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赋

更新时间:2024-07-03 20:20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司马迁的赋作。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

作品原文

悲士不遇赋⑴

悲夫!士生之不辰⑵,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⑶。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⑷。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⑸。何穷达之易惑⑹,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⑺,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⑻。天道微哉,吁嗟阔兮⑼;人理显然,相倾夺兮⑽。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⑾。炤炤洞达,胸中豁也⑿;昏昏罔觉,内生毒也⒀。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⒁。没世无闻,古人唯耻⒂;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⒃!逆顺还周,乍没乍起⒄。理不可据,智不可恃⒅。无造福先,无触祸始⒆。委之自然⒇,终归一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

⑵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⑶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经常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⑷谅才韪(wěi)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逮,到达。

⑸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⑹穷达:困窘和显达。

⑺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⑻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大意是说,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以为可悲。

⑼天道微哉,吁(xū)嗟(juē)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⑽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⑾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爱慕富贵,鄙夷贫贱,是理智的惑乱。哲,哲人,明智的人。

⑿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彻,通晓领悟。炤(zhāo)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洞达,通达,透彻。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⒀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昏愦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乱、不明事理。罔,不、没有。

⒁我之言矣,哲已能选:大意是说,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选择。哲,才智卓越的人。

⒂没世无闻,古人唯耻: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为耻。《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没世,辞世。无闻,不为人知。

⒃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道理,当天晚上死去,都可以。否(pǐ):《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错的意思。

⒄逆顺还周,乍没乍起:背逆和顺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起忽落。逆顺,意指吉凶。还周,循环往复。还,通“环”。

⒅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意谓自然规律变化莫测,无法依据常理和智慧来把握。

⒆无造福先,无触祸始:认为祸福相互转化。造,往,到。

⒇委之自然,终归一矣:化用老庄“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委,随。一,指太一,即道,为万物之本源。

白话译文

悲啊!士生不逢时,愧顾形影而独存。经常抑制着欲望,使言行符合于礼;唯恐理想和行为,而不被人所知。相信才高而时世乖背,将至死而长忧。虽然有功绩表现而却不被显露,空有才能亦无法施展。为何穷困与显达如此迷惑难解,诚然是美恶难以分辩。社会暗昧,世道败坏殆尽。只能吞声委屈,志不得伸,秉公行事,彼我相同;私于一己,必然自相悲凄。天命幽深,邈远难测。人心邪恶,相互倾轧。好生恶死,才智鄙下。好贵弃贱,理智昏乱。显明通达,心胸宽广。昏愦不悟,内生邪恶。

我的胸襟,有理智能揣度;我的言语,有理智能抉择。没世功名不被人知,古人以此为耻。朝闻道而夕死,谁说这不对呢!吉凶往复,时没时起。自然规律,变化莫测;道理和智慧,无法把握。不致福先,不触祸端,顺应自然,与道同一。

创作背景

从这篇赋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推测,当是司马迁晚年作品,当为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含悲忍垢,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其主旨是叙身世遭遇和人生志向,抒泄自身现实不遇之悲、人生命运之叹。全文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了“人理显然,相倾夺兮”的人生倾轧和道德堕落,抒发了“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的悲凉之情。

此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美恶难分,有形不彰,有能不陈,人心邪恶,相互倾轧,好生恶死,好贵夷贱等丑恶现象。作者儒道兼用,决心在才韪世戾的逆境中,坚持理想和节操,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尤其在对待天命幽深、邈远难测的怀疑中,能用道家“逆顺还周”“委之自然”的思想,自我解脱,求得精神的解放,最难能可贵。

此作二百余字,短小精悍。全篇感情激越,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开头“悲夫!土生之不辰”云云,破空而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颇有先声夺人之势。“天道微哉”,陡然顿住,抒写对丑恶现象的批评,表现作者自我的广阔胸襟,和实现理想的殷切愿望,是全篇的精髓所在。结尾用“逆顺还周”“委之自然、终归一矣”几句作结,蕴含作者的人生哲学,颇有余味,通篇语言质朴,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的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名家点评

中国赋学研究会理事长马积高赋史》: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感士不遇赋》均见《艺文类聚》。均似节录,而非全璧。这两赋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故与当时宫廷作者的赋不同。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学者,其赋说理的成分较多,殊少夸饰的描写。但董赋多儒家言,迁赋多愤世语,又有差异。在形式上,两赋都仿骚体但不全用“兮”字句法,且有成段的四言句,显系受到文赋的影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瑞云《历代抒情小赋选》:这是篇格言赋,是司马迁生平的总结,修养的箴铭。明激而沉静的思想,有如风暴之后天边漏出的一抹斜阳,有如深秋月夜从天际传来的几声雁唳,引起人们无限的追思和遐想。没有大段的铺叙,没有夸诞的描写,语言朴质深刻,高度概括,这在赋中是极其罕见的。……问题在于汉以后长期不见收录,确可启人疑窦。但未见收录而幸有存者也不是绝无可能。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早年远游大江南北,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他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创作史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武帝,被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