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

更新时间:2023-11-14 02:18

我国史书中对日本的古称。“倭在韩东南大海中”,这是“倭”字第一次用于指代日本并出现在中国正史上。公元57年,日本首领“倭王”向汉朝遣使朝贡,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

正史记载

“倭”代指日本,最先系统记载于后汉书中: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乐浪郡徼,去其国万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韩国七千余里。其地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与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土宜禾稻、麻纻、蚕桑,知织绩为缣布。出白珠、青玉。其山有丹土。气温暖,冬夏生菜茹。无牛、马、虎、豹、羊、 鹊。 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并以丹朱坌身,如中国之用粉也。有城栅屋室。父母兄弟异处,唯会同男女无别。饮食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女人不淫不妒。又俗不盗窃,少争讼。犯法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族。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哭泣,不进酒食,而等类就歌舞为乐。灼骨以卜,用决吉凶。行来度海,令一人不栉沐,不食肉,不近妇人,名曰“持衰”。若在涂吉利,则雇以财物;如病疾遭害,以为持衰不谨,便共杀之。

新唐书对日本的记载中提到“日本,古倭奴也。”,将日本和倭联系在了一起。又提到:“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体现了“倭”这一名字可能并不是由中国人所取,而可能是由日本岛上林立小国中的某个国的名字音译而来。

明史对日本的记载中也提到“日本,古倭奴国。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并且多次提到日本海盗勾结中国海民,成为“倭寇”,并侵略东部沿海。

他处的倭

《诗经》中

首先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找到“倭”字。最早是从《诗经》(公元前11世纪到前476年)的“小雅”“四牡”的“周道倭迟”的诗句中出现。这个“倭迟”是作为无单独意义的连绵词,远远的回绕,并没有贬义。

人名

其次,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倭”也作为人名被使用。鲁宣公的名字就是“倭”。魏晋南北朝时还有“倭坠髻”的发型。“乐府诗集”的 “陌上桑”中就有“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的诗句。还有用“倭妥”形容美的词语。明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就有“娉婷倭妥”。就是在晚清大臣中,与洋务派作对的守旧大臣中的头面人物也叫“倭仁”。

地物产名

地名和物产名用“倭”来注音。比如,倭肯河(吉林省宝清县发源),倭西们河(经黑龙江省呼玛县流入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倭赤县,还有倭瓜

由上可见,“倭”这个字并没有蔑视的含义在内。其实就这点而言,以前的中日双方的辞典(比如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白川静的『字统』等)都明确记载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