Q热立克次体

更新时间:2022-10-24 13:53

Q热立克次体,是Q热的病原体。Burnett等人于1937年证明其病原体是一种立克次体,并命名为贝纳柯克斯体,亦称Q热柯克斯体。

生物学分类

Q 热立克次体,是 Q 热的病原体。 Burnett 等人于 1937 年证明其病原体是一种立克次体, 并命名为贝纳柯克斯体, 亦称 Q 热柯克斯体。以前将其归类于立克次体目的立克次体科, 现归类于军团菌目的柯克斯体科。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为短杆状或球状,无鞭毛,无荚膜。大小为(0.4~1.0)μm×(0.2~0.4)μm,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可在鸡胚和鼠胚细胞,豚鼠和乳兔肾细胞、人胚纤维母细胞等多种人和动物培养基内繁殖。革兰氏染色阴性,有时亦可成阳性,常用Gimenez法染色呈鲜红色,Giemsa法呈紫色或蓝色。专性细胞内寄生。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能在多种原代或传代细胞中繁殖。

对于大多数理化因素,Q热立克次体的抵抗力要强于立克次体及无芽孢细菌,在干燥沙土中4~6℃可存活7~9个月,−56℃能活数年。耐热,需100℃至少10min才能杀死。10g/L石碳酸溶液或甲醛溶液灭活需24h。在干燥蜱粪中可保持活性一年半左右。对脂溶剂和抗生素敏感。

鉴定及检测方法

Q热立克次体是立克次体家族中目前已知唯一含有质粒的病原菌,现已发现4种质粒型(QpHI、QpRS、QpDV和QpDG)和无质粒型。QpHI为36kb,QpRS为39kb,QpDV为33.5kb,QpDG为51kb。每种质粒各有其特异序列,其DNA大部分是保守的。

Q热立克次体存在着抗原相的变异现象,因此适应不同宿主而表现出两相的抗原性,其中主要是脂多糖变异。I相立克次体毒力强,含有完整的抗原组分,具有光滑脂多糖I∶II相含粗糙脂多糖II,为弱毒株。

环境与污染源

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为家畜,特别是牛,羊。所以我国Q热的暴发流行多发生在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皮革厂、农牧场等单位。资料表明除牛、羊外,其他家畜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也值得重视。犬可能因吞食病畜胎盘等或被野外蜱类叮咬而感染Q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