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达

更新时间:2024-08-19 17:40

向达(1900年2月19日—1966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溆浦土家族,字觉明,亦作觉民,笔名觉明居士、佛陀耶舍、方回,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目录版本学家,翻译家,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物经历

1900年2月19日,向达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

1911年,入读于溆府小学堂,后转入常德第二师范附小。

1915年,考入长沙明德中学。

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后转入文史地部。

1923年7月,入读于东南大学历史系。

1924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

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英文见习编辑。

1928年10月,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

1934年,赴欧洲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在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柏林普鲁士科学院等处整理、抄录、研究中文图书、敦煌卷子、吐鲁番古文书、太平天国文书,以及一些明清之际的耶稣会文献等。

1938年,返回中国。

1939年3月,任教于浙江大学;9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

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古组组长。

1944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再度与有关单位组成西北考察因,由向达担任历史考古组组长,他开始了第二次沙漠远征。这次他们仔细考察了敦煌一带的壁画艺术,发掘了一批汉唐墓葬和遗址,还参加了由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的六朝残经的鉴定。这次共发现70多件编号68的残经,都是北魏时期极为珍贵的资料。

向达等人第二次敦煌考察,主要是发掘他第一次考察时所勘探的古墓群,希望能在学术界普遍重视的写本、石窟壁画之外,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由于向达与敦煌各界关系融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发掘工作进展顺利。

1945年,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任复原后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主任。

1949年2月,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195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第一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66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42年9月—1943年7月及1944年,向达两次考察河西走廊古迹文物;考察阳关、玉门关、千佛洞、榆林窟、万佛峡等遗址,对莫高窟、榆林窟部分洞窟做考古学记录;访查散在敦煌当地的藏经洞写卷,如任子宜藏《六祖坛经》,神会《坛语》及《寿昌县地境》《唐代地志》等录存;1951年,赴新疆天山南北考察东西交通遗址及石窟寺等。

向达主要论文有“记伦敦所的敦俗文学”“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唐代俗讲考”“莫高榆林二杂考”“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等,主要译著有《斯坦因西域考古记》《高昌考古记》等;著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敦煌》《敦煌变文集》《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中西交通史》《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方之影响》《郑和航海图》等著作。

人才培养

1934年,向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并讲授“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等课程;1939年,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讲授“中西交通史”等课程;1952年—1953年,在全国考古训练班的上讲授“中西交通史”等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向达出身于湖南省溆浦县麻阳水乡土家族一个清代小官吏家庭。幼年时期跟随父亲在广东梅县县知事任上。几年后,其父亲病故于梅县任所。因为官清廉家无余储,母亲只能在亲友资助下,带着向达及其他儿女们返回湖南淑浦老家。向达从小喜欢读书。母亲刘氏虽不识字但在向达父亲的影响下,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习。

人物评价

“向达毕生治学严谨,对中西交通史、少数民族史、特别是对敦煌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评)

“无论是学术方面,或者是道德方面,向先生(向达)都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季羡林评)

人物纪念

向达故居位于溆浦县卢峰镇麻阳水村7组向家院子。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系一栋坐东北朝西南向,具有湘西民居特色,外围墙,内部为木质结构的三合院,故居占地面积3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5平方米,房屋通高5.5米,主体房屋正面左侧有一道木枋牌楼式双页木大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