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

更新时间:2024-06-27 11:09

俄语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俄罗斯文馆设立。俄罗斯文馆创办初期,在教学上主要依靠来中国工作和定居的俄罗斯人。当时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内容,就是简单的翻译,尤其是笔头翻译,并把能够翻译公文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

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之后,俄罗斯文馆根据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之请,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开始增设其他外文课程。

1862年,俄罗斯文馆并入京师同文馆

1863年,清政府在上海开设广方言馆,开设有俄语,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

1864年,清政府在广州开设广州同文馆,开设有俄语,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

自1870年以后,中国对外交往频繁,到国外留学的人数急剧增多,加速了中国外语教学的进程,俄语教学同样从中受益。

1893年,清政府在湖北开设自强学堂,开设有俄语,为培养翻译人才而设。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更新,俄语教学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影响下,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许多革命青年先后远赴莫斯科学习。

1920年,外国语学社在上海创办,是为中国革命准备干部的第一所专门外国语学校。

1921年,上海大学设立了俄语专修科。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因为与苏联有了直接的联系,常有人员及物资往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相继开设了一批业余性质的俄文讲习班。

1941年8月,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之分校俄文队,不久改为军事学院俄文大队。

1941年9月,延安大学成立并设立俄语系。当时教材均由教师自编,多选自俄文书报,会话教材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和日常生活临时编写,语法教材系将刘泽荣主编的《俄文文法》印成讲义使用。分小班进行,课程设置主要有讲读课和语法课,教学内容灵活,实用性强,教学方法独创,既有直接法,又采用语法翻译法,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延安大学俄文系存在仅一年多,1942年底编入俄文大队,并于1944年4月改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前夕,我国共有13所学校开设有俄文系科。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4所专门俄语学校,19所高等院校设有俄语系科,后迅速发展到在全国建立了7所俄文专科学校,17所综合性大学和19所师范院校设立了俄文系科。此外,各业务部门乃至军队也分别开设了俄文学校。

1951年9月,第一次全国俄文教学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俄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成立全国俄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后者对俄语教学的建设作出一系列规定,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其中包括急需编写俄语教材,以适应当时需要。

从1949年到1956年,俄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陆续诞生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注重将引进的苏联的先进教学理论与我国教学实际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1953年8月,第二次全国俄文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俄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俄语人才过剩的问题。

1956年4月,高等俄语院校教学大纲审定会议召开,颁布了第一部高校俄语教学大纲。

1956年,北京俄语专科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同年,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也分别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后者1958年与另外两所学校合并成为黑龙江大学。以北外、上外、黑大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高等学校专业俄语教学体系业已形成。

1958年9月,北京俄语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成为该院的俄语系。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俄语热也在中国迅速降温,全国各类院校极大地压缩甚至取消了俄语专业的设置。这时国家将7所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或改建为独立的外国语学院或综合大学的外语系,辐射全国的以外国语学院和几所综合大学为主的俄语教学体系仍得以保留。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中断,文革后期各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俄语专业的招生规模急剧萎缩。

1976年以后,我国的外语教学迎来了新的生机,俄语教学工作也开始恢复正常,并逐步走上正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7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意见》同时指出,俄语在外语教育中应保持必要的比例,俄语人才的培养不能断线,要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高校俄语专业的培养规模每年可保持在二百至三百人左右,中小学可在少数学校开设俄语课,与苏联接壤的各省、自治区开设的面可适当大一些,有条件的外国语学校要开设俄语专业,为高等学校输送水平较高的俄语人才。

1981年4月召开的高校俄语教育座谈会以及同时成立的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俄语教学开始步入一个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俄语界有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协调机构,经常对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研讨,并办有《中国俄语教学》期刊。

1983年11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其中心议题是高校俄语教学改革。

1989年10月,新的《高等学校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颁布试行。

1994年,第一届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开始俄语专业提高阶段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大纲初稿于1998年完成并试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学校实行扩招,这个俄语教学的规模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原有的单科性院校在升格为综合性大学以后,也开始结合各自的专业倾向增设俄语专业。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俄语专业由俄语(专业代码:050202)和俄语教育(专业代码:050239)合并而成,专业代码仍为050202。

据统计,1999年中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有60余所,各类高校在学俄语人数约为7000人。

2000年9月,黑龙江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被纳入中国普通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设计划。同年,沈阳大学、佳木斯大学、青岛化工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俄语专业。

2001年5月,根据中俄两国教育部商定,作为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成立了三个俄语中心。同年,北京广播学院、东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俄语专业,长春大学俄语专业修业年限由四年调整为五年。

2002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俄语学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泰山医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俄语专业。

2004年,绥化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独立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俄语专业。

2010年,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独立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获批设立俄语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俄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代码仍为050202。

培养目标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规格

俄语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俄语专业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俄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俄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俄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俄语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合理比例。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根据培养规格,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俄语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阅读、俄语视听说、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培养方向课程可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高校俄语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自主设置培养方向课程。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俄语专业应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实习计划,确保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详细的内容和步骤、专业的指导和考查。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俄语专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俄语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俄语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所学外语撰写。俄语专业应制定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写作、指导和答辩等相关规定,明确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和质量规范,指导过程应以适当形式记录。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俄语专业应有一支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教研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合理。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俄语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非通用语种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30%。俄语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专任教师应: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②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③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④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⑤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设备资源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拥有本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学经费

教学和科研经费有保障,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教学应:①遵循俄语专业教学大纲;②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③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④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3)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培养模式

(一)创新授课形式,培养综合素质

1.教学应摒弃“师讲生听”的死板模式,更多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授课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及活跃度。作为语言专业,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能力缺一不可,课程设置应全面、连贯,尽力满足本专业全方位的需求。精读、语法、口语、听力、泛读、写作、口笔译等课程应单独设置,不应混同。

2.教学过程要因地制宜优化课程体系,应依据新疆实际情况及优势有侧重地设置培养方案,课堂上应针对所处大趋势突出重点内容,补充相关知识。如在当前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校区可整合与新疆本地的结合情况,开设新疆俄语专业就业解读、商贸口译、俄语信息检索等课程。

3.最大限度发挥校区“俄语+石油”“俄语+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学生复合知识框架,拓展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思维能力。辅修专业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如石油方向课程可开设油层物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钻完井工程概论、石油工程专业俄语、油藏工程概论等;会计方向课程可开设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专业俄语、审计学等。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切勿成为外强中干的“复合型人才”。

4.积极推行复语教育。俄语虽为新疆多数接壤国家的官方语言,但近年来中亚各国的民族语言意识逐渐增强,本民族传统语言代替俄语成为该国唯一官方语言的趋势明显。因此,推进“俄语+中亚小语种”的复语教育势在必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已开设复语班,推行双小语种教育模式,因此,复语毕业生的就业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二)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俄语国家教育资源

1.及时补充校区俄语专业教师数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积极进行“银龄讲学”计划,返聘中国国内知名高校退休教师,增强校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校区现已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及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本科生赴俄交流学习一年。校区应继续推进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不仅局限于俄罗斯,并扩大涉及范围到中亚俄语国家的知名高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俄语听说能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北京校本部资源,与周边院校积极合作

与北京校本部积极沟通、深入交流,利用校本部优势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俄语平台;与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周边院校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俄语专业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流通,加强人才培养。

代表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1.科学设定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要设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即与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着眼于全局与未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俄语专业学科发展要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明确长期规划与近期计划,对学科发展工作做出整体考量。人才培养目标须突出国际化意识,结合学校与学科传统,科学定位,联动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要切实可行,考虑全局原则、层次原则、可靠原则、具体原则和稳定原则,具有方向性、现实性、社会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发展定位,制定特色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特色化外语人才培养品牌。

2.改革课程设置

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这是考量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俄语或俄语教育这个主打专业,这是师范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此外,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课程模块的设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改革必须厘清语言知识与翻译能力、语言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与思想觉悟之间的关系。在开设语言基础课的同时,要设置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俄罗斯文化课程、营销俄语课程、旅游俄语课程、经贸俄语课程、财会俄语课程、法律俄语课程等。师范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要做到五点:公共基础课程要“升位”;专业核心课程要守位;专业方向课程要补位;实践课要占位;思政教育课要上位。

3.改革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师范院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要与时俱进。制定人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突发的情况,改革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网络慕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师范院校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安排实践环节。具体而言,俄语专业的实践环节应包括:

(1)课堂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推行“精讲多练”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2)课外实践环节,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组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如俄语书法比赛、俄文歌曲大赛、演讲大赛、戏剧大赛、俄罗斯国情知识大赛以及俄语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撰写,提倡采取多元化的论文写作形式,如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大创项目、撰写契合专业特点的调研报告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等。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专业实习和见习活动,通过集中实习检验俄语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实践能力。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规模为6000-70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俄语专业毕业生考研方向有法律(非法学)、汉语国际教育、外国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

就业方向

俄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俄语翻译、公务员、考研、外贸/贸易专员/助理、销售代表、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大学教师、事业单位人员等。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