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更新时间:2023-08-31 07:00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是元代诗人杨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开篇切题,因月落笔,在交代中秋玩月场景的同时,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氛围。然后诗人极目远望,放开想象,把眼前的台楼之景与想象中的天上宫阙联系起来,以远写微,以动写静,并在想象中插上了翅膀,身临仙境,真切地表达出诗人“赏”月时的独特感受。这首诗虽然是命题之作,但气势宏阔,意境悠远,工整严谨,含蓄清新。

作品原文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1

老君台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2。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

蛟龙并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

不信弱流三万里3,此身今夕到蓬瀛4。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我坐在老君台上,夜色如水般清凉。一轮明月像冰样纯净,正悄悄流转天上时光。

满天月色微茫,微茫中有万里山河的形象。满目金风玉露,环宇内听不到一丝声响。

一对蛟龙托起金榜一叶,两只鸾凤伴着玉笙歌唱。

三万里的弱水浩浩流淌,今晚我好像到了蓬瀛之上。

创作背景

延祐(1314—1320)年间,杜道坚真人重建宗阳宫,筑老君台、得月楼。中秋之夜,杜道坚邀诗人们在宗阳宫赏月,分韵吟诗,诗人杨载分得“声”字,写成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写登台望月。先从触觉“凉如水”侧面写月:月光如水澄澈,秋夜二更天霜露初下,凉得清爽。月的称代许多,单选冰轮不仅见月光皎洁,还有感觉上的清冽。坐看而非凭栏,可见望至二更之久,赏月兴致之高不言自喻。颔联写月景,仍避实就虚。整个大地山山水水,隐约可见,以影写光,美在朦胧。云天外风露伴月,更显月的明朗,夜的宁静,美在谐和。两句取景一下一上,写景一视一听,大地山河之刚,九天风露之柔,有影无声之和,在工整的对仗中呈现出明净的月色。颈联驰骋想像,紧接上联再续月景。明月朗照,直泻入海,诱得深潜海底的蛟龙也要出海赏月,它们奋身跃起,金色的龙鳞被月光映成一大块金光闪闪的波浪,像是托着金榜出海。同时,月宫中仙乐响起,鸾鸟和凤凰合着乐典的旋律,双双在月下起舞。想像美丽而奇异。诗人不着一“月”字,而见月色迷人的魅力。飞动的美与上联沉静的美珠联璧合,创造了神话般的胜景。尾联写幻想乘月访仙。“不信”二字,表明诗人态度坚决。古人认为水浅或地僻不能行舟,但诗人不怕,不从江河入海去寻仙,也可仿李白乘月光一夜飞渡到蓬莱、瀛州。望月变成望仙,这是月光的魔力,更是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这首诗写老君台望月,词采清丽,想象丰富。颔联实写,状物绘景极为工丽,颈联虚写,设想天上景象,尾联抒发感想,表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全诗清幽高华,思致奇妙,韵味悠然。

名家点评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杨仲宏(弘)以《宗阳宫望月》诗得名。

清代顾奎光《元诗选》引陶玉禾:高华吰亮,即在唐音中亦是高调。昔人称仲宏(弘)诗,亦以此作为第一。

作者简介

杨载(1271—1323),元诗人。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徙杭州,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举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授饶州路同知,历任浮梁州事、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与虞集范椁揭傒斯齐名,被人誉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强悍苍劲,虞集称之为“百战健儿”。著作有《杨仲弘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