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旭

更新时间:2024-09-13 14:27

徐延旭(1818年—1886年),清末官员。山东临清人。字晓山,号虚谷,一号覆齐。

人物生平

徐延旭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二月生于山东临清一个官宦世家。祖父徐学采在乾隆五十五年(1768)中举,任甘肃宁夏知府,政绩斐然,著有《塞外吟稿》;父亲徐维清,举孝廉方正,任广东东莞知县,后擢肇庆知府,历任多惠政,佛山、肇庆等处建有生祠相祭。

徐延旭自幼熟读诗书,道光二十三年(1843)乡试考中举人,选授福山训导,但没有赴任,而是在家乡开圃灌园,并自署门额称为“菜根轩”用以明志。

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在即将分发广西任知县时,鲁西宋景诗起义,山东巡抚谭廷襄咨请留其在籍举办团练,镇压叛乱,因平乱有功,赏加知州衔。

同治二年(1863),徐延旭出任广西容县知县,出兵协助镇压浔州起义,功绩卓著,累晋知府。同治四年(1865)秋,调署桂平,正值容县“匪患”又起,在自备糗粮的容县民众的协助下,清剿义军。

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以其“励志洁清、劳心抚字”,“民情爱戴,无愧贤良”,俟补同知,后以知府用,凭功赏戴花翎。

同治六年(1867),反清武装麕聚于太平府属之龙州上龙、上下冻、凭祥、上下石各土州,其另股则盘踞养利、归顺各州,蔓延于龙英、万承、全茗、茗盈、都结、镇远各土州,徐延旭被调署太平知府兼理龙州同知。到任后,率容县旧部八十人“御之下石土州”,奋勇击破乱兵,“斩馘甚多”。广西巡抚奏报朝廷,“免补同知以知府尽先补用,并加道衔”。是年八月,越南奉旨入贡,徐延旭奉谕“率兵出关清贡道”,接待越南陪臣,保卫贡道安宁。而反清武装趁机纠合汉、土七州谋乱,“分踞于该国(越南)之七溪县、艽葑庯、文渊州、脱朗州、禄岸州一带,殆不下数万人,踞关十余里、七八里不等”。徐延旭闻信后,迅速返回,带领协标及龙州士兵近二百名,自募之亲兵六十名,抬贡品之挑夫千余名,用计吓退乱军,“贡品、陪臣俱安然入关”。

此后,徐延旭又多次参与平乱,协助冯子材等剿灭边境乱兵,功勋卓著。同治九年(1870),赏加敢勇巴图鲁名号,并候补道员,升梧州知府。

光绪元年(1875),徐延旭在田州办理改土归流事件期间,曾奉命带兵入越,追剿在越南割据为乱的黄崇英。结果一战成擒,将黄崇英押解至京城,交由朝廷发落,由此深受朝廷和上司信任。

光绪三年(1877),升安襄郧荆道。

光绪六年(1880),又升湖北襄阳道,署湖北按察使。

光绪八年(1882)四月,法国以驱逐刘永福为名,攻陷越南河内,从而占领越南全境,并打通红河,以便进侵云南、广西等地,边疆形势由此陡然紧张。于是,一些清流派官员如张之洞张佩纶等举荐徐延旭出关御敌。由于清流派官员的轮番举荐,清政府晋升徐延旭为广西按察使,后又升为布政使,督办海防,有专折奏事权。

徐延旭成为援越桂军的统帅后,率领粤军六千余人出镇越南北宁,保藩固圉。光绪九年(1883)九月,倪文蔚调任广东巡抚,徐延旭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升迁之速,实为当时罕见。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山西之战打响,黑旗军、清军与法军接仗,血战三日,寡不敌众,山西失守。光绪十年(1884)二月,法军攻入北宁城。徐延旭没有获得前线北宁失守的情报,在上奏中仍称“西联滇军,东防江口”,北宁“尚可无虞”。清廷责其“平日办事粉饰”,“毫无实际”。北宁陷落后,清军、黑旗军全无斗志,纷纷向谅山溃退,太原迅速失陷,清廷震怒,徐延旭被革职留任。法军乘胜进入芹驿关,朝廷复命徐延旭“懔遵前旨,收集溃卒,扼扎抵御”。徐率部进驻屯梅,但当时“谅山、朗山、郎甲等地相继沦入敌手,已无法挽回局面”。清廷以徐延旭“始终株守谅山,迁延不进,所统各军,毫无纪律。又复任用非人,相率溃败,律以失误军机”,判其“斩监候,秋后处决”。后由于左宗棠李鸿章丁宝桢等交章驰救,改判徐延旭发往新疆效力赎罪,未及出都而亡,时在光绪十二年(1886)。

主要作品

越南辑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