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科

更新时间:2023-08-27 22:55

小檗科(Berberidaceae)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毛茛目的一科。该科植物为虫媒传粉植物。叶为单叶复叶。17属,约有650种,主产北温带亚热带高山地区。中国有11属,约320种。

形态特征

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稀小乔木,常绿或落叶,有时具根状茎或块茎。茎具刺或无。叶互生,稀对生或基生,单叶或1-3回羽状复叶;托叶存在或缺;叶脉羽状或掌状。

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生,簇生或组成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聚伞花序圆锥花序;花具花梗或无;花两性,辐射对称,小苞片存在或缺如,花被通常3基数,偶2基数,稀缺如;萼片6-9,常花瓣状,离生,2-3轮;花瓣6,扁平,盔状或呈距状,或变为蜜腺状,基部有蜜腺或缺;雄蕊与花瓣同数而对生,花药2室,瓣裂或纵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或少数,稀1枚,基生或侧膜胎座,花柱存在或缺,有时结果时缩存。浆果,蒴果,蓇葖果或瘦果。种子1至多数,有时具假种皮;富含胚乳;胚大或小。

生长环境

小檗科木本植物(以下简称小檗科植物),在自然分布条件下多生长于高地、旷野、沟谷、林缘、溪边或山坡灌丛荫湿处,喜温凉气候,小檗属植物属北温带分布类型,南天竹属植物属东亚分布类型,十大功劳属植物属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类型。喜生于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抗寒性较强,对生境条件要求不高。据调查及资料分析,在贵州省,小檗科植物分布于海拔340-2600m之间,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可分布于海拔1000-2100m地带内,占69.9%,在威宁等一些高海拔的地段,有以小檗科植物为优势的植物群落广泛分布;分布地的年平均温7.4-17.5°C,大于或等于10°C的年积温5859.8-3968.2°C。

分布范围

小檗科,除了小檗属往南分布到非洲和南美洲之外,几乎所有属均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地区,呈间断分布或地区特有,极具生物地理学意义。裸花草属Achlys呈东亚-北美西部分布;红毛七属、山荷叶属各具3种,呈东亚-北美东部分布;桃儿七属、鲜黄连属均为东亚单种特有属,而其近缘单种属,Podophyllum和Jeffersonia则间断分布于北美东部;Vancouveria属是美国西北部的特有属,而其近缘的淫羊藿属间断分布于旧大陆,中国为其现代地理分布中心;鬼臼属Dysosma、南天竹属和Ranzania属则是中国或东亚特有属。

繁殖方式

小檗属十大功劳属中,雄蕊对外界的刺激有敏感反应,当雄蕊被蜂类接触时,即弹向内方,使带有花粉的瓣片触及昆虫头部,所以蜜蜂在采蜜时,常把从另一朵花粘着的花粉传置在它花的柱头上。认为,雄蕊易受刺激可保证自花传粉。认为是为了增进异花传粉的一种方法。

下级分类

小檗属 Berberis Linn.

红毛七属 Caulophyllum Michaux

山荷叶属 Diphylleia Michaux

鬼臼属 Dysosma Woodson

淫羊藿属 Epimedium Linn.

牡丹草属 Gymnospermium Spach

囊果草属 Leontice Linn.

十大功劳属 Mahonia Nuttall

南天竹属 Nandina Thunb.

鲜黄连属 Plagiorhegma Maxim.

桃儿七属 Sinopodophyllum Ying

主要价值

在小檗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工作中,要在保护好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应以建立生产开发基地,进行专门驯化和培育,形成产业化发展。

药用植物

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质硬。叶基生或茎生,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基生叶1-3枚,具长柄,茎生叶2枚,对生,具较短的柄;小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刺毛状锯齿。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外轮萼片较小,内轮萼片花瓣状,白色;花瓣短于内轮萼片。蒴果近圆柱形。生于山谷林下或山坡阴湿处。分布于安徽、湖南、山西、广西及西北。

箭叶淫羊藿E.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结节状,质硬。基生叶1-3枚,三出复叶;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两侧小叶基部呈不对称的箭状心形,边缘有刺毛状细齿,下面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总状花序顶生;花梗无毛;萼片4,2轮,内轮花瓣状,白色,有距;花瓣4,黄色,有短距;雄蕊4。心皮1。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区。生于竹林下及路旁石缝中。叶作淫羊藿用。

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akai、柔毛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 叶亦作淫羊藿用。以上四种为药典收载正品淫羊藿的原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常绿灌木;根、茎断面黄色。叶刺三叉状,坚硬。叶革质,常5片丛生于叶刺腋内,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边缘每侧有10-20个刺状锯齿。花10-30朵簇生于叶腋,淡黄色,小苞片3,萼片、花瓣、雄蕊均6枚。浆果矩圆形,蓝黑色,被白粉,顶端有宿存花柱,内含1枚种子。分布于四川、湖北、贵州及陕西南部。生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坡灌丛中。根及茎(药材名:三颗针)也是提取小檗碱的主要原料。

本科常用药用植物还有: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on的根状茎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