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

更新时间:2024-03-07 17:04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系统中具有潜在危险能量和物质的区域、场所、岗位、装置及设施,这些部位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导致事故发生。也就是说,危险源是危险能量、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或爆发的地方。

定义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分析范围,危险源的区域划分也不同。例如,从全国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矿山等)分析范围来看,某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可能就是危险源;对于一个企业生产系统来说,某一个车间、生产工艺装置、储罐区可能就是危险源。

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确定的系统分析范围进行,以生产活动、人员、设备设施为对象,识别出所有可能引发事故的部位。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性质,并对危险源分析、评价,其过程也称为危险源辨识。

构成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分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一)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二)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三)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四)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五) 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六) 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辨识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性质加以判断。

危险源辨识方法:国内外已经开发出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危险源辨识步骤:划分作业活动,辨识危险源。

以建筑行业部分典型活动为例:

1、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基坑支护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并采用支护结构施工的工程;或基坑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等工程。

2、土方开挖工程

土方开挖工程是指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

3、模板工程

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大模板及特殊结构模板工程等。

4、起重吊装工程

5、脚手架工程

高度超过24m-50 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吊篮脚手架;卸料平台等。

6、拆除、爆破工程

采用人工、机械拆除或爆破拆除的工程。

7、临时用电工程

8、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建筑幕墙的安装施工;预应力结构张拉施工;特种设备施工;网架和索膜结构施工; 6m以上的边坡施工; 30m及以上高空作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已经行政许可,尚无技术标准的施工;对工地周边设施和居民安全可能造成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

防范

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检测识别系统首次实现了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水、火、瓦斯、顶板”统一的数据仓库、元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可为多参数决策支持提供实时数据;自主开发的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并服务于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数据处理和专用GIS和三维可视化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多种数据在同一平台的集成处理;建立的多参数动态数据处理决策支持模型,实现了在线动态预测;构建的煤矿井下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库,完成了预警分级体系的分类,实现了对重大危险源的在线识别和预警;利用先进技术开发的煤矿灾害的集成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从危险源检测、识别、预测、预警及应急处理的完整决策支持闭环。

该项目包括服务器及软件、水文监测系统构建、束管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顶板压力监测系统构建和平台软件等七大部分。

控制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技术控制的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有关内容。

(2)人行为控制

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3)管理控制

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①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②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③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④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⑤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⑥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