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

更新时间:2024-04-08 22:31

吕国(虞夏时期—公元前688年)是虞夏时期至春秋时期的侯国,由吕氏部落所建立,定都于山西吕梁,周宣王时期为镇压南蛮,威震楚雄,南迁至河南南阳,公元前688年为楚国所灭。吕氏部落是四岳部落之后,是羌的一支,也是姜姓的分支。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因协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即山西吕梁。《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路史· 后纪四》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商朝末年,吕氏诸侯助周灭商,周武王仍封吕国为侯国,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公元前783)吕国与申国南迁于南阳一带,后为楚国所灭。[1]

记载

当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有功,封于吕。” 《国语。周语》云:“柞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日姜,氏曰'有吕,。”又“齐、吕、申、许,由太姜。”此言姜姓诸国,由王季之母太王之妃而封也。吕既源于四岳,四岳则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四十里的岳山。他原与同族申人住在一起,后来一同东迁。即《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说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路史· 后纪四》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寞心吕,且功于水,封吕”。可见吕与申,是四岳之后姜姓的两大分支。故《诗经·大雅· 嵩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引作《甫刑》,是其证。”

国君姓氏

《国语·周语中》,提到吕、许、申、齐、由华夏族炎帝姜姓、由此可见此四国同源,皆为姜姓。

关联信息

吕之起源

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位于今山西吕梁,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3年)为镇压南蛮,威震楚雄南迁至河南南阳。周朝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

悠悠华夏,泱泱吕氏,渊源远矣。

始自炎帝,炎帝少典之嫡出长子,居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为氏族部落。黄帝少典之庶出次子居于姬水。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于吕,本为姜姓,后世从其封姓,以铭记吕国及伯夷功,故曰吕氏。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也。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续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封吕侯子孙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周宣王时南迁于南阳,驻守边疆,春秋时期楚国攻占吕国,吕国遂亡。国族子孙一支迁于湖北蕲春,一支迁于河南之东,河南之东一支复为吕国,以继国祀,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今河南新蔡是也。古之徐州亦为吕之封地,皆为吕国。吕国之爵位或为王,或为侯爵。

吕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孙太公吕尚,深谋远虑,英明神武,起于渭滨,辅文佐武,灭殷兴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吕尚于营丘,曰齐国。太公享年百年余年而卒,子丁公吕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吕得立,及至十二世桓公吕小白立,忠天爱民,气度盖世,号令诸侯,春秋首霸,名载千秋。后至二十世康公吕贷立,淫于酒色,不思政绩,大权旁落,田氏夺之,国遂不祀。

齐太公吕尚立国至齐康公吕贷失国,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国君,吕氏享国六百六十余年。国亡,族之子孙散居齐、赵、燕、卫各地。族众且散,无从细述。

东吕国

南阳吕国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省驻马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前528年―前516年),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