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臭蛙

更新时间:2023-09-05 21:09

云南臭蛙为无尾目蛙科、臭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部较平扁,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相等,吻端钝圆,略超出下唇;超出部分略为鼻孔至上颌缘间距的2/3;吻长于眼径;吻棱较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松果体明显;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鼓膜显著,约为眼径的40-50% ,犁骨齿短,向中线倾斜,末端超过内鼻孔之后缘;舌后端缺刻深。前肢强壮,指较长而略扁;指端略扩大成吸盘。背面皮肤较粗糙、满布细褶和凹凸不平的细颗粒或有疣粒。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基本资料

中 文 名:云南臭蛙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蛙科→臭蛙属拉 丁 名:Odorrana andersonii

英 文 名:Yunnan Odorous Frog

属中文名:臭蛙属

国内分布:云南、贵州、广西、海南

国外分布:缅甸、越南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VU A2cd

生 境:常栖海拔200-2060m森林地带较为阴湿的大山溪水中。

体 型:一种大型蛙类,雄蛙体长74mm,雌性100mm。

形态特征

成体:雄蛙体长71mm,雌蛙体长100mm左右。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或几乎相等;吻长大于眼径,吻端钝圆略尖,略超出下唇;吻棱较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人;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两眼前角之间有一小白点;鼓膜明显,略大于眼径的1/2;鼓膜与眼后角的距离小于鼓膜的直径;犁骨齿弱,齿列长度与内鼻孔直径几乎相等,斜向中线,超过内鼻孔后缘,齿列间距约等于齿列长的1/2;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长;指端不膨大,有小吸盘或不明显,吸盘具腹侧沟(少数指单侧或双侧无沟),沟在指端不连接,相距远;指长顺序为3、4、1、2,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大,外侧2指者明显,掌突3个,外侧2个几乎相连。后肢长而发达,约为头体长1.8倍;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至吻端或略超过,胫长为体长的56.0%左右;足与胫几乎等长或略短;第五趾长于第三趾或几乎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端略膨大,第四趾吸盘宽略大于其基部宽(其比为1.05:1),两侧沟在趾端相距远;趾间全蹼,第四趾以缘膜达指端,两侧蹼凹陷处达第二关节下瘤,其余各趾内侧蹼达趾端;第一、第五趾外侧缘膜窄,外侧踱问蹼达踱基部;关节下瘤发达;内踱突窄长,无外踱突;无跗褶。

背部皮肤较粗糙,自吻端至肛部满布痣粒,有分散大疣和刺粒;头侧及鼓膜周缘有小白刺;颞褶宽厚,平直;肩上方至胯部以及体后端小白刺疣密集;股后方有扁平疣。

生活时体前部多为绿色,杂以不规则的棕色斑,有的连成不规则的大网状斑,或呈点状斑,大疣粒周围多为棕黑色,个体小者疣粒和色斑清晰,个体大者色斑较一致;体后1/3部位为黑褐色与灰黄色相间;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与黄色相间成大、小云斑;唇缘及四肢有黑褐色与灰黄色相间的横纹,一般股、胫部各有5—7条。咽喉部灰黄色,腹部和四肢腹面为浅黄色;股后面有黑褐色大斑,其斑多为股部横纹的延伸,其间夹有浅黄色细纹;掌突及跗踱部腹面紫灰色。液浸标本体和四肢背面多为棕灰色,深色斑纹清晰。

第二性征:雄蛙体较小;前臂较粗壮;第一指婚垫发达(体长5 1.4mm的雄蛙,婚垫初显),呈深灰色绒毛状(液浸标本为浅灰色);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声囊孔小,椭圆形,位近口角处。胸腹部有2团白刺,略呈“8”形;背侧有雄性线(腹侧无)。

生活习性

体形较大的蛙类,雌雄在体形大小上差异显著,雄性体长7cm左右,雌性可达10cm以上。捕捉时皮肤可分泌难闻的粘液。常伏于山间溪流岸边石上或草丛中,受惊扰时即跳入水中。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云南除滇北和滇西北外都有分布。

生态资料

常栖海拔200--2060m森林地带较为阴湿的大山溪水凼中,常栖于溪旁富有绿色苔藓植物的岩石上或蹲于灌丛笼罩的石块、草地上,稍受惊忧,即从岩石上跳跃到溪水中,潜入石隙内。

分布

云南臭蛙(学名:Rana andersonii)为蛙科臭蛙属的两栖动物。分布于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森林地带阴湿的大山溪中岩石上或草地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