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斑

更新时间:2024-06-24 15:46

光斑,是一种太阳光球层边缘的活动现象,指在太阳光球层边缘出现的明亮斑点。边缘上有黑子处就有光斑,但是没有黑子的地方有时也会出现光斑,与黑子有关的光斑,呈纤维状,宽5000~10000km,长约50000km;寿命比黑子长,一般约长3倍.与黑子无关的光斑,略呈圆形,面积较小,直径约2300km,平均寿命约0.5h,光斑温度比光球高,只是由于光斑不处于辐射平衡,底部温度要稍低一些,上层则高一些.上层的平均温度比周围高约100K,亮度大10%左右.光斑与黑子同样具有11a活动周期.光斑向外延伸到色球层,便成为谱斑。

介绍

光斑汉语拼音:guang ban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用天文望远镜对它观测时,常常可以发现:在光球层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这种明暗斑点是由于这里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较深暗的斑点叫做“太阳黑子”,比较明亮的斑点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阳表面的边缘“表演”,却很少在太阳表面的中心区露面。因为太阳表面中心区的辐射属于光球层的较深气层,而边缘的光主要来源光球层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阳光球层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层上的“高原”。

黑子有关的光斑由明亮的纤维组成,宽5000—10000公里,长约5万公里,它们大致垂直于赤道;同黑子无关的光斑出现在70°的高纬地区,面积较小,略呈圆形,直径约2300公里,平均寿命只有半小时。光斑比黑子早出现几小时或几天,出现后聚集成2部分,显示出和黑子群类似的偶极特性。太阳较差自转把最初为圆形的光斑逐步拉成椭圆形,其前导部分略近赤道。光斑在发展末期分解为许多小块,然后逐步瓦解。

光斑和黑子一样具有11年的活动周期,但光斑的纬度活动范围比黑子宽15°左右。光斑的光谱表明,它的离子谱线比光球强,而中性原子谱线比光球弱,所以光斑的温度比光球高。但光斑与光球的总辐射强度比值随离日心的距离而变动,这说明光斑不处于辐射平衡,其底部温度低一些,上层温度高一些。在靠近日面边缘看到的是光斑的上层,其平均温度比周围高100度左右,亮度大10%左右。

光斑的磁场主要是纵向的,强度达数百高斯。光斑,也指灯光,月光,太阳光等投射在水面或地面上,形成的一道光点。称之为光斑。

闪耀

太阳光球层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光斑

在林学上指通过树冠枝叶空隙投射到地面的圆形光照面。林内光斑的成分与空旷地的直射光差别较小,但强度减弱。由于地球自转及枝叶的摆动,光斑在地面经常移动,照射时间也较短,并时隐时现。林内光斑对林下植物、幼树幼苗的生长以及橄榄球土壤均有一定影响。

相关新闻

揭开谷神星表面神秘光斑来源:或曾是冰火山“喷发点”

谷神星上有一处神秘的撞击坑,其中有一些极为明亮的物质。科学家认为,这里或许曾是冰火山的“喷发点”。在近期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谷神星上的这些亮斑只有四百万年历史,比它们所处的撞击坑晚形成三千万年。

刻瑞斯陨石坑直径92公里,坑中有一处巨大的半球状结构,其中“含有谷神星上最明亮的物质”。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科学家托马斯·普拉茨指出。Cerealia Facula区域的可见光/红外线分光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富含碳酸盐。

研究人员称,撞击坑中央的坑洞中有一处崎岖不平的隆起结构,也许是古代山脉遗留下的痕迹。科学家认为该山脉约3400万年前与刻瑞斯撞击坑同时形成,最终逐渐崩解。但研究人员指出,含有明亮物质的半球状结构形成时间还要晚三千万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谷神星上有一处神秘的撞击坑,其中有一些极为明亮的物质。科学家认为,这里或许曾是冰火山的“喷发点”。

在近期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谷神星上的这些亮斑只有四百万年历史,比它们所处的撞击坑晚形成三千万年。这种罕见的明亮物质的分布和属性说明,它们是由反复出现的天文活动造成的,可见谷神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存在冰火山活动的天体。

NASA的黎明号探测器已对谷神星开展了近两年的研究。在此期间,科学家发现刻瑞斯陨石坑(Occator crater)中有一些奇怪的亮斑,主要由矿物盐构成。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颗小行星的地质活动,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日对该撞击坑中的地质构造展开了调查,包括裂隙、崩落的石块、甚至更小的撞击坑等。

刻瑞斯陨石坑直径92公里,坑中有一处巨大的半球状结构,其中“含有谷神星上最明亮的物质”。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科学家托马斯·普拉茨(Thomas Platz)指出。

Cerealia Facula区域的可见光/红外线分光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富含碳酸盐。此外,撞击坑中其它地方的亮斑也含有碳酸盐和一种黑色物质。

研究人员称,撞击坑中央的坑洞中有一处崎岖不平的隆起结构,也许是古代山脉遗留下的痕迹。科学家认为该山脉约3400万年前与刻瑞斯撞击坑同时形成,最终逐渐崩解。

但研究人员指出,含有明亮物质的半球状结构形成时间还要晚三千万年。

科学家通过地质构造表面的“穿孔”程度判断其形成时间。撞击坑形成越晚,表面穿孔就越少。

“半球状结构周围物质的年龄和外观都说明Cerealia Facula地区是通过反复的冰火山喷发形成的,冰火山喷发还将这些物质喷射到了中央坑洞的外围区域。”普朗克研究所安德里亚斯·内修斯(Andreas Nathues)指出,“单次冰火山喷发不太可能造成这一结果。”

有些天体也有类似的半球状结构,如木卫三和木卫四。科学家认为这些是火山喷发留下的痕迹,说明这些天体上存在冰火山。他们还指出,谷神星也可能经历了类似过程。

“形成刻瑞斯撞击坑的那次巨大冲撞一定是一切事件的开端,并且催生了之后的冰火山活动。”

科学家指出,在这次撞击过后,谷神星的地下海水水位线有所上涨。

此外,在低压环境下,水和水中溶解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从正在形成的通气口逃逸,最终从谷神星表面的裂隙喷射出来。

研究人员称,这一过程中沉积的矿物盐也许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亮斑来源。

从1.4万公里外拍摄的刻瑞斯撞击坑照片显示,这些亮斑的亮度存在昼夜节律变化,为一项新理论提供了证据。

“光线在刻瑞斯撞击坑底部的散射方式与谷神星表面的其它区域明显不同,”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古涅什瓦·辛格·坦佳姆(Guneshwar Singh Thangjam)指出,“最可能的解释是,撞击坑底部附近有一片薄薄的、半透明的水雾。”

研究人员称,这片水雾也许是撞击坑在阳光照射下、升华的水蒸气从地表裂隙中逃逸出来形成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