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

更新时间:2024-01-30 15:47

《月光》是一篇由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82年。

内容简介

《月光》讲述了一个“笃信宗教、性情激烈、正直不阿、坚定于自己的信仰”的教士马里尼昂长老在一个有着美丽月色的夜晚,经过内心世界的剧烈动荡,终于承认了爱情是上帝允许存在的现实,并在这个现实面前败退了。

创作背景

莫泊桑笔下的马里尼昂神甫,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化身。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居·德·莫泊桑》一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天真美丽的女人,因为酷爱莫泊桑的小说而痴迷于他,幻想做他的朋友和妻子。她整整一年忍饥挨饿,才为自己置办优雅的服装,大清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莫泊桑家找他表白,却被他的好色的朋友欺骗,一步步堕落下去。莫泊桑知道后只是把这个痴心的姑娘当成一般有趣的故事。直到他43岁的弥留之际,才蓦然良心发现,谓之晚矣。

人物介绍

马里尼昂神甫

小说的主人公是马里尼昂神甫,一位将斗士的外表、哲学的精神以及宗教的心灵融为一体的人物。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追寻万物“为什么”如此被创造的答案,认为所有“为什么”必定对应一个“因为”。他对女人充满了憎恶,尤其是女人的柔情,因此,他只能对修女宽容。“憎恶”以及“轻蔑”是他对女人最初的情感,直到外甥女的出现其情感发生变化。

马里尼昂神甫的外甥女

小说中外甥女的描写并无多少,无论是她的笑声、亲吻、搂抱,还是她与马里尼昂神甫在田野的路上抓飞虫的场景都是简短的描写,而这些描写体现出一位少女的愉悦。她的漂亮,咯咯发笑,以及眼睛里洋溢着一种生之欢快的光辉,包括扑飞虫、吻丁香的动作都体现少女身上一种积极的愉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月光》中作者以爱情和信仰的冲突,表现一个虔诚的天主教神父行为和心理的前后变化,向读者表达了爱情的崇高与伟大。同时小说也在对爱情的赞颂中,通过马里尼昂,表现了人性与神性的对抗,以人性战胜神性告终。

艺术特色

小说的结构清晰,情节的转折发生于马里尼昂从圣器管理人的老婆那里得知他的外甥女有一个相好。由于这个消息,马里尼昂开始产生各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微妙的心理伴随着花园里月下之景而变化,月光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总是与诗人、哲人有密切的联系,这两种形象的气质都与马里尼昂相吻合,这正体现了自然主义文学与传统小说塑造人物时有明显的不同,传统文学塑造性格而自然主义文学塑造气质。

“月光”只是马里尼昂神甫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中,其潜藏已久的“人”性,赖以觉醒的背景而已。在这篇仅有四千多字的小说中,铺垫的叙述占了一半以上,主要着笔于唯一主人公马里尼昂神甫的心理解读上,而后不足一半的篇幅又放在夜行中马里尼昂神甫心理变化上,最后导致欲为“神”而战的神甫,因为“人”性的复归却落荒而逃。

《月光》中,美丽的月光却净化了一个腐朽的灵魂。莫泊桑听任他的人物目光短浅,举止平庸,无出众之处,但正由于这样,丰富的平淡小人物,成为莫泊桑创作的特殊领域,使莫泊桑更关注的是伦理道德层次的问题。

《月色》这篇小说出色的地方在于莫泊桑对月色的描绘,植物的影子和清香,动物的歌唱,在月色下就是一幅有声的图画,这幅画将月夜的妙不可言传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大自然是神奇的,这么美丽的月色不仅动摇了主人公要棒打鸳鸯的决心,也净化了他那颗腐朽的灵魂,让他领悟到了人类的爱情之美,认识到了人类爱情的自然合理性,甚至感觉世界上的爱情原本就是上帝安排好的。另外,小说中细致的景物描写不仅为主人公心理的转变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感情,更大大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