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锯鹱

更新时间:2024-02-13 07:46

小锯鹱(学名:Pachyptila salvini)是鹱科、锯鹱属的一种小型海鸟和中等大小的锯鹱。体长28厘米,翼展57-58厘米,体重130-210克。该物种上体呈灰蓝色,带有清晰可见的黑色或棕色图案,呈“M”形,顶冠灰色,下颏、喉部和脸颊均为白色。虹膜黑褐色。喙相对较短,但较厚,长28.2-31.8毫米,宽13-17.5毫米。喙的边缘呈圆形,两种颜色:灰色和蓝色。腿呈蓝色或略带粉红色。

动物学史

小锯鹱是锯鹱属的成员,1943年。它们和蓝鹱一起组成锯鹱。它们又是鹱科和鹱形目的成员。锯鹱体型都很小,通常只吃浮游动物;然而,作为鹱形目的一员,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识别特征。首先,它们的鼻腔连接在上颚上,鼻孔在上喙的顶部。鹱形目的喙也很独特,因为它们被分成7到9个角质板。它们产生一种由蜡酯和甘油三酯组成的胃油,储存在前胃中。这是用来对付捕食者的,也是雏鸟和成年鸟在长途飞行中富含能量的食物来源。由于它们吸收了大量的海水,它们还有一个位于鼻腔上方的盐腺,有助于淡化身体,并从它们的鼻子里排出高盐溶液。

形态特征

小锯鹱体长28厘米,翼展57-58厘米,体重130-210克。是一种小型海鸟和中等大小的锯鹱,与其他锯鹱种类非常接近,特别是鸽锯鹱。羽毛不存在性别二态性,在海上无法确定年龄和性别。在种群的个体间和不同种群之间都可以观察到有时很显著的形态变异。雏鸟身上覆盖着灰色的绒毛。

该物种上体呈灰蓝色,带有清晰可见的黑色或棕色图案,呈“M”形,在腿从翅膀的尖端开始,到达翼角,然后倾斜在水平处相遇臀部。从上方观察时,双翼的后缘通常比双翼的其余部分呈浅灰色。尾巴呈蓝灰色,边缘颜色较浅,中心有一个大的黑色端子条。下体白色,除了中央尾羽的尖端是黑色的,以及外部初级飞羽的尖端略带黑色。胸部两侧有灰色区域从上部溢出,形成宽阔而明显的半领。头顶从喙到颈背都是灰色的。灰色的顶冠被眼睛前面的一条灰色带子划分出的浓密的白色眉毛并很突出。下颏、喉部和脸颊均为白色。头部的标志是宽阔的白色眉毛和鸟喙。灰色带子穿过眼睛下方并继续向后延伸,加宽与颈部的灰色连接。虹膜黑褐色。喙相对较短,但最重要的是较厚:长28.2-31.8毫米,宽13-17.5毫米。仔细观察,喙的边缘明显是圆形的。因此,该物种的喙介于鸽锯鹱和阔嘴锯鹱之间。喙有两种颜色:灰色和蓝色。腿呈蓝色或略带粉红色。

栖息环境

栖息地既有海洋也有陆地。小锯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进食和度过,只有在繁殖时才上岸。在海上,它们是一种远洋鸟类。在大陆架和悬崖上以及公海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个物种。在极地锋附近繁殖,并在繁殖季节停留在该地区。冬季,它们经常出没于亚热带水域。

小锯鹱在植被或多岩石的环境中的洞穴中繁殖。筑巢在高原、河道、碎石和洞穴中。在繁殖季节,它主要在大陆架和陡坡上方进食。繁殖期以外,主要生活在浮游生物丰富的上升流区域。

生活习性

行为

小锯鹱是一种群居物种,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上。在海上,经常可以观察到大群体的情况,可聚集达数千只个体,并且与不同种类的锯鹱属成员和蓝鹱混群。有时小锯鹱会短时间跟随船只,并围绕船只盘旋。天黑时,它们会返回或离开栖息地,特别是为了躲避其主要捕食者大贼鸥。夜幕降临前,成千上万的小锯鹱会聚集在繁殖地之外。为了找到自己的洞穴,它们使用嗅觉。冬季在6-10月之间,暴风雨过后,小锯鹱经常在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海岸滞留。

小锯鹱具有典型的锯鹱飞行特征,快速而有力,沿着水面飞行。它们会在滑行之间交替,顺风时滑行时间较长,而拍打飞行序列较短,双翅上有快速、急促的节拍和摆动。海况对飞行的外观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温和的风中,飞行会更加平静。

声音

小锯鹱可能在海上保持沉默。在群体中,它们会在洞穴中鸣叫,发出典型的锯鹱低沉、粗暴的呻吟声,并重复“ka-kakadu”。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节的语调较强。雄性和雌性的声音相似,但经过训练的耳朵可以区分。

食性

以甲壳类动物(尤其是磷虾和片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和非常小的鱼类为食。在马里恩岛的繁殖季节,贝类占饮食的97%以上。它会在水中前10厘米处以“滑水”或摆姿势捕捉飞行中的猎物。小锯鹱坐下来,把头埋进水里。它还利用上颌骨的薄片过滤表面膜以回收浮游动物。小锯鹱也可以潜入浅水深处,为了定位猎物,它们利用自己高度发达的嗅觉。它们有时会跟随渔船和鲸鱼。雏鸟通过不完全反流在洞穴中进食。

分布范围

繁殖地:法属南部领土、南非;

留鸟: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和秘鲁;

起源不确定(季节性不确定):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

小锯鹱在爱德华王子岛(南非)、克罗泽群岛、阿姆斯特丹群岛和圣保罗岛(法属南部领地)繁殖。它分布在从南非东部到新西兰的海上。该物种主要存在于印度洋的亚南极和亚热带水域,但在大西洋的亚热带水域也有少量存在。

繁殖方式

小锯鹱是亲族性的,这意味着它们每年都会忠实地返回自己的筑巢地点,在同一个洞穴或附近的洞穴中。该物种实行一雄一雌制。然而,也可能进行配偶“交换”。这种地下筑巢的物种定居在碎石中或挖一个长度在0.93-1.35米之间,有时甚至更长的曲折洞穴。它们把巢安在一个有树枝和植被的空间里。只要状况良好,洞穴一年又一年可以重复使用。

成鸟于9月底返回群落。这是配偶形成的时候。交配后,成鸟返回大海约两周以养肥。雌性在11月底产一枚卵,通常是在返回的晚上。卵呈白色,平均长50毫米,宽36毫米,重约30克。孵化期持续44-55天。雄性和雌性各自连续孵化卵0.5-11天(平均6.5天)。雄性孵化时间比雌性长:雄性平均连续孵化7.5天,雌性平均连续孵化5.5天。合作伙伴的孵化变更交换时间是在当晚开始时进行的。卵可以在不孵化的情况下保留几个小时(在整个孵化时间内平均累积2天)。如果几天后伴侣还没有回来,孵化者就会被迫放弃卵去海上觅食,该物种不进行替代产卵。

孵化后,两只成鸟就可以出海了。雏鸟出生时重25克。在克罗泽群岛,它每隔一天通过不完全反流进食。在生长结束时,即44天时,幼鸟的最大重量达到186克,超过了成年的重量。在3月底至4月初(即孵化后54-65天)长出羽毛时,体重将降至约154克。然后繁殖地就被遗弃了。在海上,幼鸟死亡率很高,可达75%。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8月7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Brooke(2004年)估计全球物种数量超过12,000,000只。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主要威胁

家鼠的鼠群曾经小锯鹱对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导致小锯鹱转移到林线以上的位置生存,并且可能仍然会导致非常大的繁殖群内的数量下降。猫对小锯鹱的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也存在于Cochons岛上,但它们太大而无法进入洞穴,尽管人们认为成年猫的捕食与近羽幼鸟的捕食是同时发生的(Carboneras等人,2018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