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投资

更新时间:2023-10-01 00:58

基本建设投资是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量。反映一定时期内基本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的综合性指标。主要包括:(1)列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本年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以及虽未列入本年基本建设计划,但使用以前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内结转投资(包括利用基建库存设备材料)在本年继续施工的项目;(2)本年基本建设计划内投资与更新改造计划内投资结合安排的新建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达到大中型项目标准的扩建项目;(3)国有单位既未列人基建计划,也未列人更新改造计划,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扩建、恢复项目和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项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和行政单位增建生活福利设施的项目。

定义

建设投资是2009年版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教材中出现的新概念,由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组成,其中工程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设备工器具购置费。

主要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建设投资在国民收入积累部分和国家财政支出部分都占很大比重,它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国家在各个计划时期,规划基本建设投资的来源,决策建设投资的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巨额的基本建设投资,目的在于增添社会主义的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能力和效益,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巩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

基本建设投资是按工程预算价格计划和计算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就是根据预算价格计算并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建设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方向和进度的综合性指标。基本建设投资额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和其他费用构成。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一般都着力于逐步降低厂房土建投资的比重,相应提高设备购置费用的比重。设备是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最积极部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和效能,增加品种,降低消耗,主要靠工艺技术装备。尽量利用现有的建筑物,更新和添置更多的设备,就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投资效果。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设备购置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45~50%。中国在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分配和使用上,设备购置投资所占比重较小,1953~1982年平均为31.4%,因此,改善基本建设投资的用途,潜力很大。

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使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社会再生产的不同方面,构成不同的投资结构。合理的建设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效益地发展关系重大。

来源

一切基本建设经济活动,都伴随着资金运动,需要有足够的、合理的资金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基本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积累基金

基本建设投资的最根本来源,是由国家预算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形成的。建国30多年来,基本建设投资绝大部分是由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每年约有40%左右的预算资金以国家预算拨款的方式,用于基本建设事业。为了加强投资的经济责任制,提高投资效益,从1979年起国家进行了把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试点。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家于1984年决定,从1985年开始,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贷款办法,是中国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基本建设投资实行银行贷款后,仍然由国家预算向银行提供积累基金作为银行贷款基金的来源。

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即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第二个来源。这种补偿基金既能用于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有时也可作为积累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多年来,中国企业和主管部门用折旧基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以自筹基本建设投资的形式出现的(见基本建设自筹资金)。充分发挥现有企业和现有工业基地的作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折旧基金,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服务,对中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有着重要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不是 基本建设投资的组成部分。

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第三个来源。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是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它除了用从国家财政所得的大量贷款基金发放投资贷款外,还充分利用银行的职能,办理各种存款业务,大力动员和吸收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事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投资贷款,只能在存款的固定余额范围内加以利用,以不影响存款单位随时取款为界限。

利用外资

利用国外资金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的一个补充来源。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建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①借用国外资金,如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外国银行借款等;②吸收外国投资,如中外合营,补偿贸易,合作开发石油、煤炭等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利用外资的形式和内容也将会相应地增加和发展。

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的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进行分配的比例关系。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为一定的经济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结构,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制约,依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国力,通过国家计划进行配置和调整。投资结构合理与否,是基本建设成败和投资效益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结构决策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决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投资结构合理化是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中国在1950~1957年期间,由投资决策正确、投资结构比较合理,因而能够迅速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畸形经济结构,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协调地高速度发展。此后,由于投资方向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挤掉其他部门,曾经两次发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由此而进行的两次经济调整,主要通过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而使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包括各个方面的因素。从生产性建设投资来看,主要是产业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企业规模结构。

部门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是投资结构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它基本上反映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是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在中国,适当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比重,一是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需要,二是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也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若把重工业发展再与调整重工业内部投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大力消除薄弱环节,就可促使农轻重互相协调发展。为此,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求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的方针,搞好综合平衡,促使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持续地稳定增长。

地区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工业布局问题。这是基本建设最重要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问题。为使工业生产力按照统一的总体规划协调地分布于全国,保证地区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应该做到:①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积极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逐步平衡工业布局。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各地区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各具特色的地方工业。③企业布点应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以便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

技术结构

按照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确立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技术结构将是一个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以至手工劳动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既要建设一批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主导力量;同时,由于中国人力资源丰富而又资金不足,不可能全部要求最新技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是促进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要有所选择,不能普遍搞成套设备进口,也不能盲目重复引进。 企业规模结构 按照企业大、中、小型分配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重点骨干项目与一般建设项目的关系问题。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基础,但是,大型企业投资多,建设周期长;而中小型企业投资较少,建设时间短,分布广,产品品种多,对市场适应性强。因此,要合理处理对大、中、小型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把大、中、小型企业建设有机地互相结合起来。

合理化原则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是:①适应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②适应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③适应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促使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依据这些原则确立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①加强和改善计划指导。要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中期计划,制定部门和地区的投资计划,防止盲目投资。②合理确定投资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使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留有后备的原则,以保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③改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实行严格的投资结构决策责任制,设立有权威的监督机关和调度机关。

经济效果

指导方针

讲求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用一定的劳动和物质消耗,建成更多的质量优良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就能在可能范围内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固然取决于国家能够把国民收入中的多大部分用于投资,同时也取决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投资。在建设投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利用越好,效果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节省投资、讲求效果,是时间节约原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中国把讲求投资效果作为基本建设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基本建设投资不仅要讲求个别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更要讲求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效果。个别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是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效果的基础,但又从属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效果。

评价指标

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包括不同的内容,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评价投资效果,有宏观投资效果指标,也有中观、微观投资效果指标,各项指标反映投资效果的一个侧面。它们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形成一套指标体系

评价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要考虑时间因素,投资要计算利息。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制定出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回收期、建设工期、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达到设计能力的年限等方面的定额和标准,用于分析、计算评价和考核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中国有关计算和评价投资效果的一系列基础工作,正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提高投资效果的途径和措施

影响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因素很多,如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组织管理和自然条件,等等。从经济管理角度考察,提高投资效果的措施贯穿于基本建设的全过程:①计划阶段是提高投资效果的首要环节,要贯彻量力而行的方针,正确确定基本建设规模;适当集中建设资金,保证重点建设;正确安排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的部门结构再生产结构;安排好建设布局,在宏观计划指导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搞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搞好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主体项目和配套项目同步、配套建设。②在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围绕提高投资效果,选择最优建设方案,即对企业规模、厂址选择、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厂内总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和技术经济论证,遴选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③在施工阶段,提高投资效果的条件是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和确保工程质量,为此,必须改革施工方法,搞好施工组织,加强经济核算

完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是全面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重要保证。1984年,中国决定加快基本建设改革的步伐,着重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工程招标承包制以及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目的在于促使基本建设战线开创出一个工期短、质量优、投资省、效果好的新局面。

我国状况

在中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分预算内、预算外两部分。预算内投资又称国家投资,即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主要部分,投资采用财政拨款形式;预算外投资包括地方、部门、企业的自筹基本建设投资等。从1985年起,预算内财政拨款形式的投资改为银行贷款的形式。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包括城乡个人建房投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