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

更新时间:2024-04-26 16:08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原依次为白杯盘菌、白井地杖菌、肉阜状杯盘菌。该病主要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孢子侵入雌花,寄生于桑果内,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呈乳白色。

病原特征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

为害症状

桑葚菌核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桑葚肥大性菌核病、桑葚缩小性菌核病以及桑葚小粒性菌核病:

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休眠越夏、越冬,到翌年桑树开花期间,遇适宜环境条件时,土壤中的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子囊盘上的子实层生出子囊和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在侵染约20天后,出现一些灰白色且较肥大的小果,似爆米花状,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随病果掉落土中。

在中国广西,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晚冬旱春,遇到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和潮湿天气,非常有利于菌核萌发,每年从12月下旬至2月菌核均可抽生出子囊盘。子囊盘从抽生到凋萎失活,气候适宜时可长达40天,但如果遇到20℃以上的晴天,则子囊盘很快凋萎。产孢期覆盖整个桑树开花期,子囊孢子在空气中随风传播,侵入桑树雌花而引起发病。病果于2月下旬至4月下旬成熟后掉落土中,成为翌年的侵染源。

流行规律

上一年发病轻的桑园如不及时处理,病情会逐年加重。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的桑园发病重,有挡风墙的田块挡风角发病重,上风口发病重于下风口。桑树发芽开花期间长时间阴雨,土壤湿润,天气暖和,有利于土壤中的菌核萌发和子囊盘抽生,则该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重点是准确把握防治时机。在果桑开花前后,主要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树体。用药时一定要周到、细致,做到顶上枝条与下部枝条、叶片与桑花、叶片正面与反面、树上与地面都要均匀喷洒。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交替使用。每隔7天1次,共喷2—3次。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务必购买正厂正品药物,保证药品质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