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

更新时间:2024-03-22 09:03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类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宿主。天花病毒包括大天花病毒和小天花病毒,感染大天花病毒的天花更为严重,致死率可达30%,而感染小天花病毒的天花(亦称类天花/亚天花/小天花)致死率较低,约为1%。未患过天花、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病因

天花由感染天花病毒所致,天花病毒包括大天花病毒(variola major)和小天花病毒(variola minor),感染大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更为严重,致死率可达30%,而感染小天花病毒所致的天花(被称为类天花/亚天花/小天花)致死率较低,约为1%。

传染源

人类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宿主,天花患者为传染源,从感染病毒到结痂均具有传染性,出疹期间传染性最强。天花病毒非常稳定,可以在疮痂中存活数年。在自然条件下,天花病毒在几周内仍然具有致病性。

传播途径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于正常的人(包括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者、艾滋病患者、孕妇等)感染天花病毒后病情更严重,死亡率更高。

症状

天花的潜伏期为10~14天(7~19天),患者感染天花病毒后,病毒先在呼吸道内繁殖,然后迁移到区域淋巴结。原发性病毒血症无症状,在感染后3~4天后,病毒可进一步迁移到脾脏骨髓和远端淋巴结。继发性病毒血症发生在感染后7~11天,随后出现发热、头痛、背痛和极度疲乏,然后出现斑丘疹,逐渐变成水疱、脓疱,然后脓疱结痂,脱痂后留下瘢痕。

根据皮疹的形态,可分为普通型、改良型、扁平型、出血型和变异型。

潜伏期:无症状。

病毒样侵入期:表现为突然开始的高烧、寒战、头痛、背痛、关节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

状态期:出现斑丘疹,首先发生在口腔、面部和手臂,然后迅速扩散到躯干和腿部。斑丘疹迅速溃烂,第3天变成水疱,第7天发展为脓疱,之后结痂。

干燥期:如果患者存活下来,在第10~12天会有一个干燥期,这时痂脱落,并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19世纪在南非和美洲中部曾发生毒性较弱的天花流行,死亡率为1%,这种毒性较弱的天花被称为类天花(也叫亚天花、小天花)。其初始症状与天花相似,但不那么严重和广泛。

大约5%~10%的人感染了天花病毒后出现出血性或恶性(扁平型)皮疹,典型表现为融合的扁平非脓疱性皮肤病变及皮肤和(或)黏膜出血,几乎总是致命的(致死率97%),患者往往在侵入期的第一个24小时后出现器官衰竭症状而死亡。

就医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天花被消灭,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天花患者。但是如果怀疑天花,须通过血液检查和皮肤检查来确诊。一旦确诊天花,将成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控部门需立即采取行动,隔离患者及与之接触的人。

就诊科室

感染科或传染病医院

相关检查

病史和查体

免疫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鉴别诊断

猴痘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类似于天花的症状,需通过病原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治疗

天花治疗的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和处理继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

一般治疗

严格隔离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必要时可行静脉营养。

药物治疗

Tecovirimat(特考韦瑞)是第一个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于2018年7月在美国获准使用。

对症支持治疗

其他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出现脑膜炎、骨髓炎、肺炎等并发症的患者,应请相关科室医师进行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预后

不同类型的天花预后不同,典型天花(大天花)死亡率约30%,类天花(小天花)死亡率约1%,出血性天花死亡率高达97%。如能存活,则可获得终身免疫。

并发症

天花患者可有多种并发症,如皮肤继发细菌感染、角膜炎和角膜溃疡导致失明、病毒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细菌性肺炎、睾丸炎、脑炎等。

预防

此病以预防为主,提倡接种天花疫苗种痘)。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