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教化

更新时间:2023-09-04 22:54

德治教化,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在政治中应该施仁政,不暴虐百姓;以教育引导为主,以惩罚为辅。

解释

德政重精神自觉和道德修养,故强调教化。德为教之本,教为德之用。治政用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汉代开始,儒家的德治主张对政治发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针对秦王朝暴政速亡的教训,董仲舒倡导行德政,认为这是王道之本。德治的具体化则为仁政,如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宽民力、去奴婢、除专杀之威等。

一言以蔽之,使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使整个社会处于稳定和谐之中。宋明理学家承袭了这一思想,称“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德政之要,其一是以礼治国,维护三纲五常的人伦原则;其二是修身,即完善君主的个人品德,使自己成为臣民的楷模。

教化是儒家政治的主导原则。与法家的严刑酷罚不同,儒家主张对民众应该以教化为主,把人们引向道德自觉的轨道。孔子曾说,对待人民“不教而杀谓之虐”,斥之为“四恶”之一。孟子也说:“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教化应从最基层的庠序开始实行,内容是纲常人伦。

善于运用教化会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礼记》载司徒的职责是“明七教以兴民德”,七教的内容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在这七种关系中,核心有二: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

董仲舒从人性论方面讨论了教化的意义,认为教育的对象和意义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人。通过教化,这些人能够弃恶向善,从而贵孝悌而好礼义,重仁廉而轻财利,成为遵守社会道德的良民。董氏强调,圣人之政,必有教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