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广众

更新时间:2024-09-03 08:04

大庭广众(拼音:dà tíng guǎng zhò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秦·孔鲋孔丛子·公孙龙》。

成语出处

秦·孔鲋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似?”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庭广众”。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的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概念与存在的关系上,公孙龙探讨了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开创了逻辑学的领域,这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是有贡献的。

公孙龙做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期间,孔丘的六世孙孔穿从鲁国跑到赵国,对公孙龙说:“我仰幕先生的才智和德行,早就愿做你的学生,但不赞同先生的白马非马学说。你放弃这个观点,我就拜你为师。”公孙龙说:“你的话错了!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那我还教你什么呢!”接着,公孙龙引用战国时齐缗王对名家尹文的一段话来驳斥他,说:“一天,齐得王问尹文:‘我很喜欢士人,可是齐国没有士人,这是为什么?’尹文说:‘你所说的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齐王答不出来。尹文又说,现在有这样一种人,他讲忠、孝、信、义,这能算士人吗?能用他做臣子吗?齐王认为这就是士人,是他求之不得的。于是尹文又说:‘如果这种人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下,受到欺悔而不敢搏斗(原文是“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你也用他做臣子吗?’

齐王说:‘这算什么士人!受欺侮而不敢搏斗,多么耻辱啊!这样的人,我是不会用他做臣子的。’”最后公孙龙说:“所以我认为你的话,有点象齐王。你只晓得要反驳白马非马的说法,却不晓得用什么论据来反驳,这就好象只知道喜欢士入的名声,却不知道分辨士人的类别一样。”

后来,人们把“广庭大众”改成“大庭广众”这个成语。

成语寓意

忠孝节义虽然是臣子必要的品行,但骨气才是支撑品行不被外界改变的支柱。如果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受辱而不敢表现出来,又怎能坚持自己的品行忠君爱国,在国家受难时宁死不屈。因此,齐暋王认为受到耻辱而不敢反抗是懦弱的表现,表示不愿任用这类人。尹文之所以强调“大庭广众”的前提,是因为在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自己的行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反应也会被更快的传播,因此人们应该见场合说话,分场合言事,特别是在人多的公共场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成语运用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大庭广众”也作“大庭广坐”。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张行成传》:“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较,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宋·员兴宗《清贤堂记》:“夫士,进为仕,抑为道,朱轮华毂,縻紫佩玉,乃砦窳偷生,大庭广坐,暗不得出一语。”

明·杨寅秋《萃和慎独斋录序》:“登斯堂顾瞻斯义,卑之无高论,直探元窍,了悟真印,有不可对于大庭广众之见者,将无内惭外赧而低徊严惮乎?”

清·曾朴孽海花》一九回:“这个老头儿相貌清癯,脾气古怪,谁不合了他意,不论大庭广坐也不管是名公巨卿,顿时瞪起一双谷秋眼,竖起三根晓星须,肆口谩骂,不留余地。”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六回:“男子们只要在那大庭广众之中,不要越了规矩就是了。”

叶文玲《小溪九道弯》六:“表弟这莫名其妙的亲热态度,使金秋惊异万分,大庭广众中,既不能大喊小叫又不好多说什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