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

更新时间:2024-04-05 20:21

毛蚶是蚶目蚶科毛蚶属贝类,俗称毛蚬子、泥蚶、麻蚶子。贝壳中形,两壳膨胀,左壳大于右壳;壳顶部膨大,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部短,壳表有31-34条规则的放射肋,肋平,肋间沟有生长刻纹;左壳的刻纹较粗糙;壳表被以毛状棕色壳皮,在边缘处的肋间沟内更明显;壳内前肌痕近菱形,后肌痕略呈扇形;壳内缘有粗的缺刻;铰合部直,铰合齿,前后端者大;韧带面呈菱形。

形态特征

毛蚶贝壳中等大小,壳长40-50毫米。壳质坚厚,双壳膨凸,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壳面放射肋突出且较密,有30-34条放射肋,肋上有方形小结节,状似瓦垄,在左壳尤为明显,腹侧有明显的生长纹。外壳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绒毛,壳面和壳内均为白色。前闭壳肌痕小,近马蹄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铰合部呈直线形,齿密而小,约50枚。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毛蚶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埋栖型贝类,其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能抵御栖息环境的变化。常生长在潮下带、潮间带、近岸及河口地区水深20米以内的泥质或者沙泥质底质中。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是最适宜的栖息水域,盐度在21.0‰~28.8‰,水温为18~28℃。潮下带毛蚶的栖息状态为三分之一左右的壳体卧于泥中,两壳略开;而潮间带分布的毛蚶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及抗干露的能力,其整个躯体卧于泥中,表面形成略长形的出入水口。

毛蚶稚贝的栖息方式不同于成蚶,其需要经历一个时期的附着生活。稚贝通常以活体为附着物,有时也附着在一些固定悬浮的物体上。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毛蚶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毛蚶在初春活动较少,觅食强度弱,胃含物少,大部分是半胃。6月份以后活动频繁,尤其是繁殖前期,由于需要大量摄食,此时毛蚶的活动强度最大。

觅食行为

毛蚶为滤食性贝类,主要以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桡足类附肢、双壳类卵和浮游幼体等有机碎屑为食。毛蚶的滤食能力较强,一只毛蚶每小时的滤水量可达5升左右。

毛蚶活动能力弱,不具备对饵料的追逐能力,只能凭借水流经鳃滤食,对饵料生物种类的选择性较差。毛蚶的鳃上着生有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食物颗粒的摄取是通过鳃与3种纤毛的组合运动来进行的,它可以保留粒径在特定大小范围内的颗粒,被选定的颗粒随后被运送到唇瓣,不被选择的颗粒由粘液包裹并以假粪的形式排出。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其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毛蚶个体大小的差异并不引起食料组成的改变,主要食物组成成分比较稳定,其摄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中饵料生物的变化。

潜沙行为

开始潜沙前,毛蚶自然撒落在底质表面并开始准备伸出斧足,此阶段平均用时15~25分钟,其间毛蚶基本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在潜沙阶段平均用时10~20分钟。毛蚶首先将贝壳缓缓张开,再伸出斧足,然后停留在底质表面,这种行为是毛蚶开始潜沙的标志。之后,毛蚶开始竖壳,利用斧足与底质表面产生的摩擦作用将壳竖起,腹缘朝下,壳顶向上。壳竖起后,毛蚶出现集群行为,原来零散分布的毛蚶聚集后再开始下潜。下潜时,毛蚶以开闭壳的方式通过前后摆动逐渐潜入底质中。潜入底质后,毛蚶以壳的后缘在底质表面形成水孔,竖立埋栖在底质中,此时潜沙行为结束。

移动行为

毛蚶为底栖贝类,移动性小,几乎终生生活于固定区域内。与成蚶不同,稚贝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其在泥层表面移动爬行时,可爬行20厘米以上;其在水泥池池壁爬行时,可爬行100厘米以上。此外,稚贝还具有一定的自行移动的调节能力。在光线直射条件下,附着在阳面的稚贝逐渐向背面移动。

分布范围

毛蚶广泛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沿岸,在中国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海区资源尤为丰富,辽宁锦州、河北唐山、天津北塘、浙江象山港和山东羊角沟等均是毛蚶的重要产地。

繁殖方式

毛蚶大多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周围,性成熟时雌性性腺为桔红色,雄性性腺为乳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生殖腺发育主要分为5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或4个时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排尽期)。中国连云港毛蚶性腺发育的5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3-4月),生殖腺发育不明显,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生长期(5-6月),性腺发育明显,肉眼可辨雌雄;成熟期(6-7月),性腺几乎充满整个内脏团并延伸到足的基部;排放期(7-9月),排放初期有少量排放,肉眼无法判断是否已排放,大量排放后的性腺饱满度明显下降,肉眼很容易鉴别;休止期(10月-翌年2月),软体部消瘦,性腺不明显,不能分辨雌雄。

毛蚶繁殖方式为卵生型,产卵量较大,壳长为3-4厘米的雌蚶一次可产卵250-300万粒。繁殖期间,雌、雄个体分别将成熟精卵从生殖孔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完成受精,浮游一段时间后附着变态为稚贝,再进一步发育为成体。受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海区的毛蚶繁殖期略有差异,但大都集中在7-9月,当水温达到22-24℃时开始产卵,水温为26.7℃左右进入繁殖盛期。中国辽东湾毛蚶的繁殖季节为7月上旬至8月末,此时水温为22-27℃,产卵盛期在7月15日-30日,水温为24-26℃。毛蚶生殖腺在繁殖期具有分批成熟、分批排放的特点,第一次排放量最大,高峰间隔约半个月,一般可排放3-4次。

在水温为(26±1)℃时,受精卵在15-18、20-25分钟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约30分钟时,雌、雄原核形成;35分钟时,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40分钟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55-60分钟时,受精卵第二次卵裂成1大3小4个卵裂球。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种群现状

20世纪6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仅渤海湾资源蕴藏量就曾达数十万吨,1976年河北省毛蚶产量达到最高水平4.1万吨,不仅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过度捕捞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影响,毛蚶资源和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致危因素

保护举措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毛蚶是沉降物摄食者,可以将沉降下来的有机物重悬浮加以利用。毛蚶对沉降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机物的积累,其将摄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提高了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毛蚶代谢活动还可以排泄铵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废物,增加水体中无机营养盐的浓度。此外,毛蚶从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繁生而影响水体叶绿素含量和透明度。

经济价值

毛蚶的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重要的经济贝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个国家陆续开展了毛蚶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苗种繁育、稚贝中间暂养、毛蚶室内无附着基苗种繁育等相关繁育技术的研究。2006年,中国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工程以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到2022年,在中国辽宁省、天津市、浙江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了毛蚶增殖放流活动,毛蚶的产量得到提高,在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营养价值

毛蚶的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含量达64%,比文蛤、翡翠贻贝、牡蛎的都高,与美洲帘蛤、缢蛏、泥蚶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仅低于马氏珍珠贝;糖含量达12.6%;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的是铁、锌、锰。另外,毛蚶中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就开始从毛蚶中提取维生素B12。但是毛蚶在食用时曾经引起人类甲肝病毒感染。

药用价值

毛蚶的壳肉均可入药,作为中药可以治疗消渴病。由于毛蚶自身含有血红素,一直被看作养生补气的良品。1996年研究发现,毛蚶组织水解物不仅对于降低血糖血脂,治疗乳腺增生有较好的功效,而且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从毛蚶组织中所提取的多肽成分,也对于抑制肿瘤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毛蚶体内的血红蛋白不仅是一种携氧的载体蛋白,更有抗菌抑菌的作用,该抗菌蛋白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四联微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毛蚶血淋巴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溶菌酶、凝集素、溶血素和防卫素等。

养殖技术

室外虾池为面积1.5公顷左右的长方形土池4个,水深2米。

培育用水:抽取的自然海水在沉淀池沉淀后,经过沙滤池沙滤注入蓄水池,蓄水池进水口使用200目筛绢网袋再次过滤。水温18-28℃、盐度20左右。

水位控制:培育池水位控制在40-60厘米。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