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7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家圣地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武术起源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峨眉派亦刚亦柔,一派玉树临风。据说在南宋时期,已经眉毛纯白的德源长老根据山猴动作,创编出一套猴拳。一直流传。德源长老还把峨眉山的武技资料搜集起来,编写《峨眉派拳术》一书,这是目前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资料,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独具“刚柔顿挫,动静虚灵,飘逸自然”的风格特点。根据《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等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是被史料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北朝东魏的“淡然法师”,则是峨眉武术创始人之一,其画像现在还供奉于中峰寺殿堂内。“淡然大师”原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镇南将军”,因得罪权贵,便到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名淡然。后来到峨眉山中峰寺,并扩建了中峰寺庙,在峨眉山中峰寺修住期间,修行诵经之余,将自己精湛的军旅攻防技术传入峨眉山。

历史溯源

典籍中最早记载“峨眉”,为西汉末年扬雄蜀都赋》。然直至公元6世纪的梁代,并未发现有人解释“峨眉”其名的涵义与由来。最早对“峨眉”二字作出解释的是晋人任豫的《益州记》。《益州记》至宋已佚,这条材料保存于宋初李昉太平御览》卷四○“地部五”之“峨眉山”:“《益州记》曰‘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当县南八十里,两山首相望如娥眉。”《益州记》此说为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所吸收:“青衣水径平乡,谓之平乡江。《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然考索图籍,却找不到“峨眉”为“蛾眉”的文献证据。峨眉山顶峰海拔三千多米,独立无匹,周围并无一山与它相互媲美,可谓横空出世,故此所谓“两山相对如蛾眉”之说纯属望文而生义。

佛教哲学自释迦牟尼之后,旋即产生广泛影响。至迟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在从近东中亚南亚四川盆地之间空间内,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文化因素集结的分布现象,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佛教传播至峨眉地区是完全畅达的。阿育王不但在境内推行佛教,而且派佛教使团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教,佛教使团甚至亲历叙利亚埃及缅甸以东等地。佛教极有可能在阿育王时代传播至中原,峨眉地区更是南线传播路程中的重要区域。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蜀地出土了大量早期佛教文物,这些佛像建造年代大致在两汉时期。四川早期佛教并不是通过中原南传而来,而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从印度直接传入。出土的这些文物位于峨眉周边,峨眉为早期佛教重要驿站。佛教传入中土时间甚早,远远早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此一情形,不仅有考古材料作为证据,在典籍中也有述及。佛教自释迦牟尼昌明和阿育王推广后即已传播至四方,中国史志有其记载。恰似史家所谓张骞通西域事,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更早年代,中土与西域已有交通存在。在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05年),印度即有僧人行走5年入燕都,此正是释迦牟尼寂灭后的佛教传播之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佛教即已流播至中土。释利防等十八人准备说服秦始皇效法阿育王放弃杀生,但反遭秦始皇囚禁。汉文帝时四川蒲江地区即有佛教传播,蒲江与峨眉相距甚近,峨眉地区有佛教流行不言而喻。汉武帝时代中土不但已知佛教造像,而且还知佛教这一流派,此与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历史背景亦可吻合。

在扬雄《蜀都赋》出现“峨眉”之前,佛教学术及法物皆已为中土所了解。峨眉地区在扬雄《蜀都赋》时代已是佛教重要传播阵地。对于蜀地佛教的传入,任继愈认为:“更大的可能是通过云南输入的。”“峨眉”二字语源实为“阿弥陀佛”之“阿弥”。在汉字文化圈还没波及峨眉地区时,当地人对峨眉山的称呼已无从考证。早期佛教自南方丝绸之路传至峨眉地区后,峨眉山成为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驿站,这一佛教支系重在阿弥陀佛Amitābha,佛教徒或当地人即称呼此山为“Ami”山。此称名一经流播,峨眉山的土著名称即湮没无闻。随着秦汉逐步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汉字文化逐渐在蜀地生根。蜀地兴起一批汉化文士,司马相如王褒、严遵、扬雄即为代表。很多蜀语以音译形式为汉字所记录。扬雄即是第一个将“Ami”之音以“峨眉”之形纪录于《蜀都赋》的本土文土。“峨眉”正式融入汉字文化系统前,汉字语库中的构件是“我、眉”,“峨”最早出现于司马相如辞赋即为证明。当“Ami”语音进入汉字系统后,语音所对应义项逐渐汉化,使用者随即另造新字与之对应。新造汉字,往往即为形声字。从“我眉”到“峨嵋”,添加义符,从而构成新的形声字。在借用汉字标识音译的初始阶段,记写有很大随意性,“峨嵋”、“峨眉”、“我嵋”、“峩眉”、“涐湄”、“涐眉”等皆是其例。音译汉字定型之后,世人也就难以看清它的本真面貌,甚至会认为该字来源于历史经典,随即便会对其作附会阐释。

相关武术

峨眉武术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一树指的是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灌县的青城。八叶则指的是:僧、岳、杜、赵、洪、会、字、化八大门派。其中僧门最为显赫,为峨眉八大门之首。

特点功夫

峨眉派武术少林派、武当派武术是中国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武当、少林等众家之长。

峨眉派武术经过许多次盛衰起伏后,虽然演变出许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炼体系,却始终只在极少数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传。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再以密宗心法,独创峨眉招数,功法精华而自成一家,成为融合中国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

十二桩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槃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文学描述

金庸神雕侠侣》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诵《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素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传人

峨眉武术岳门传人、乐山著名武术老人王旭2001年已经是88岁高龄了。王老先生1913年生于乐山,十一岁时便师从清末武术名家武志成学习三星桩、岳拳、七星单刀和峨眉单刀;后又师承王煜、陈德胜等四川武术界前辈。王老先生对古代嘉州武术文化了解甚多。据老先生介绍,古代嘉州武术奇人辈出,中国古代“导引行气术“的鼻祖彭祖即生活在原乐山地区的彭山县苏轼坚持养生,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十二桩法”,集武、气、医为一体,创编了”桩”与”技”、”穴”与”气”为一体的峨眉绝技。

分支机构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茶道

形成发展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峨眉山,经过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作为构成巴蜀佛教文化重要部分的峨眉山佛教至唐时已有影响,宋明时期经历代皇室的支持和敕赐,峨眉山演为四川佛教的重地,正式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和普贤菩萨的道场,逐渐形成以普贤信仰为特色,以禅宗为主流的峨眉山佛教文化。峨眉山佛教不仅在汉族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藏传佛教中也产生重要影响。早在15世纪中叶,著名藏族佛教学者仲钦·喀觉巴·南木喀坚赞大师就带领侍从来峨眉山礼敬普贤,发愿祈祷。据载,这是藏传佛教活佛来峨眉山之始。峨眉山巡礼的藏族同胞已不可计数。

据《五灯会元》载,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公元835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公元845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药茶概念、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茶道渊源

茶道中的峨眉派,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四川是茶的发祥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佛教又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唐宣宗时,峨眉山昌福禅师就创立峨眉山茶道,编有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系列产品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师圆寂,其俗家玄徒多达200余人,纷纷前往参拜逝容,据《单灵名谱》一书载,这是唐朝时期俗家弟子对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参拜典礼。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门的长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时期还有大中律僧和隆达大师习茶授僧,但因佛事过多,终没长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对儒家学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历按儒家史记方式编写整理出来,用于传承记录峨眉茶道的历代承载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为《峨眉茶法法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获谥号能明法师,时年72岁。公元1016年,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师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这一时期应为峨眉山茶法活动最为兴隆的时期,有关峨眉山史册的书籍多有记载。

公元1071年圣云禅师圆寂,为峨眉茶道中人年岁最高者,享年119岁。公元1080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大师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师原本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专职僧人,对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养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师发掘出来的,后来著名的大词家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宝。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师时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门宗法林立,佛教门生从南北二宗分为更细的八宗佛教门派。峨眉茶道修习者随之减少,果悟大师为峨眉茶道第二位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龙洞(今峨眉山白龙寺院一带)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

在果悟大师的努力下,峨眉茶道虽然有所发展,但很难向前推进,佛教僧众大多以习武诵经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平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用,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规范的表现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师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诞生了。《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选,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务,期间接待了无数从江南逃难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观赏峨眉茶道,这为当时元王朝政治打压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驹在其作品《言茶记》中收录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缘》全部内容。大词家吴文英虽然在峨眉山停留时间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词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怀旧》中写道“山月随风冷太白,峨眉茶法古来亲”。公元1260间,喇嘛教传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冲击,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无力再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师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几乎没有发展几名茶道授众, 1311 年转交给常圆大师处理。因常圆大师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众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温。

自1373年常圆大师圆寂后,峨眉茶道几乎就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峨眉山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用以修习。凡有来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规泡茶方法,接待访友。最为著名的是神宗万历元年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金万岁牌时,别传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皇帝峨眉山白芽茶叶,该茶叶就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别传和尚也因此获谥号“洪济禅师”。《明史》中载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赐寺院等记录,这个王朝,应该是峨眉山茶叶和峨眉派茶道最为辉煌的时代。

康熙年间,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师受康熙帝赐“善觉寺”之匾时,正是元亨禅师对峨眉茶法最热心的时期。如果要说清朝时期的峨眉茶道传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师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四个茶法程序,用以串联整个峨眉茶道动和静的必由规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录》中将元亨禅师的茶事茶法先后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论经训,分别为《参悟茶法》、《明悟茶法》、《缮悟茶法》,该经训于1864年被收录进《禅宗大典》全经第331卷《六和经》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进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历推定,并将其编写到自己的《生录》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龙洞俗家居士祥魁为专修茶法而来,于1898年对峨眉茶道各种程序修成,法正无误,并取得白龙寺主持政元大师许可,同意将峨眉茶道传出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间,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云、宽轻、宽海等等,后多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艺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峨眉山佛门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纯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绎多有不太统一的一面。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演哲大师带领其弟子宽轻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经阁和实地溯古推今,寻幽访秘。在前贤的基础上发掘出更为系统的一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极茶道儒学茶艺、空中书法、峨眉道家茶道、龙凤茶艺六大篇章和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组。同时,又在演有和尚的《生录》年历上增补了三名峨眉茶道的传人名单。随之演哲大师将峨眉茶道提升为一个传统茶道流派,并取一总冠名“峨眉派”来一统峨眉茶道中的各种茶法。1985年,演哲大师亲笔提写“峨眉派”牌匾,作为传承标识。

演哲大师圆寂后,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场经济的冲击波而无法正常布道。于是在1996年夏天,宽轻和尚将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则交由其弟子金刚石来完成市场开发。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终止,大步进入市场化。金刚石是学中文出身,三年时间内将峨眉派的各种思路和现有市场趋势作了对比,并作出了大范围调整。首先是将一切传统合法化,申请商标注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动作专利保护以及注册申办四川省峨眉派茶艺学校等。其次是对峨眉派商标注册名称作出变更,改为“巴蜀峨眉派”,实用名为“峨眉派”,表明专业指向和开发方向。第三是将原有茶道法则语言现代化、多样化。第四是表现方式为纯舞台化、生活化、实用化。

1999年,金刚石正式成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注册传人,执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务。2000年,其峨眉派茶艺表演艺术正式公开演出,在通过金刚石及其龙凤胎子女金刚小石金刚玉石的长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随之而飞向了全国各地。之后跟进的是由金刚石组建的教练班子也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场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基本认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