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

更新时间:2024-08-01 15:47

楠木(Phoebe zhennan S. K. Lee & F. N. Wei)别名雅楠、桢楠,为樟科楠属的大乔木。其小枝通常较细,有棱或近于圆柱形,被灰黄色或灰褐色长柔毛或短柔毛;叶革质,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叶柄细;聚伞状圆锥花序十分开展,被毛,花中等大,花梗与花等长,宿存花被片卵形,革质、紧贴,两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近等大;果椭圆形,果梗微增粗;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植物学史

历史记载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山海经》最早而又系统地记载了楠木的生长分布,其中,《五藏山经》特别记载了有关楠木的分布,结合当时有关楠木分布的出土文物,可知楠木在先秦时期分布区域的北界和东界,大致可以框在北纬28°~35°和东经103°~121°之间,而自古以来,中国楠木存在的中心区域为四川;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楠木的分布中心依旧在中国的南方,相关记载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秦朝时期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唐宋时期,根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楠木的记载,结合唐宋时期的考古资料,分析得到因唐宋时期的不断开采楠木,中国江南和中南地区的成年楠木已开采殆尽,其林区开始不断缩小,分布区域的北界已退到九顶山、大巴山和大别山一线,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在明清时期,楠木成为惟皇家专用的“皇木”,朝廷专设木政官员来采办皇木,明清时期的楠木的使用到达鼎盛阶段,然而此时的楠木已极为稀有,可以看出,楠木自古便倍受人们青睐。

在中国的《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传统药学书籍中,就明确记录了楠木在传染性疾病、内科疾病以及皮肤科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命名记载

楠木属中国南方树种,在《山海经》中记载曾以“柟”名“楠”;在《诗经·秦风·终南》中记载曾有梅楠之争;在先秦、两汉和三国时期,“楠木”被称为“柟”和“梅”;在唐代以前,六朝梁人陶玄景的《别录》中记载:“楠材微温,主霍乱吐下不止”,接着又有东晋郭璞注的《山海经二碘》中记载:“今作楠,音南”;从唐代诗人杜甫的《楠树为夙雨所拔叹》、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的四川南川县“山多楠木,堪为大船”,以及史俊的《题巴州光复寺楠木诗》中可知,楠木在唐代便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楠木”这一称谓最初是在两晋之际兴起的。

楠木自古以来,便被帝王贵族喜爱,其木材俗称金丝楠,有“木中金子”之称,“楠、樟、梓、稠”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木。

形态特征

楠木树干通直,高达30余米,为大乔木。

小枝通常较细,有棱或近于圆柱形,被灰黄色或灰褐色长柔毛或短柔毛,芽鳞被灰黄色贴伏长毛。

叶革质,椭圆形,少为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1(13)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尖头直或呈镰状,基部楔形,最末端钝或尖,上面光亮无毛或沿中脉下半部有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脉上被长柔毛,中脉在上面下陷成沟,下面明显突起,侧脉每边8-13条,斜伸,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近边缘网结,并渐消失,横脉在下面略明显或不明显,小脉几乎看不见,不与横脉构成网格状或很少呈模糊的小网格状;叶柄细,长1-2.2厘米,被毛。

聚伞状圆锥花序十分开展,被毛,长(6)7.5-12厘米,纤细,在中部以上分枝,最下部分枝通常长2.5-4厘米,每伞形花序有花3-6朵,一般为5朵;花中等大,长3-4毫米,花梗与花等长;宿存花被片卵形,革质、紧贴,两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花被片近等大,长3-3.5毫米,宽2-2.5毫米,外轮卵形,内轮卵状长圆形,先端钝,两面被灰黄色长或短柔毛,内面较密;第一、二轮花丝长约2毫米,第三轮长2.3毫米,均被毛,第三轮花丝基部的腺体无柄,退化雄蕊三角形,具柄,被毛;子房球形,无毛或上半部与花柱被疏柔毛,柱头盘状。

果椭圆形,长1.1-1.4厘米,直径6-7毫米;果梗微增粗。

分布范围

楠木主产于中国,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有天然分布。

生长环境

楠木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是组成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常见其分布在荫湿山坡、空气湿度大的山谷、山洼及河旁;年平均气温17°C左右,年降水量1200~1600mm;其常与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Schottky)、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 L. Burtt & A. W. Hill)等其他阔叶树种混交。

生长习性

楠木喜温暖,不耐低温,易被风雪折断枝条;其根系发达,活力强,扎根深,为深根性植物,能耐短期间歇性的水浸;其幼苗耐阴,大树喜阳;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土壤需具备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等优势;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楠木幼龄期生长快,生命周期长,其以种子繁殖为主,能明显呈现出大小年的结实现象,因其种子内果皮坚硬,自然状态下,在冬季会有休眠期,导致结实率下降。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先做催芽处理,即用清水浸种搓去外皮,再用高锰酸钾浸种捞出密封,随后清水洗净并阴干,最将种子与湿沙按1:3分层堆积。在1月中旬到春节期间播种为宜,采用撒播,播前将五氯硝基苯、代森锌以及黄沙混匀即为药土,撒在苗床上,播后浇透水,薄覆1层药土,再浇水1次,最后覆盖薄膜即可。

嫁接繁殖

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砧木,移栽到装有营养基质的苗床中,在嫁接前1~2天,需浇水淋透,为嫁接做准备;在具有嫩稍粗壮、树干通直等优势的母株上采取当季抽出的新鲜萌条作为接穗;嫁接时,选择削切法,用刀片将接穗的下端削成楔形,同时用刀片在砧木上向下斜切1~1.2cm,把削好的接穗以一边对齐插入砧木中,最后用铝片裹紧即可,嫁接过程中不可损伤叶片,边削边嫁接,以防失水,影响成活率。

扦插繁殖

可选用泥炭土、蛭石或者细沙作为扦插基质,其通透性较高,若是采用楠木嫩枝扦插,春夏季进行为宜,若是采用楠木硬枝扦插,在秋冬季进行为宜;扦插时,先用一定浓度的甲基托布津消毒基质,扦插深度2~3cm即可,扦插密度以叶片间不互相重叠为度,待有新根萌出后,揭去覆盖物。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性较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壤质土,在造林前1个月,全面清理造林地上杂物,砍除杂灌,待其干燥后集中用火烧,并做好充分的防火措施,防止森林山火;造林地清理完毕后,以50cm×50cm×40cm~60cm×60cmX50cm的规格挖穴,穴中均匀撒施基肥后,可用磷肥,回填土壤,回填深度低于穴面5~10cm即可。

栽植种苗

选择生长健旺、无病虫害的楠木种苗栽植,一般在春季楠木芽萌动前进行;栽植时,将楠木种苗根部的营养袋小心放进穴中,分层覆盖土壤并压实,覆盖深度超过种苗基部2~3cm为宜;栽植后,浇足定根水,若发现缺苗死苗,及时补苗。

抚育管理

在栽植后的2~3月内,进行1次追肥,可使用复合肥或尿素,再覆土填平,及时清除地面上的杂草和灌木,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1~3次的抚育管理;在栽植后的第2年和第3年,进行2~4次育管理,每年做2次追肥;在栽植后的第四年及以后,根据情况进行局部抚育,直到杂草灌木不再影响楠木种苗生长即可。

病虫防治

病害

楠木发生的病害主要有叶枯病、根腐病等。

叶枯病可用一定浓度的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根腐病主要危害楠木的幼苗,发病时,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变弱,其地上部萎蔫,其根茎部、叶片逐渐开始腐烂,根皮变褐且与髓部分离,最终植株病死,可用一定浓度的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利用甲霜恶霉灵药剂抑制土壤中毒素爆发,提升植株抗病性。

虫害

楠木发生的虫害主要有蛀梢象鼻虫、灰毛金花虫等。

蛀梢象鼻虫的幼虫钻入楠木的躯干部,啃食其叶片、嫩稍、汁水,这直接降低楠木的成活率,用一定浓度的乐果乳剂进行防治,用621烟剂熏杀成虫,以降低虫口密度;灰毛金花虫主要危害楠木小叶皮层,啃食嫩叶,使得嫩梢枯萎,可用一定浓度的氯氰菊酯乳剂、敌百虫晶体混合农地乐乳油、乐斯本乳油混合氯氰菊酯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还可结合释放杜鹃、灰喜鹊等天敌进行防治,既减少灰毛金花虫数量,又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近种区别

楠木和滇楠及闽楠混淆不清,有把楠木当作滇楠的,也有把楠木当作闽楠的,亦有同时记载为滇楠和闽楠两个种,楠木与闽楠关系十分密切,而与滇楠在形态上差异很大,它们的形态特征区别如下: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

2013年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图鉴》,级别易危(VU)。

物种现状

楠木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多年来源于天然野生种,历史上因过度采伐利用,其资源渐趋枯竭,造成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致危因素

人工栽培楠木规模以及开发应用相对落后,部分偏远地区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加之气候、自身结实特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数量稀少,其生境退化甚至丧失。

保护措施

建立楠木自然保护区,专项保护,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地区有湖北后河、贵州楠杆,鄂东大别山区等地。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楠木木材散发香气,其结构细密、纹理质,加工后不易开裂变形,自古便为建筑、高级家具的重要材料,在中国川渝地区曾有“阔叶树材之冠”的美誉。

观赏价值

雨后的楠木散发着清香,其形态优美,幼年时期翠叶晶莹隽秀,青年时期树干长而纤细,亭亭玉立,壮年时期仿佛巨柱冲天,直击苍穹,具有独特的园林观赏价值,树龄可达百年,可作为绿化树种植于庭院、公园、风景名胜区,也可孤植于假山、草坪、建筑物旁,形成古木参天的景观效果。

生态价值

楠木扎根深,可防风固土,具有防火功能,可作为一种防护林造林树种植在丘陵地区,还具净化空气,隔音效果好的特性。

药用价值

楠木以树皮入药,全年都可采剥,切段晒干用,性苦、辛、温,具有暖胃和中降逆的功效,主治霍乱转筋、微冷呕吐、足肿等病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