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法

更新时间:2023-09-03 15:50

犍陀罗时期的雕刻的最大变化,是将佛陀佛教中被视为圣者的本像单独制成雕像,打破了以往佛教艺术的禁忌--认为佛陀是无形的,不可用各种有形的形象予以再现的说法。从雕刻的美学倾向看,初期的犍陀罗雕像有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说,犍陀罗艺术是希腊罗马艺术的东方的一个支流。可是到了后期,由于大量掺合了本地艺术家的美学趣味,艺术上则益趋于民族化。

文化背景

这时期的佛像已被定型化。这种定型化在古代正是宗教哲学的思想反映。作为至高无上的佛陀形象,他是大彻大悟,悲天悯人的思想体现者;他超凡脱俗,忘情于世事纷争,可又要体现对万民的慈悲为怀心理。这是宗教哲学中两相矛盾的主题。佛陀说法像作为佛经故事的形象体现,似乎掩盖了这一对相互矛盾的主题。盘腿而坐是说法形象的传统形式。此雕像约作于公元2~3世纪左右,系由片岩石雕成,它也是犍陀罗艺术中最好的一尊佛像。

佛陀身上薄如蝉衣的僧服褶纹密集,使佛陀的形体毕现无遗。初期的佛陀是穿右肩袒露的袈裟的,两手作说法手势(佛的手势称手相Mudra,也即手印。在佛教中有严格的规定和特定的含义,常有禅定印施与印施无畏印论辩印指地印合掌印等等。此像为Dharmachakramudra,即双手置于胸前,手指屈伸,左掌心朝上,右掌心向内,以左拇指与食指触另一手的两指)。佛陀的坐势,一般最多是坐莲花座,它是印度式的。此处尚未制成莲花座,以蒲团为垫,但两腿交叉,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这是早期的作法。在佛像的基座上,还雕刻着礼佛的浮雕场面。基座四角以狮兽形象为座腿。

评价

这件作品典型地反映出犍陀罗艺术早期的雕刻特征。那时的佛像眼睛还未低垂,而是睁眼凝视前方,作澄思静虑之态,于温雅之中显露内心的充实感。佛陀的体魄壮实健美,肌肉部分未予夸大,而是如实表现。 所谓说法,据佛经说,释迦牟尼于35岁那年修成正果后,先在波罗奈(Varanasi)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陈如等五人说法,此即是佛教所谓的说法的开端。以后佛陀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始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由此看来,佛教的说法就是讲经,传道,或从事某种宗教哲理的探讨。在艺术形象上,以这一尊佛陀的姿势为最正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