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镇

更新时间:2024-09-06 14:33

慈城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洪塘街道接边,东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界,南临姚江,与鄞州区隔江相望;西及西北分别与余姚市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慈溪市隔山为邻。镇域面积102.5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慈城解放路8号。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慈城,即慈溪县城之简称,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据史书记载: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孝子董黯,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母疾,思饮溪水,远莫能致。孝子筑室溪旁,汲以进饮,母疾遂愈。于是以慈名溪,以溪名县。

建制沿革

慈城历史悠久,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动。

夏、商、周时,按《禹贡》九州之说,今之慈溪,为扬州之域。

春秋时,慈城境属越国,称句余。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在今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建句章城。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现境遂为楚国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吴越之地设会稽郡,治在吴州(今苏州市),领县二十六,句章为其一,治在城山渡句章城(今慈城镇)。

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慈城全境一直属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县置鄞州、姚州,慈城境属鄞州。

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更置鄮县,今慈城镇属鄮县地。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鄮县为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以地属四明山区,设明州以统之。慈溪建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县治设于今慈城镇浮碧山下。

唐乾元元年(758年),隶属浙江东道明州。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国以明州为节镇,置望海军,慈城属明州望海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属明州,隶两浙路。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属明州,隶两浙东路。

庆元元年(1195年),属庆元府,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庆元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慈城属明州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慈城属宁波府。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因县令失官印,改慈溪为“慈谿”,仍属宁波府。

清,仍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

民国3年(1914年),隶属会稽道

民国36年(1947年),境内建有孝中镇、江屿乡、云湖乡、汶溪乡(部分)等乡镇。

1949年5月24日,慈城解放。

1950年4月,孝中镇分为孝东镇、孝西镇,江屿乡划分为赭山乡、黄山乡、半浦乡。

1951年8月,孝东镇、孝西镇合并为慈城镇。

1954年10月,慈溪县境调整,慈溪县政府驻地迁至浒山,慈城镇划归余姚县。

1958年9月,建东风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塘街道庄桥街道的部分地域。

1959年,改称慈城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慈城人民公社划归宁波市

1983年底,人民公社复改为乡镇。

1984年2月,今江北区建立,慈城隶属江北区。同年9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

1992年5月,妙山乡、云湖乡并入慈城镇,乍山乡与半浦乡合并为乍浦乡。

2001年10月,乍浦乡并入慈城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慈城镇辖古巷、浮碧、望京、景明、慈湖人家、宝峰6个社区,东镇、北门、慈湖、上岙、毛力毛岙、东山、东门、白米湾、观座、湖心、南门、国庆、勤丰、新华,虹星,半浦、前洋、黄山、洪陈、杨陈、双顶山、龚冯、王家坝、三勤、浦丰、民丰、向上、三联、妙山、五湖、八字、五星、金沙、公有、五联、南联37个村民委员会,共43个群众自治组织;下设189个居民小组、383个村民小组。

2021年10月,慈城镇辖11个社区、3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解放路8号。

地理环境

慈城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东与九龙湖镇洪塘街道前江街道毗邻,西南、西与大隐镇河姆渡镇三七市镇接壤,北与掌起镇龙山镇相邻,南临余姚江高桥镇隔江相眺,辖区总面积102.3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20年末,慈城镇户籍人口有60533人。

经济

2020年,慈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年均增长19.5%;规上工业总产值527.5亿元,年均增长15.0%。

第一产业

2011年,慈城镇生产粮食2.4万吨,其中水稻2.1万吨,黄豆720吨,番薯、土豆等2280吨。生猪饲养量5.4万头,年末存栏2.4万头。累计造林2.6万亩,林木覆盖率31.6%。

截至2018年9月,慈城镇有盆景、果蔬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家庭农场72家。

第二产业

2020年末,慈城镇辖区有工业企业8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

第三产业

2020年末,慈城镇辖区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59家。

交通

慈城镇境内有萧甬铁路线过境,境内长5千米,设慈城站通往余姚和宁波市区;沈海高速过境,境内长13.1千米,双向6~8车道,有慈城、宁波北2个出口;绕城高速过境,境内长5千米,双向6-8车道;省道甬余线过境,境内长10千米,通往余姚和宁波市区;县乡(镇)级公路90条,总长152.57千米。

据2023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慈城镇三年累计新建道路28公里,对外连接的三大高速出入口、北环高架已顺利通车,城市轻轨2020年完工通车,贯穿城区的“一横一纵”连接线、四大下穿道路完工运行,全镇路网密布、四通八达。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慈城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833人,专任教师132人;小学5所,在校生3475人,专任教师18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29人,专任教师14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300人、专任教师120人;成人学校1所,在校生1260人。2011年、教育经费达792.0万元,比上年增长5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91万元,比上年增长58.0%,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2%。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慈城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会员98个文化专业户29个,文化站1个,社区、村文化宫30个;公共图书室30个,藏书9.5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868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慈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门诊部1所;病床30张、固定资产总值461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41人,其中执业医师102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67人。2011年,慈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 完成诊疗46.0万人次,出院病人127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慈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7户,人数205人,支出1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430元,比上年增长19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62户,人数339人,支出179.8万元,比上年增长21.2%,月人均42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7人,支出60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医疗救助350人次;农村临时救济601人次,支出38万元,比上年增长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09.4万元,比上年增长5.1%。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慈善超市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5万元;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职工780。2011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万人,参保率90.0%;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8人;参加失业保险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3人; 参加生育保险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61人;参加工伤保险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42人。

截至2021年12月,慈城镇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的3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36;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和补贴7500万元,惠及15.1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55万元,扶持创业实体110家,新增就业岗位超1.1万个;建成交付慈浦里、崇本苑等安置房1962套,启动实施胡坑基安置房建设及6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250套公租房基本分配完成。

历史文化

综述

慈城历史悠久,其文化体系丰富多样,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设立书堂(地址在今之慈湖中学),开当地儒学之风气。而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的清道观,后来成为浙江的道教中心和浙东著名道观。

初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的慈城孔庙,则是浙东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庙,彼时为县学。又有慈湖书院、宝峰书院等著名书院,形成以孔庙为枢纽的官学和以书院为核心、私塾为基础的私学相辅相成的教育名城。

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广州敬修堂、宁波冯存仁堂等均系慈城人创办。在成衣业、银钱业、近代工商业,慈城人也均有卓越建树,是宁波商帮的先驱与中坚人物。

在以古城为中心的慈城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计6个点;省级文保单位2个,计13个点;市级及区级文保单位23个。尤其是慈城古建筑,清乾隆以前的大型建筑就有100多处,而且规模大、门类多、散布范围广。慈城也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大观园和江南古建筑的博物馆。

儒学文化

慈城史称文献之邑,儒学基地,历朝历代办学育人成为传统。自唐至清,在慈城地区共创办过县学(学宫)1所,书院14所,很早就有儒学名人出现。

慈城儒学文化的传承、普及和影响,主要由三个内容构成:以孔庙为主的官学;以书院为核心的学术性教学和学术研讨;以私塾为基础的群众性少年儿童启蒙教学。这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着慈城儒学文化的持续发展。

宋代,王安石曾为新建的慈溪县学撰写了《慈溪县学记》。官学以外,慈城的书院教学也很昌盛,不仅数量和就学者多,而且在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上也代有建树。

慈城私塾遍布城内,到处可闻“庠声序音”,随处可见“家诗户书”。明代冯若愚悉心教子,三子皆成大材,冯元飕为天津巡抚,冯元飙为兵部尚书,冯元飕为兵部主事,其孙辈冯京第为抗清志士。又如半浦郑氏自郑凑开始藏书,其后世以文章显名,代有传人,一直为慈溪文献世家。其家的二老阁藏书、刻书名满天下,为浙东著名的藏书世家。其子孙都承继家风,潜心经史而淡泊功名。

慈孝文化

慈城的慈孝文化源远流长,东汉孝子董黯的传说开风气之先。现存最早的董孝子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虞翻的《孝子董公赞》。后晋代虞预著的《会稽典录》有更详尽的记录。

董黯,字叔达,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他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想喝大隐溪的水,于是董黯不辞辛苦,每天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黄氏的病终于好了。

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泉水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大隐溪的水。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唐代在此设慈溪县,县名即由此而来。董黯之后,慈城又出现了唐代的张无择、宋代的孙之翰这两位著名孝子,因而被称为“三孝乡”、“三孝镇”和“孝中镇”。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孝女有30多个,这些孝子孝女的孝行都以文献和民间故事流传于世。

廉政文化

据光绪《慈溪县志》“职官”记载,作为“名宦”立传的有132人,这些名宦的成名事迹,大都以廉政著称。

廉政文化一直是慈城官宦政治的主流文化,慈城的第一任县令房瑁就是廉政文化的先行者,他“尚德化,兴长利;流民来归,狡吏引去”,并且“溉民田数千顷,人甚德之”。

宋令张颖“以廉著名,持身廉介,虽一文不妄取”。人们干脆给他一个号,称他“张清清”。张颖故世以后,县署专门为他建了“清清阁”,既以公之德名,又给后人以范例和警示。

慈城学宫里还专门设有“名宦祠”,那些被列举的供后人膜拜、祭奠的著名官宦都是以廉政著称。

名胜古迹

慈湖

慈湖位于古城北面,唐开元间,县令房琯开凿之,以溉民田。因吴太子太傅阚泽曾在湖畔居之,故也谓“德润湖”或“阚湖”,又以普济寺在其北,亦名“普济湖”,后为缅怀先儒杨简曾在此筑室讲学,改名慈湖。

慈湖面积100亩,内立两洲,洲上建亭,亭四面皆花,洲外红白芙蕖(荷花),环堤皆柳;沿湖四桥,桥上俱有亭;山水清妍,金碧相焕,湖中原有五楼船,每值良天,邑人争贤船以游,歌笑之声溢于四境;湖西复有小湖,正当清清堂后。

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县令金昌年组织疏浚,湖中筑堤建桥,分东西两湖。清乾隆年间县令胡观阑再疏,建“师古亭”于堤上,解放后多次疏浚和修亭。1986年,港胞王欣康捐资重修师古亭。至今,湖旁除尚存普济寺(部分)、德润书院、慈湖书院、谈妙涧等遗迹外,还有革命烈士陵园。

学宫

学宫,又称孔庙,亦称文庙,因庙与学并建,且由政府出资,故亦称县学。慈城的学宫始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由县令李昭文兴建。宋庆历八年(1048年),慈溪县令林肇重建,鄞县县令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碑记,此碑现存于孔庙大成门东侧墙中。

元朝以降,学宫曾有近百次规模较大的修葺、重建、增建及御书额悬置换等。学宫占地16亩,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28间,布局完整,气势宏大。据记载,历代学官共有228人,其中宋朝教谕2人;元朝教谕10人、训导3人;明朝教谕46人、训导62人;清朝教谕54人、训导51人。

学宫外墙上有“宫墙万仞”四个字,寓意才学之高。左右还有两块石碑,叫“下马碑”,要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进入学宫。学宫正门,叫棂星门,棂星,人才辈出的意思。棂星门祭祀时才开,平时学生从旁边儒学门进出。

学宫的中轴线上,进入大门是“泮池”,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状元桥”,两旁为“榜眼桥”与“探花桥”。然后是大成门,与前面三座桥相对应,所以也称状元门、榜眼门、探花门,平时不开,只有祭孔时才开。

大成殷,南向五间。两庑各三间,翼庙庭。东西庑之北廊屋各一间,后有门,北达明伦堂前。庭东曰“天衢”,庭西曰“云路”。大成殿供奉孔子,屋顶雕有“螭吻”,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有降雨、镇邪作用。屋顶中间是“福禄寿”三星图,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皇帝皆有御书赐匾。民国28年(1939年)4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狂轰滥炸,大成殿被毁,其余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朱贵将军祠

朱贵祠原名“高节寺”,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1842年3月15日,鸦片战争中在慈城大宝山进行的保卫战威震中外,朱贵将军及子昭南、共南和436名将士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忠烈遗体原葬于妙山西悬岭山脚下。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5月,当地群众在大宝山麓与妙山彭山塔遥遥相对的地方,建朱贵祠,尊称“朱将军庙”,大殿横额为云贵总督林则徐题词:“忠规孝矩”,两边有道州何绍基题写的对联。

清道观

清道观,初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道士叶景虚重建,又于其右建“东岳行宫”,尚书楼钥匾。其入观之路,曰“列仙游馆”。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火,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重建。山门之东,塔山之阿,旧有东山道院,为云水往来息肩之所,崇奉真灵像,匾为“真圣观”,后圮,并于清道观。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收并至道、崇寿二宫,名“清道观”,道士王智静重修。成化四年(1468年),道士吴以诚重建其东一室,曰“天开图画”,面江带野,景最幽胜,其山多鬻于民间。万历二十年(1592年),郡丞龙德孚或赎或劝而归之清道观,因即官厅左建龙公生祠,祠西文昌阁,旧名“蓬莱轩”。

清道观以其雄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浙东著名的道观。其门被称为“龙山第一门”,山为“句章第一山”。清道观有三绝:参天古柏、精制转幢、五金巨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和冬至夜,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枕来到殿前野宿求梦,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时达数万人。

荣誉称号

2020年1月,慈城镇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2020年7月,慈城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2018年至2020年,慈城镇均入选“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国百强镇)”。

2023年9月24日,入选“2023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44。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3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