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理论

更新时间:2023-02-10 19:21

价格理论是在长期价格实践中逐渐孕育出的理论,已经形成和发展为系统的价格理论体系。起初,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还是很肤浅、零碎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对价格的认识逐渐深化并系统化,价格理论也逐步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欧洲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马克思主义价格理论三个大的阶段。现价格理论仍在不断发展。

理论内容

价格理论是揭示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的理论。

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价格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人们曾经估计商品交换存在了5000——7000年之久,随着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进展,这一年限可能上溯到更久远。作为表示价格的货币形式大约也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商品交换和商业贸易活动很早就产生了,货币出现的很早,价格观念和价格理论的萌芽也出现的很早。古代希伯来民族和希腊、罗马时代的价格观念与价格理论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理论和古代希腊的价格理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价格理论已日臻成熟。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价格理论,分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和垄断竞争价格理论,这三种价格理论各有不同。其中,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重点,也是区分不同价格学派的主要理论。

发展历程

人类对价格理论的探索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研究过商品交换,他认为商品之所以交换,肯定存在某种等同的东西。

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可把价格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争议阶段、初步统一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

启蒙阶段

启蒙阶段为16世纪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格努斯、阿奎那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各种解释价格的初步思想。例如,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从劳动和花费角度阐述了价值理论,他认为,产品是依据同劳动的关系来测量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通过强调人的需求来改进马格努斯的理论,他认为价格随需要而变动。

争议阶段

争议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配第、李嘉图、穆勒、马克思等劳动价值论者,以及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争议: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劳动,生产成本等),而效用价值论者则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初步统一阶段

初步统一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代表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

完善阶段

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为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对原有价格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并进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则对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反思。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谷书堂(1985)、苏星(1992)、卫兴华(2000)、晏智杰(2001)、曹国奇(2002)、郑克中(2003)、徐毅(2005)、汪林海(2008)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学派划分

从学派划分来看,我们可把经济学史上的价格理论分为劳动价值论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供求均衡学派和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个学派。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马格努斯、配第、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

供求均衡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

斯拉法价格

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例如,当前主要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长期内(长期竞争均衡时),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这一观点,实际上可认为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短时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的现代版本。

研究成果

专门研究价格理论的研究者包括赫舒拉发、弗里德曼、斯蒂格勒、汪林海等,这几位研究者都有以“价格理论”为书名的学术专著。

相关阅读:人类历史上的价格理论

1、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理论。撇开中国远古时代关于交换与货币的种种传说不算,至迟到商代,中国的商品交换已经发展到出现专门商人的程度,并且以海贝作为货币,商代晚期还出现了铜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形态的铜铸币,并且黄金已经在交换上大量使用。与此相联系,有关商品交换、商业、货币和价格的理论也逐渐增多,在古代世界价格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古代希腊在欧洲和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源远流长。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称为“英雄时代”,因荷马史诗的流传又称为“荷马时代”。当时以物物交换为主,商品交换时的主要“价格标准”是家畜,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农民诗人HESIOD在其史诗《工作与日历》中提出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值得注意的缺少性,选择和资源配置等三大问题,并鼓励“善良的竞争”。这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他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也没有直接对价格问题进行探讨,但他的这一见解对近代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3、欧洲古典价格学理论。西方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重商主义时代,价格理论又的到进一步发展。较有影响的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筌那的公平价格理论,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在贸易差额理论和价格竞争理论等,但总的说来,在价格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进展。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价格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任务有配第、斯密、李嘉图等,其中尤其以斯密和李嘉图的影响更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