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

更新时间:2024-09-12 13:00

张百熙(1847年-1907年),埜秋,一作冶秋,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教育家。

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百熙出生在湖南长沙沙坪。他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现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习诗甚勤。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百熙考中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当时湖南著名的学者王先谦在京师为官,张百熙跟随他学习,学识更进。

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张百熙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出督山东学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七年(1889年)九月,由潘祖荫荐举,得以入直南书房。再迁官翰林侍读学士

抨击和议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百熙屡陈兵事,先后上十余疏,策划“集师接济之法、固本捍卫之方、捐助军输之策、拘治奸细之律”,多被采纳。八月,中国海陆军连挫于日本,张百熙疏劾北洋大臣李鸿章表面进行战备,暗中主和,致使左宝贵聂士成等皆因饷械不继而败。又弹劾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纳贿招权,于战事无所措置,一切推诿于李鸿章,贻误兵机。疏上,不报

是年,逢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承办典礼诸臣竞尚华饰。张百熙奏请慈禧太后应“以红旗报捷为乐,不以点缀景物为娱”,请停办西直门外点景工程。当时侍读学士陆宝忠亦值南书房,常与张百熙议论时局,“以为欲挽艰危,非亟招亲贤不可”,拟奏请重新起用恭亲王奕䜣管理枢务,但虑及自己资浅言微,不足以耸动上听,于是商议同礼部侍郎李文田联衔入奏。后徐桐文廷式亦分别拟折约人奏请,遂有旨重新命奕䜣主持总理衙门。此后,他又和陆宝忠等联名参劾枢臣孙毓汶力主议和及签订和约行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百熙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擢为国子监祭酒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先后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广东学政,迁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被特派稽察中书科事务。创办时敏学堂,曾任《清会典》总纂官。

变法得罪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张百熙深感国势危迫,瓜分在即,屡次上疏论变法,又奏荐康有为经济特科试,称赞他“通达时务,信为有用之才”。但他的这封奏折自广东送达北京时,已是戊戌七月初十日(1898年8月26日)前后,即“戊戌政变”发生之后,“六君子”上断头台的前一天。举荐不合时宜的张百熙被清廷“饬部严议”。适逢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也因推举陈宝箴而受到“吏议”,相关部门把二人的处分决定一同上呈慈禧太后,张百熙才得以被从轻论处,遭革职留任。因颇受荣禄器重,张百熙很快被开复原官。

对于自己在戊戌年的这一遭遇,张百熙颇不以为然,曾在一封给好友瞿鸿禨的信中表示:“百熙不肖,以暗于知人(指康有为),几获大戾(大罪),为师友辱,然区区愚忱,迫于救时,切于报国,至不顾利害而汲汲为之。”考察其措辞,似乎并不以变法为非。

主管学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至西安。张百熙赴西安谒见西逃的慈禧太后、光绪帝。当时军机处缺员,荣禄密荐张百熙、瞿鸿禨等入枢。时清廷准备实行“新政”,下诏求言,张百熙疏陈大计五端:增改官制、整理财政、变通科举、广建学堂、创立报馆,力论旧政腐败,新政切用,且举欧美各国治乱强弱之故加以说明,历历万言。但是慈禧太后厌恶他的进言“剑拔弩张,连篇累牍”,不许他入军机。同年,张百熙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慈禧太后准备自西安返回北京,特派张百熙等先行回京修理跸路。六月,命张百熙为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七月,补刑部尚书。张百熙回京后,核实工程,改革陋规,节省帑金近百万。又考核所属科道官员,或举或劾,一时声震天下。慈禧称赞他:“如此认真,甚属难得。”十二月,清廷派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清史稿》记载,自张百熙“以人望被斯任(指主管教育)”,“海内欣然望兴学矣”。

担任管学大臣后,张百熙首先着手恢复始创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中,慈禧太后谕令停办,学生四散,校舍封闭,藏书损失殆尽。张百熙经过细心筹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元月奏陈京师大学堂筹办情形,认为“是今日而再议举办大学堂,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为要务”,计划先设预科,分政科、艺科两门,又设速成科,分仕学馆、师范馆,附设译书局。延聘著名学者吴汝纶担任大学堂中文总教习孙诒让蔡元培范源廉等为教习严复林纾为译书局正副总办。所有教员,皆其自聘,薪金优厚,颇遭忌嫉。有言官奏:“皇朝定制,部官大率满汉相维,请更设满大臣主持教育。”于是清廷增派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以分张百熙之权。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又命入京觐见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管学,会同张百熙、荣庆重新厘定学堂章程。先前,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张百熙曾奏所拟各级学堂章程,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共六件,即所谓《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章程是根据“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国二千余年旧制”的原则制定的。从此,清朝开始有了全国统一的学校系统和学制规定。这一学制曾经颁布,但未在全国实行。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末,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进《重订学堂章程》,即所谓《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一学制颁布后在全国实行,它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影响甚大,清末民初的新学校教育制度即脱胎于此。

在进呈《重订学堂章程》的同日,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并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建议“从下届丙午(光绪三十二年)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以利推广学校。这一建议得到清廷批准施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又联名奏请立停科举,科举遂停。中国实行了一千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至时完全废止。

抱憾而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张百熙调任户部尚书。十一月,清政府设立学部,以荣庆为学部尚书,张百熙的学差被全部销去,时人多为他感到不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载泽等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归国,清政府决定预备仿行宪政。张百熙上疏论官制及地方自治,认为“非速定官制,则提纲挈领无以集政权于中央;非速兴地方,则至纤至微无以被精神于全国”。七月,张百熙受命与载泽等担任编纂官制大臣。九月,清政府改革官制,设邮传部,张百熙为邮传部尚书。他成为中国第一任国家邮政最高机构领导人,是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邮传部新设,时人都视为膏腴之位,争相挤入。张百熙欲多用大学堂学生,邮传部侍郎唐绍仪则想多用其乡中的豪商富侨,二人争持不下,均称病不到部视事,遭到太监传旨“申饬”羞辱。年底,抑郁成疾的张百熙请假。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张百熙在北京病逝(也有“吞金自杀”的说法),享年六十岁。清廷发上谕表示悼惜之意,并“赏陀罗经被,派贝勒载洵带领侍卫十名,即时前往奠祭。加恩追赠太子少保,赏银二千两……子江苏试用道张振镛,著以道员即补;……其灵枢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用示笃念荩臣至意”。不久后赐祭葬,赐其谥号为“文达”。墓葬在湖南长沙春华洞田村(参见“后世纪念-墓葬”部分)。

主要影响

教育

张百熙一生宦历,以担任管学大臣最为有声有色,对晚清教育颇多贡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百熙出任管学大臣,被清廷委以学堂相关的一切事宜“责成经理”。他认为,原来的京师大学堂“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之,重轻之,等于蒙养学堂”,实质上仍是一所封建书院。因此,张百熙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物色人才、改革教育制度。他在向清廷的奏折中说:“大学堂应法制详尽、规模宏远,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立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才之出出于此,文明之系系于此。是今日再议举办大学堂、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为要务,断非固仍旧制,敷衍到观所能收效者也。”

为改造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就任不久后便“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奏陈《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政科、艺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仕学馆造就已登仕版者,以应目前创办新政之需;师范馆则为中学堂教习之需。”同时“兼添设讲舍,附设编译书局,广购书籍图器。”同年七月,清廷奏准其所拟各级学堂章程六件:《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严令各省督抚责成地方官核实兴办,统称《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称“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校系统以纵向分成三段七级,教育年限共20年。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设三级,蒙养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高等小学堂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修业4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大学预料)、大学堂、大学院三级,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均为3年,大学院不立年限。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在横向方面,设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是简易实业学堂,亦3年毕业;与中学堂相当的是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相当的是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仕学馆。以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即由师范馆、医学馆与京师大堂中的医学科演化而来。中国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留学东、西洋也是从此开始的。

清政府虽然批准了《钦定学堂章程》,但对张百熙心存疑虑,认为他“喜用新进”,又有维新思想,因而对他主持制订的学堂章程不甚放心,“壬寅学制”未及施行,即遭废止。尽管如此,“壬寅学制”毕竟是中国颁发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它为后来“癸卯学制”的厘订奠定了基础。

张百熙素以偏护新学遭谤议,同时也由于“壬寅学制”制定仓促,存在诸多不足公布后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其中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张百熙与另一位管学大臣荣庆(满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6月以“学堂为当今第一要务,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奏请派张之洞会同商办学务,上谕照准。同时“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各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他们在张百熙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拟成各级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和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等各类学堂章程以及《家庭教育法》《任用教员章程》《实业学堂通则》《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文件上奏。清政府以《奏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后来成为全国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据,并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仍将整个学校教育系统分成三段七级,教育年限达29年至30年。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设三级,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修业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设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4年,通儒院5年。与上述学校系统并列的还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两个系统,师范学堂分两级,和中学堂并行的是初级师范学堂5年,和高等学堂及分科大学并行的是优级师范学堂3年,共8年。在实业学堂系统中,分三级: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分别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或分科大学堂并行。此外,在实业学堂系统中,还设有艺徒学堂和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分别和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并行。这个学制还规定,在京师设译学馆,在各省设方言学堂,这两种学堂是和高等学堂及分科大学并行的外国语学校。学制中还规定设进士馆,是为新科进士学习实用知识而特设的学堂。

“癸卯学制”,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课程设置偏重经学,二是排斥女子教育,三是实行各种奖励办法,四是禁止学生涉足政治。“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施行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结束和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与“壬寅学制”相比,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更周密,更完善,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对以后学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癸卯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权灭亡为止。

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十分注意延揽人才,他选定“桐城派”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网罗名流、荟萃高等学府。

在修定学制的同时,鉴于教习人才的缺乏,张百熙选派40余人赴欧美日本留学,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由此开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请奏设立教习进士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先设法政科、文学科、格致科、工科,以备大学豫科学生及各省高等学生毕业后之升入”,建议在广安门外瓦窑和德胜门外官地作为建造大学堂之用,并“奉旨议行”。张百熙管学期间,“拊循学生”,诚挚恳切,感人至深。留学生将要出行时,张百熙亲自送他们登车,以取得高深的学业相勉励。

张百熙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稳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他的努力客观上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经过张百熙的苦心经营,尽管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与现代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毕竟在中国办起了第一所有诸多现代因素的大学堂,开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因此得到了“大学之父”的称号。

政治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百日维新中,张百熙奉旨议改变武科章程,奏上十二条:编团籍、别军省、开制造、颁定式、设学堂、延教习、筹经费、严限制、考舆地、习测绘、勤操练、定考试。又奏荐康有为应经济特科,但反对康有为“用孔子纪元及七日休沐等名目”,请降旨严禁,“以维持名教”。

清末新政施行前后,张百熙提出了官制改革、地方自治两个方面的建议。在官制改革部分,张百熙认为:“任官之法,莫善于一事分任诸人,莫不善于一人普任各事。”他批评当时在京机构的官员,“今日习礼者,明日使之知兵”;地方各部门官员,“此处掌刑者,他处使之知赋”。这样的弊害不可胜言。为此,他建议要改革官制,首先必须实现官员专业化。即一方面,按与各国通商后的情况,按照业务分工,设立外务部、商部、税务部等;另一方面,各部长官,必须懂得并熟悉本部门的专业事务。既要懂得“政”,又要懂得“艺”(专业)。如此方可提高行政的效率。在地方自治部分,他指出地方情况“至纤而微”,有各种具体特殊情况,故必须制订地方自治制度。

文学

张百熙学问渊博,擅长诗歌创作。沈曾植在《退思轩诗集序》中称其诗风“从容夷雅”, “赋景抒怀,瑰丽而情远”,不乏忧国之作。有七律云:“戎氛逼近姬周日,党祸分乘赵宋年。忧极真思蹈东海,时危忍见哭伊川。乾坤扰扰事未己,风雨潇潇秋可怜。万里敢忘心报国,诸君应有力回天。”其思想及艺术倾向与清末的同光体相类。

张百熙从小攻读经史,学习八股文;又多次担任乡试主考与副主考,提督学政、国子监祭酒,这说明他的八股文水平是不俗的。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时,他还编过《成均课士录》第九集等八股文选本。因为对八股文的认识透辟,他深刻感受到了八股选士的弊端,所以又积极推动废除科举。

从尚存的作品来看,张百熙的八股文以善于阐述题中义理见长,且能融会义理以己意出之,这说明他对儒家经典的熟悉与理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的八股文有晚明之风,善借题以道世事,颇有现实感。从文风来说,其文气势沉雄,议论精譬,对抑扬开合的技法运用自如,故文章能波澜迭起,无平板的感觉,有使人一气读下的魅力。

张百熙的书法多工整内敛,神清气秀,润朗清畅,为娟秀严谨的馆阁体,墨迹散见于颐和园排云殿宜芸馆等处。

藏书

张百熙筹建京师大学堂时,注重藏书楼的建设。其私人藏书亦丰,在山东任学政期间,曾收有王士祯的“池北书库”、刘喜海“味经书屋”、马国翰玉函山房”等藏书家的旧藏多种。家有“圣泽园”,收藏明刊本500余种。其子张振锽继承张氏藏书,在抗日战争中,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散出之时,张氏收藏了不少。后来张氏经商失败,欲将藏书出让抵债。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以建楼巨款购置而归。其中善本书有数百种。

历史评价

张百熙六十寿辰时,学者林纾赠寿联道:“数湘中将相,咸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文彦博);综天下胶庠,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贱子来从海上,居然便坐识荆州。”到张百熙逝世后,当时任教于京师大学堂的林纾在挽联中说:“舍零星图史无余财,可想我公贫况,送铭旌南下,一江湘水动悲风。”文人三多撰挽联道:“神州大地,旭日方升,赖公力主开通,兴学育才功最伟;宪政初基,文星顿陨,叹我夙蒙陶铸,感恩知己痛尤深。”此外还有许多开明官吏和知识界人士均撰联悼亡。

曾任邮传部参议的陈毅则撰诗三首,以示悼念:

清廷在闻知张百熙讣讯后发上谕道:“邮传部尚书张百熙,公忠清亮,学问闳通。由翰林入直南书房,叠司文柄,荐擢正卿,均能恪尽厥职,办理学务,尤著勤劳。上年调任邮传部尚书,创办伊始,正资擘画。旋因患病赏假,方冀调理就痊,长承倚畀。兹闻溘逝,悼惜殊深。”

受张百熙知遇之恩的叶恭绰赠挽联悼念道:“痛师门沉寂,邈若山河,公自有千秋,所悲十载皈依,无路相从重拜手;嗟春事阑珊,几经风雨,时方感多难,为想群伦歌哭,吁天真欲召归魂。”

赵尔巽等:“自变法议兴,凡新政特设大臣领之。(张)百熙管学务,(沈)家本修法律,并邀时誉。”

李肖聃:“其所为奏议,削切明白,杂以俪偶之体,以撼其忠爱之意,有似唐之陆贽。其诗本隐之显,词浅意深,而字字出自肝腑,有如宋之苏轼。晚清湘籍京寮,瞿张并称,鸿禨智术深沉,慎于接物,非百熙所及;而百熙宏奖英俊,维护善类,没而门人故吏,讴颂不衰,京师岳云别业之公祭,京朝官怀德慕思,有泣下者。清臣由翰林起家,得谥文达者,纪昀阮元裘曰修暨百熙才及五人,其誉望之重可知。”

轶事典故

张百熙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开始兼任管学大臣,并主持京师大学堂。上任之初张百熙就将原美国籍总教习丁韪良辞去,改聘著名学者吴汝纶为总教习,并请清廷加封吴汝纶五品卿衔。据传,开始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备办好五品衔官服官帽亲自登门拜访,吴汝纶感其诚,应允出山,并要求去日本考察学务。一说他亲自到吴汝纶的住所跪请其出山,但这种说法被后世研究者认为不符礼制,只是人们崇尚尊师礼贤过殷愿望产生的误解,属于虚构情节。即使是《桐城吴先生日记》所记的“吾固辞,则拜跪以请”,也只是指“如果我(吴汝纶)再坚辞,张百熙就要跪拜以请”,并非真的下跪。

人际关系

亲属

兄长:张祖同,为人宽宏儒雅,擅长词章创作。

儿子:张振镛,江苏试用道,张百熙死后“以道员即补”。

女儿:张氏,嫁袁世凯第三子袁克良

曾孙:张希政

友僚

张百熙与瞿鸿禨本为同领乡荐的好友,但在西行随扈之际,瞿鸿禨得入军机处而张百熙不能,二人因此“颇有意见”。张百熙与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结好,与拥护肃亲王善耆的瞿鸿禨分属两派,彼此政见不同。

主要作品

张百熙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其奏折,《清史稿·艺文志》有《张百熙奏议》四卷。又有《退思轩诗集》六卷、《补遗》一卷。又编有《弘正四杰诗集》,辑明代李空同、何大复,徐迪功、边华泉四人诗作。2008年,岳麓书社出版有今人谭承耕、李龙如校点整理的《张百熙集》。

后世纪念

墓葬

张百熙去世后,其灵枢由北京长途跋涉运回湖南长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葬于长沙县春华镇洞田村泉井冲。张百熙墓今存石碑三通,上圆下方,有边框。2005年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其它纪念

张百熙去世后,其门生痛悼恩师,捐款七千两银子,拟于京师大学堂铸铜像以作纪念,后因看到张百熙身后家境清贫,遂将此款存于北京商号义善源生息,以养其遗属。不久,义善源倒闭,此款亦被乾没。京师大学堂还在陶然亭辟地建立一座纪念馆——岳云别业,馆内悬挂张百熙巨幅遗像,并陈列其各种文物和遗物。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形势紧急,此馆的房地产全部交给了北京大学。

史料索引

清实录》光绪朝部分

清史列传》卷61

清史稿》卷44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