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役江乡归经板桥

更新时间:2023-08-31 06:55

《于役江乡归经板桥》是明代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由家乡成都返回云南永昌戍所,途经板桥驿解鞍换舟。后二句由谢朓所作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所表达的远害全身的思想,应用到自己身上。全诗格调清新,联想别致而深沉。

作品原文

于役①江乡②归经板桥③

千里长征不惮④遥,解鞍明日问归桡⑤。

真如谢朓⑥宣城⑦路,南浦新林⑧过板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于役:行役、出差。

②江乡:水乡。

③板桥:水上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

④惮:惧怕。

⑤桡:船桨。常代指船。

⑥谢朓(tiǎo):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写有《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⑦宣城:西晋时置,治所在今安徽南陵。明代宣城属宁国府,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⑧新林:即新林浦,一条河流。在江苏江宁县西南三十里,源出牛头山,西流七里入大江。

白话译文

千里征程,长途跋涉,才得解鞍,却又要安排好明日归去的船只,一路上的劳顿困苦可想而知。

真像当年谢朓去宣城路上经过新林浦河流上的板桥一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作于明世宗五、六年间。此时作者已谪戍云南永明,奉命于役江乡,返回谪所时途经板桥(在云南嵩明县境内),在板桥驿馆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据清人笔记记载,直到清初,还有人在板桥驿馆见到过这首题壁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前面两句正面描写行役之劳苦。千里征程,长途跋涉,才得解鞍,却又要安排好明日归去的船只,一路上的劳顿困苦可想而知。但他身为“戍卒”,奉命差遣,概不由己,又怎敢畏惧路途遥远!所谓“不惮遥”的真正的意思,却是不敢惮遥。

后面两句换了一个角度,从现在自己经过的“板桥”联想到当年谢朓去宣城路经“板桥”时风尘仆仆的情景。谢朓是南齐时著名诗人,曾任宣城郡太守,世称谢宣城。他从建康赴宣城上任,同杨慎以“戍卒”身份千里行役相比起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慎作为一个诗人,可以不管这些,他只是从谢眺的诗中得到某种感受和共鸣。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是六朝名篇之一,其中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等句,描写行旅之苦,十分形象。杨慎所谓“谢朓宣城路”,所谓“南浦新林过板桥”,指的就是这种景象,长期为行役之苦所困的诗人,很自然地从这类景象的描写中引起了共鸣。

此诗语言流美,格调清新,设意造境颇有新意,可算别具一格,在明代的七绝中不失为佳品之一。它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名家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教授金元浦《新编绘图本华夏千家诗》:诗格调清新,用语自然,为后世文人称赞。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名,任翰林院修撰。明世宗继位,因议礼事获罪,谪戍云南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投荒三十余年,死于戍所。杨慎学识广博,著述繁富,多至一百余种。其诗才卓绝,随题发挥,略无依傍。又工文、词及散曲。清代王士桢、沈德潜均以杨慎为大家。有《升庵集》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