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

更新时间:2023-10-09 00:21

《扁鹊心书》是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综合性医书。托名扁鹊所传,故名。

内容简介

《扁鹊心书》全书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计有论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计64篇;下卷载病53种及周身各穴,计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词》及《进医书表》各1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线重楼治证》《服金液丹各种引药》《神治诸般风气灵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跋1篇。其中上卷突出体现了窦材的学术指向,其五脏辨证上承钱钟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自温补诸家上溯易水学派而至《扁鹊心书》。

章节目录

卷上

当明经络

须识扶阳

住世之法

大病宜灸

三世扁鹊

时医三错

忌用转下

禁戒寒凉

要知缓急

五等虚实

黄帝灸法

扁鹊灸法

附∶窦材灸法

卷中

伤寒

伤寒四经见证

太阳见证

阳明见证

太阴见证

少阴见证

伤风伤寒

挟食冷物

中湿

阴毒

老人伤寒

阴阳换气

伤寒谵语

伤寒衄血

劳复

汗后大便下赤水或脓血

汗后发噫

肺伤寒

疽疮

喉痹

虚劳

中风

疠风

风狂

口眼斜

破伤风

洗头风

牙槽风

水肿

臌胀

暴注

休息痢

内伤

霍乱

暑月伤食泄泻

痢疾

伤脾发潮热

呕吐反胃

痞闷

中暑

暑月脾燥病

两胁连心痛

消渴

着恼病

头晕

厥证

气脱

死脉见

腰痛

中风人气虚中满

老人两胁痛

疝气

吞酸

脾疟

胃疟

邪祟

怔忡

心痛

痹病

神痴病

下注病

脚气

足痿

黄疸

黑疸

便闭

溺血

淋证

肠癖下血

卷下

阴茎出脓

肠痈

肠痔

膏肓病

噎病

咳嗽

咳病

失血

肾厥

脾劳

肾劳

头痛

眼病

梦泄

奔豚

肺膈痛

骨缩病

手颤病

老人便滑

老人口干气喘

耳聋

气瘿

三虫

蛊毒

痫证

妇人

子嗣

血崩

带下

乳痈

胎逆

午后潮热

脐中及下部出脓水

妇人卒厥

产后虚劳

小儿

惊风

斑疹

小儿午后潮热

吐泻

面目浮肿

小儿咳嗽

溏泻

腹胀

痢疾

水泻

胎寒腹痛

下血

牙疳

蝼蛄疖

秃疮

水沫疮

周身各穴

神方

成书背景

窦氏家族世代从医,据《心书》序言知其曾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后从师于“关中老医”,精究《内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共3卷。

医学思想

重视扶阳 提倡灸法

《扁鹊心书》曰:“盖热病属阳,阳邪易散易治,不死。冷病属阴,阴邪易伏,故令人不觉,久则变为虚寒,侵蚀藏府而死”,“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人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艾灸,方保无虞。”窦氏认为阳证无患,阴证害人。《扁鹊心书》云:“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阳化气,气为阳,人无气则死,有气则生,阴盛阳伤,扶助阳气,方可以挽后生。

窦氏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窦氏擅用附子,喜用丸剂,然艾灸为其扶阳第一法。“灸,灼也,从火久声”(《说文解字》),灸字上久下火,如人侧卧而后背或下肢皮肤用火烧灼之状。《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三》中讲述了灸法的来源:“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艾叶作为灸法最主要材料,《本草新篇》云:“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补中,回阳固脱的作用,寒者热之,虚则补之,故窦氏认为艾灸是扶阳第一大法。

擅灸关元 引火归元

《扁鹊心法》中“黄帝灸法”篇共有25条灸法,其中言涉及“灸脐下(即关元)”有15 条,所占比例为60.0%;“扁鹊灸法”篇中言灸法9 条,涉及“灸脐下”1 条,所占比例为11.1%;“窦材灸法”篇中,言灸法48 条,其中“灸关元”24 条,所占比例为50.0%,可见关元为窦氏最常用穴位;卷中、卷下共讲述120 余种病,而涉及“灸关元”的病症有40 余种,包括伤寒、水肿、虚劳及中风,可见运用“灸关元”的病症范围之广。

关元,关,关藏;元,元气,即关藏人身元气之处。关元又称“下丹田”“下纪”,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 寸。关元属任脉,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之处,不仅能主治任脉的疾病,也能调节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症。故灸关元可以达到振奋元气,引火归元,温肾壮阳的作用。

注重脾肾 保身长全

窦氏认为治病需审元气虚实,“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之别”。平气者,正可敌邪,温平药即可;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以辛温散邪补助元气;甚虚者,元气大衰则成大病,须辛热厚味大助元气;将脱者,“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若至已脱,脉无胃气则无救。可见“固其脾肾”为保全生命之重要关卡,此正如伤寒病六经传变,表邪入里,若太阴、少阴病不治,传至厥阴,危证难治也。

艾灸思想

窦材主张艾灸取穴少而精,全书记载应用的穴位只有二十余个,其中以关元、命关使用最多,关元护肾气,命关顾脾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身之阳气有赖于此,艾灸扶助阳气,更是以扶助脾肾之阳为侧重。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属任脉,居脐下胞中,又称“丹田”,为生化之源,一源三歧,任、督、冲三脉发源于此,又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能培肾固本、补益精血、调气回阳。命关补脾,“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窦材艾灸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灸量特别多。全书灸量少则10壮,多则600壮,一般病证灸为百余壮。他认为大量施灸可补接真气,以固性命,若施灸量不够,无法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涂受火灼之苦。“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临床诊疗应用艾灸也应尽早开始,以免疾病生变,“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书中反复以病证强调误失时机的后果:治阴毒,灸“若迟则气脱,虽灸亦无益矣”;治气脱,“灸迟亦无用矣”;治破伤风,“速灸关元三百壮可保,若真气脱,虽灸无用矣”;治暴注,“若危笃者……若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治虚劳,“此病须早灸,迟则无益……若灸迟,真气已脱,先机已失,灸之无益,故灸必及时”。

伤寒四经

窦氏在丰富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对伤寒的独到见解,认为伤寒只有四经,而没有厥阴、少阳两经。认为“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失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即外感寒邪、形寒饮冷、过食寒凉、内生寒湿,分别伤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而成伤寒病。这个说法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有悖,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思考,在临床中加以验证。

影响评价

《扁鹊心书》全面反映了窦氏的学术思想。窦氏所处年代,世医重用寒凉、多行攻下,常有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者。窦氏痛心于此,熟读经典,结合临床,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温补思想,对温补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书,窦氏临证多灸药并用,而且较多地使用了灸法,即使危重病也常用之,窦氏用灸适应症广泛,内外妇儿皆有涉及,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清代胡珏在参论条文中,也多次强调窦氏治病之法的效验。清代耿文在《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曾用其法,极有效验。”

流传版本

《扁鹊心书·跋》载“《扁鹊心书》三卷及《神方》一卷,宋绍兴中开州巡检窦材所集录,已尝银板行世,而岁久湮没,人间少有见者”,可见原刊刻的本子都散佚了。

现代学者据《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以及王琦的后记,总结出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版本印行之前的流传:窦材—胡饪一胡道周(胡饪之子,原本)一胡纪云(胡铉之孙,手录副本)—王琦(乾隆二十年重刻)清代胡锤(古月老人)得到《扁鹊心书》,“诧为奇书秘册,宝藏不啻在琅函玉笈中”,并参论百余条。胡饪去世后,他的儿子胡道周曾找当时有名的医学家王琦表示希望能重刊此书。王琦作为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刻书家,不忍《扁鹊心书》湮没,也是历经波折,最后才得以刊行。

《扁鹊心书·跋》载:“其子道周继其业,尝手其书示余,曰思欲重刊,以传于世,而家贫乏力,迟之十余年,竟不克刊。道周亦没,历今又十余年,见其孙纪云语及是书,因出其祖手录副本见示,上有参论百余条,拾遗补阙,可谓窦材功臣。第字句不无讹错,边方亦有蠹蚀,问前者所见原本,则归横塘一藏书家。余深以不得再见为歉,又恐此本久亦湮没不存。爰加校勘,即以参论诸条附注其下,以付剖阙。”

王琦在跋文中也明确指出此《扁鹊心书》并非窦材原书:“窦氏材生于宋之中叶,而书中有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之语,又钟乳粉方下,皆丹溪’多服发渴淋’之说为谬,又言制法见时珍《本草》,何缘举元明人之书而及之,其为后人增益无疑,兼知是编非窦氏原本矣。”但考虑到此书的重要性,王琦即用胡念庵参论的《扁鹊心书》至清乾隆乙酉(1765年)重校刊行。

《扁鹊心书》重刊后,现代目录学中一般均有记载。《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04878条载有14个单行本: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王琢崖刻本、清乾隆刻本、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医林指月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刻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赞化文社刻本、清青莲书屋刻本、清浙衢三余堂刻本、清上洋江左书林刻本、清刻本、清抄本、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1917年)、江阴宝文堂刻本(1928年)、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除单行本外,尚被分别收入《医林指月》《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丛书中。有学者对可见版本进行比较,发现版本之间存在文字不同等情况,将其分为两个版本体系。一是清乾隆刻本-医林指月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宝纷楼刻本-清光绪七年上海王氏藏板-医林指月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图书集成本;二是清刻本青莲书屋藏板-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作者简介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扁鹊心书》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己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从落款绍兴十六年(1146)推测,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窦材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也,但查《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山阴县志》均不载。有学者认为窦材籍贯并非山阴,《扁鹊心书·进医书表》窦材自称:“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黄河以北一带地方。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县,属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讳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绪十年修《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称窦材为真定人。因此,窦材籍贯为今河北省正定市。窦材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早年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之书,后师关中名医,受得岐黄正术,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窦氏在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先师所授之法共著成《扁鹊心书》,此书充分体现了窦氏的学术思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