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7 20:42

刍(拼音:chú)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断草的样子。本义是割草,引申为割草的人和割下来的草,还可以引申为吃草的牲畜,如牛羊。也用作谦辞,称与自己有关的东西。

文字源流

会意字。从“刍”字的甲骨文字形(图1)来看,它的左边像两株草,右边像一只大手(“”),表示用手去拔草。其金文(图2)的形体发生了一点变化,由甲骨文的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但基本含义没变,仍是用手去拔草的意思。战国文字所从的“又”或变为“彐”形(图3、4、5),草形或变为“X”形(图3)或“十”形(图4、5)。小篆(图6)的形体发生了讹变,“草”形犹在,但“手”已经变得看不出来了。楷书繁体“芻”的形体是由小篆形体演变而来的。简化字“刍”由草书楷化而来。

《说文解字》里说:“刍,刈(yì)草也。”所谓“刈草”就是“割草”的意思。它是个动词。当“刍”用作名词时,表示喂牲口用的草。也正因为喂牛羊的草叫“刍”,所以我们才称牛羊等动物回嚼时为“反刍”。后来“刍”也引申指割草的人。

古人写论说文常常将自己的言论称为“刍议”,相当于“刍言”,表示是草野之人的浅见,这是一种自谦。现代人学习古人这种谦虚精神,也往往把自己文章的题目定为《××刍议》。这个“刍议”不一定说是草野之人的浅见,而大半是说自己的见解很粗糙浅薄。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叉愚切(chú)

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说文解字注

“刈艸也”注:謂可飤牛馬者。

“象包束艸之形”注:叉愚切,古音在四部。

广韵

測隅切,平虞初 ‖ 芻聲侯部(chú)

芻,芻豢。《説文》云:“刈草也。”俗作蒭。亦姓,出何氏《姓苑》。測隅切。二。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芻

《唐韵》侧愚切。《正韵》楚徂切,并音初。《说文》:刈草也。《诗·大雅》:询于刍荛。疏:刍者饲牛马之草。《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食曰刍。《韵会》:羊曰刍,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又《礼·祭统》:士执刍。注:藁也。《诗·小雅》:生刍一束。笺:苽草刈取以用曰刍,故曰生刍。

又草名。《小雅》:终朝采绿。笺:绿,王刍也。

又梵语谓僧曰苾刍。

又刍尼。《许彦周诗话》:尝作七夕诗,押潘尼字,难于属和,后读《藏经》有呼喜鹊为刍尼。

又姓。见《何氏姓苑》。

又《集韵》葘尤切。音邹。韩愈《驽骥》诗: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六书正譌》:刍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禄字书》:通作𦮊、𦱪。

考证:“《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牲曰刍。’”谨照原文牲改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