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粮基地

更新时间:2024-04-10 22:27

粮食生产基地,历来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粮食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较高,能稳定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土地和资源,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保有量。按粮食种类的供应范围及其重要性,基地大致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在中国,前者如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苏浙太湖平原,苏皖江淮地区,江西鄱阳湖平原等。

具备条件

①粮食生产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耕地面积破坏较少,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

②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多,种类多,农作物的成活率高,商人采购粮食商品的意愿率高,科学增产粮食试验田的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

③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基本类似,距离丰沛的淡水资源比较近,由于集中连片易发旱情或洪涝灾害,需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④以粮食生产和保有量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大,存储、加工、交通便利,运输方便。

类型

后者如辽宁盘锦垦区,内蒙古的大青山南北,河北石家庄地区,山西汾河谷地,山东胶东地区,河南豫北平原,江苏的里下河地区,浙江金衢盆地,安徽皖中平原,福建的建阳和龙溪地区,湖北的襄北地区,湖南的湘南地区,广西的南宁、钦州地区,云南中部坝子,四川的长江谷地,陕西关中盆地汉中盆地,青海的湟水谷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河套平原,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麓平原,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等。

分类

第一类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这类基地人多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粮食单产一般每公顷可达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约高一倍;粮食商品率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片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米仓”之称。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做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相促进,增产商品粮仍有较大潜力。

第二类

第二类,新发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片,它们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又处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降水量、热量和无霜期低于长江以南而高于黄河以北,是我国重要的水旱轮作粮食产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每公顷已达4065千克,粮食商品率19.6%。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肥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仍将有相当可观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

第三类,水平尚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辽宁中部平原三片。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均不如前二类地区,农业经营粗放,粮食单产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顷仅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国营农场多,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商品率为35.2%,其中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40%~60%。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这里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开垦扩耕有较大余地。今后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这里增产商品粮的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类

第四类,是西北干旱区商品粮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内蒙古和宁夏河套地区三片。这里深处内陆,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气候干旱,作物生长季也短,一年仅可一熟。宁夏河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较高,每公顷可产粮3750千克左右,粮食商品率为20%;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地虽较多,但劳力不足,耕作粗放,土壤盐渍化和风沙危害较重,粮食生产水平较低,商品率约22%。今后,这些地区应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扩大灌溉面积,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中国分布

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丰收的田野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培育农业生产力为重点,着力实行科教兴农,推行名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设目标

将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能稳定提供商品粮的骨干县、先进农业技术的示范县、现代化农业的带头县。

建设内容

坚持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四项内容的建设,且要在建设质量上下工夫。同时增加人力资源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信息、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建设布局

实现普通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型品种转化,实现基地建设由东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基地粮食生产的结构调整。

巩固发展

以巩固和完善老基地为主,发展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己建基地进行完善配套,走技术改造的路子。

组织管理

完善和制定商品粮基地建设管理方法,从项目的申报审批、组织管理、实施与监督、效益考核、竣工验收等方面明确有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又快,粮食供应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商品粮的供需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重点使用国家投资,大力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尽快增产粮食,满足人民生活和各项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保证经济作物生产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这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重要途径。

优势

由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国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形势不容乐观,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与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是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长远发展战略提出的。

1、优势商品粮基地的概念与内涵

“商品粮基地”是在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是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提供商品粮为基本功能的农业专业化区域。“优势商品粮基地”则指条件好、面积大、商品率高,其专业化及产业化生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能长期稳定提供优质食用安全商品粮的大型商品粮基地。优势商品粮基地选建的标准一般条件包括以下5条:(1)资源禀赋好,(2)生产规模大,(3)商品率较高,(4)基础设施强,(5)发展后劲足。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度是衡量其稳定提供商品粮能力大小的综合指标,主要涉及商品粮基地的生产与调出规模、商品率及主导品种产量等因素。

2、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布局原则

要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型优势商品粮基地的区域布局需要依据以下原则。

--区位优势原则。粮食生产不仅要受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与地理区位的制约,而且粮食生产还受到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情况、物流设施基础与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及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要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物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优势地区商品粮基地布局建设,以形成商品粮生产带的综合比较优势。政府要推动资源、人力、财力向优势与相对优势商品粮产区集中,优先建设竞争优势显著、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型优势粮食商品基地。

--地区协同原则。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保护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优势商品基地建设的核心主体是中部粮食主产区,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区抓商品粮生产,中部粮食安全的担子太过沉重。要确保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的发展必须坚持地区协同的原则,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粮食主产区,也要分担部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或责任,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原因

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建设稳定的出售粮食的基地成了问题。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助于稳定的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