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

更新时间:2024-06-09 10:21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景区简介

杀虎口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杀虎口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历史沿革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是明代长城的关口。明朝曾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阎立本之手。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这场战争之后,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虎口和右玉城,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历史。

地理位置

杀虎口旅游交通: 右玉位于山西境内的晋蒙交界处,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距朔州110公里,东距大同85公里,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

自驾车路线:朔州往北-平鲁往北-109国道右转-右玉杀虎口。

火车:可以先搭乘火车到离右玉最近的火车站--大同火车站。到大同火车站后,旁边200米就是大同长途汽车北站,再搭乘中巴到右玉杀虎口。

汽车: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经过杀虎口。

飞机:先飞到呼和浩特,然后再转车到右玉杀虎口。

门票:杀虎口旅游区不收费,右玉长城历史博物馆10元/人,登长城5元。全天开放。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旅游区对面有停车场,不收费;加油站在距杀虎口10里地的马营河;银行和医院要到右玉县城。

周边景区:右卫老城、三十二长城、贾家窑森林公园

景区现状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右玉县境内的长城也修建较早,一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向,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

因为旅游开发,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历史原貌遭破坏。

在不少长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

“当初右玉开研讨会,我就提过意见,不能破坏长城的历史原貌。但彻底破坏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和失责。”《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告诉早报记者。但曾参与杀虎口维护和开发的当地人则认为:“专家的观点不实际,太理想化。不开发,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

实际上,长城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已经困扰右玉县10余年,且没有答案。

昔日土墙堡

“这里就是杀虎口,已经没啥看头,都是新修新建的城墙。”右玉人缑蛟指着眼前一座壮丽挺拔的砖式城楼,轻叹一口气。

右玉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西北边陲,与内蒙古划长城为界。“右玉的古长城很多,但名气最大的还要算是杀虎口。”右玉县博物馆馆长吴承山告诉早报记者。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面,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这个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吴承山解释道:“后来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

尽管历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右玉人而言,这里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是右玉到内蒙古的必经之路。“以前就是一个高大的黄土城门,两边的城墙也是夯土堆,没房子住的穷人还在边上搭个棚子,就住下了。”右玉人缑蛟是右玉县一旅游车司机,专门接送外地游客到右玉旅游参观,临时也能充当导游。

长城城墙

杀虎口的变化发端于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掀起一股“晋商”文化热潮。杀虎口作为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同时也是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自然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有旅游者来体验走西口,省里的旅游者最多,领导来得也多。”缑蛟告诉早报记者。

“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2012年初,当早报记者来到杀虎口时,却已难寻昔日古长城的旧址遗风。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而在杀虎口东南面,则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馆。“杀虎口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长城的城墙也是后来烧的砖,没有以前那种味道了。”缑蛟告诉早报记者,他还是喜欢以前的杀虎口。

缑蛟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对杀虎口的看法。《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称:“杀虎口这样搞,把历史原貌破坏了。等一百年以后,子孙后代再去看,以为长城就是这样,有雕塑,有博物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山西省文物局一位科级干部更是向早报记者直言:“杀虎口这么搞,简直是愚蠢至极!”

发展的准备

外界的批评和质疑让右玉人感到无奈和痛苦,右玉县原政协主席、县长城保护研究会会长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专家说的话有他们的道理。但对于长城一线的老百姓,专家的观点不实际,太理想化。不开发,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毗邻内蒙古林格尔县。数十年前,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森林覆盖率不到0.3%。“以前右玉是国家贫困县,到处都是沙漠。几代右玉人坚持植树造林,才有了生态右玉的景观。”右玉县宣传中心主任王涛告诉早报记者,右玉森林覆盖率超过52%。

生态环境的彻底变化,也改变了右玉县的发展思路。2000年,时任县长的高厚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杀虎口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切入口。在一份较早撰写的《右玉县杀虎口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中,详细指出将围绕杀虎口长城建设旅游商贸区、食品街和度假村等配套工程。“预计投资1.4亿元,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旅游收入100万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

尽管早早规划,但右玉的财政情况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政府根本没有钱来搞杀虎口开发,右玉2006年县政府财政才突破1个亿。”王涛说。尽管财政困难,但右玉县领导还是坚持了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当时县里找了在外地的右玉籍领导和商人,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旅游开发。”原县政协主席王德功回忆,在外工作的部分右玉人为此还进行了募捐活动。

“当时定下来的思路就是,有多少钱修多少,一步一步来。”王德功说。

随着资金的渐进式投入,分歧也接踵而至。2002年前后,右玉县专门设立了“杀虎口旅游区”,负责相关开发项目,并邀请专家学者来参与项目规划。“专家一来,矛盾就出现了。”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设计规划院的专家建议“大修大建,重新修一条漂亮壮观的长城墙”,而文物专家则“要求保护原貌,不让改动”。

这样的争论甚至上升到行政领域。据王德功回忆,不少领导也参与到杀虎口开发的论证中。“有的领导说要好好开发,把长城和西口文化做大做强,也有领导说要注重保护。”王德功说,一位京籍副省长甚至给县里打招呼,“说很喜欢古董文物,县里开发杀虎口要注重文物保护”。

就是在这样的争议与徘徊中,围绕杀虎口的开发建设艰难进行,却难言成功。

游客的选择

右玉首次提出杀虎口旅游开发,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尽管杀虎口及周边长城段开发工作遭到质疑,但王德功对所取得的成就依旧感到欣慰。

“以前长城底下住了很多人,很多人没钱造房子,只能在城墙上打洞,然后住在里面,洞里还塞满了土豆和山药。”王德功回忆道,“你说这些人不搬走,怎么保护长城?右玉是贫困县,要安置这些人,不搞旅游开发行吗?”

旅游开发确实为右玉带来了实惠。资料显示,2011年右玉县全年接待游客83.42万人次,旅游收入7.98亿元。

“只有商业街,也不是很成熟,酒店住宿都没有。”王德功遗憾地说。

开发缓慢的原因,既有资金的缺乏,也与理念相关。“就是因为争议太大,整个杀虎口长城旅游开发进展很缓慢,也没有达到当初我们期望的效果。”王德功告诉早报记者。

杀虎口的开发保护思考尚在发酵,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则有了自己的选择。2012年2月,来自陕西的黄海涛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杀虎口旅游,天气很冷,黄的女儿冻得小脸通红,一个劲地要回家。“我们去三十二长城的时候,她可不是这样的,可激动了,爬上爬下的。”黄海涛告诉早报记者。

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

杀虎口旅游开发后,昔日人迹罕至的三十二长城,却忽然热闹起来。“游客来右玉,都不看杀虎口了,直接到三十二长城那边看原汁原味的古长城。”右玉人缑蛟透露,“连省里来的领导,都喜欢到三十二长城那边旅游。”

三十二长城的兴起,对于杀虎口的旅游开发,或许是一个尴尬的讽刺。

但对于右玉未来的长城保护开发工作而言,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启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