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

更新时间:2024-09-09 20:23

大马哈鱼是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又名麻哈鱼,马哈鱼,鲑鱼。体侧扁,背腹外廓大致相称,呈纺垂形;头大而侧扁,口裂大,眼小,吻长而凸出;上颌骨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啄状,上、下颌不相愈合;体侧线明显,鳞细小;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背鳍、臀鳍各一个。背和体侧黄绿色,腹部银白,体两侧有10—12条橘红色斑纹,雌鱼较浓。

动物学史

来历

相传唐王东征的时候,在白露时节,来到了现在的黑龙江边,被敌人围困住了。当时里无粮草,外无援兵,人饥马饿,眼看就要被敌人打败。这时有一位大臣进去建议唐王给玉皇大帝写奏文,向东海龙王借鱼。他说:“记得我们的武则天先皇曾在数九寒天御花园百花盛开,只有牡丹花开迟,还被发配洛阳。就目前状况,除向玉帝求助外,别无他法。”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就给玉皇大帝写了黄表奏文。

东海龙王正在龙宫内,玉帝旨到,令他派一条龙给唐王送鱼救饥。龙王派黑龙带鲑鱼来到了这条江里,就此镇守着这条江。此后,这条江就叫黑龙江了。

第二天,唐王带人到江边一看,鱼都自己伸出头来了,唐王的官兵用手从江里往外拎鱼。唐王就这样向东海龙王借到了鱼,人马都吃了个饱,有了力量,打了胜仗。马,一般是不吃鱼的,打这以后,马就开始吃鲑鱼了。由于东海王借给唐王鱼,马也开始吃鱼,就把鲑鱼称作“大马鱼”。

事也凑巧,又过了许多年,又是在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和他的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人马断了粮草,眼看着就要被敌人打败。这时有个谋士给什尔大如出主意说:“大王,您是否听说过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的故事?”什尔大如说:“记得有此事。”谋士说:“我们何不学唐王借鱼呢?唐王东征时到过的黑龙江,距此不远,只是没有龙王的许可,鲑鱼是不会进乌苏里江的,在三江口(满语称三江口为乌苏里昂阿)有乌龟元帅把守,只要黑龙许可、放开乌苏里昂阿,我们得救了。”什尔大如通谋士说的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写了黄表奏文,摆上香案,双膝跪下,将黄表奏文烧了,叩了九个头,就等黑龙回复了。

黑龙得知,一面令乌龟元帅放开乌苏里昂阿,一面派虾兵蟹将把到黑龙江的大马鱼驱赶进乌苏里江。没到两个时辰,鱼就到了乌苏里江里,在江边伸出了头,有的直往岸上蹦。什尔大如一见乐不可支,命将士们抓鱼吃。在饥饿难忍时,哪里还等的了做熟了吃,人马都生吃起来。什尔大如的部队吃了鱼之后,人强马壮,恢复了元气,打败了追兵,就沿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赫哲族人。

直到今日,每到白露前后,大批的鲑鱼就从海里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他们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赫哲语)。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赫哲族吃生鱼的习惯从此延续了下来。

语源

大马哈鱼拉丁文学名keta,来自俄语,而俄语的кета ,来源于鄂伦春语keta,另外,满通古斯语族北支语言如埃文基(鄂温克)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里,keta一词的意思均为“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来自于赫哲语。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辖的同江市,勤得利镇以下的黑龙江下游,自称“赫真”的赫哲人,称之为dawa imaha。勤得利镇以上的黑龙江上游,以及沿乌苏里江居住的自称为“奇楞”的赫哲人,称之为daw imaha。民国学者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在“鲑鱼”的条目下,记为dau imaha。赫哲语里面,imaha是“鱼”的意思,故dawa imaha,daw imaha或dau imaha即为“dawa鱼”,“daw鱼”或“dau鱼”。俄罗斯境内的同中国赫哲语同属满通古斯语族的那乃、奥洛奇、乌德、乌利奇、奥克罗等语言,称之为dawa,且dawa后面不用说imaha就已经表示这种鱼的意思,因此,dawa-daw-dau的原意就是“大马哈鱼”,这种鱼的名称即为dawa-daw-dau。中文把dawa-daw-dau音译为“大”,把imaha音译为“马哈”,又为了说明“大马哈”是鱼,所以后面加了个“鱼”,所以中文“大马哈鱼”一词,源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

另外,有些地方俗名称之为“大发哈鱼”,“达发哈鱼”,则是来自于满语dafaha,满语中dafaha即为“大马哈鱼”。

物种别称

地方名有麻哈鱼、马哈鱼、大麻哈鱼、鲑鱼、麻糕鱼,俗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形态特征

大马哈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颌齿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溯河回游时,体背侧为黄绿色,腹部呈银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幼鱼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产卵。大马哈鱼在春季多生活在海洋,此时体色为灰银白色,无斑,或散有小黑点,两侧有不明显的黑或褐色阔斑;至秋季时一进入生殖期入河洄游,雄鱼体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或暗黑色,体侧有8-12条深浅不一的橙赤色横斑条纹。

大马哈鱼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分布范围

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等水系。

繁殖方式

大马哈鱼一生中产卵一次,产卵后便死亡,雄鱼略多于雌鱼。怀卵量不大,4龄鱼平均怀卵量约4500颗。大马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沙砾。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当鱼群进入产卵地时,雄鱼便游向雌鱼,互相摩擦,当有第三者介入时,雄鱼即进行驱逐,然后进行排卵受精于窝内,产卵后雌鱼反复以尾鳍拨打石砾,以此来覆盖受精卵。大马哈鱼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为3000-5000粒,卵大,呈橘红色。受精卵经过一冬低温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产卵地逗留约一个月,卵黄被吸收完毕后,开始索食,约于7月随江水归入大海。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和华盛顿州胡德海峡的两个种群作为受威胁的进化显著单元列入《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种群现状

历史上大马哈鱼在中国的产卵地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松花江牡丹江图们江,其中松花江和牡丹江已多年未见溯河种群。中国的大马哈鱼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1947~49年平均捕捞量为30.6万尾,1950~69年平均捕捞量为37.2万尾,1970~1979年平均为18.8万尾,1980~89年平均为21.4万尾,1990~99年平均捕捞量下滑到4.5万尾,2000~2004年平均仅收获1.9万尾。图们江的大马哈鱼资源量在历史上非常丰富,后来由于渔业生态环境恶化、江水污染和无序过度捕捞,鱼类资源遭到破坏,大马哈鱼产量暴跌为原来的1/10。2004年,专家对乌苏里江大马哈鱼繁殖群体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测定,结果显示该种群个体的体长和体重较历史上明显变小,总计捕捞量只有2.5万尾、7.5吨,在历史上属于低位,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需加强保护。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哥伦比亚河下游流域曾经有着数量超过一百万尾的大马哈鱼溯河种群,但由于过度捕捞、支流产卵场和河口觅食栖息地的破坏,种群规模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下降,至50年代已经从大多数支流中消失,洄游的种群有时甚至不足百尾。尽管50年代后期已经暂停商业开发,并补充了一些孵化场,但溯河种群仍然只有2500尾,大约为历史上的3%。而美国华盛顿州胡德海峡的夏鲑种群同样因人类活动而数量锐减。北美的这两个种群已被认定为受威胁的进化显著单元。

致危因素

造成大马哈鱼种群危机的主要因素如下:

水质污染,生态环境遭破坏

随着工业发展,大量化工厂、冶炼厂、制造厂的出现造成了大量污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极大影响了大马哈鱼的洄游、产卵和索饵。

溯河产卵洄游通道受阻

因农业灌溉需要,修建了一些拦河坝,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也给洄游的大马哈鱼设置了障碍。

河道破坏严重

采金业迅猛发展,许多淘金船在河道内挖沙挖矿,改变了河道的原有地貌,导致河水水质恶化,破坏生态环境。

产卵场遭破坏而消失

大马哈鱼对产卵场的要求很高,由于水库的建成和蓄水,一些产卵场被淹没后消失。

私捕滥获难以杜绝,渔政管理存在不足

渔政管理执法人员人手不足,船只等执法装备配备不到位,以至于难以有效遏制私捕滥获的违法行为。俄罗斯在下游过度捕捞,也是中国大马哈鱼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护措施

主要保护措施包括:

建立人工孵化放流站,坚持开展大马哈鱼增殖放流

中国早在1956年就曾在乌苏里江饶河设立人工孵化放流站,进行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工作。80年代后期又在黑龙江抚远、东宁县绥芬河流域、吉林珲春先后建立放流站。三十多年来,抚远和东宁两处放流站已经累计放流大马哈鱼苗5600万尾。

建立国家级大马哈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为更有效地保护大马哈鱼,中国设立了珲春河大马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绥芬河东宁段滩头鱼大马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在严格监管非法捕捞行为的同时,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加大渔政执法力度

延长禁渔期,不断降低捕捞强度,捕捞船的数量也在持续降低,大马哈鱼主产区抚远市的捕捞船数量由2010年的500艘逐年减少到287艘。

开展栖息地调查工作

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栖息地调查、栖息地现状评估及增殖放流等工作,同时也在进行大马哈鱼产卵场修复研究。

不断完善资源养护制度,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中国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见》《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边境水域渔业捕捞生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细化了保护措施,对大马哈鱼严格执行最低采捕标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鱼肉

大马哈鱼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是“大马哈鱼之乡”。大马哈鱼作为一种鲑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属于世界名贵的经济鱼类。大马哈鱼体内每千克鱼肉含有5毫克的天然虾青素,养殖的大马哈鱼如果不含有虾青素就是白色的,这种虾青素就是该鱼有强大体力的原因。虾青素是发现的一种最强的抗氧化剂,因此长期吃鲑鱼的爱斯基摩人基本没有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而且体力超强。鲑鱼肉都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等症。另外鱼体可制成罐头或干燥盐腌、烟熏与冷冻,以清蒸、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鱼子

大马哈鱼不仅肉味鲜美,鱼子更为名贵。它的鱼子比一般鱼子大得多,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是做鱼子酱的上好原料。经盐渍的鱼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卵磷脂,对人体的神经细胞的增补、防止脂肪代谢的紊乱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营养佳品。

生态价值

大马哈鱼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栖息地连系湿地、山溪、江河湖泊与海洋,洄游通道距离长达数千公里,与超过一百多个物种构成水陆空生态链、食物链。因此可以说大马哈鱼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多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是高纬度地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基石物种、伞护种、指示物种。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