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中学堂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1

永平府中学堂是直隶省永平府(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境内的学校,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母校。

办学历史

兴办学堂

1744年,永平府知府卢见曾向直隶总督那苏图请求兴办书院,获得批准。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永平府敬胜书院建立,“敬胜”二字取自《大戴礼·武王践祚》中“敬胜怠者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敬胜书院衰落。

1872年,永平府知府游智开重建敬胜书院,地址位于永平府卢龙县,成为华北地区较著名的一所书院,除经史要籍外,偏重于宋元明理学。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永平府敬胜书院奉诏改设为永平府校士馆,开始增添课程、招收学员。同年10月,《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颁布后,改成永平府立中学堂,简称永平府中学堂,府学教官范文号任首任监督,由官府投资建设,占地30亩。校舍建起后,由于资金不足,无力购置教学设备和器具,学校发起向社会募捐,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短期内募捐到四千块大洋,除购齐了所有教具外,还利用余款办起了“北街女子初小”。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学制变更,改学堂为学校,改监督为校长,由知府任监督。

1914年,永平府撤销,改成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原永平府管辖的州县归属津海道,但津海道所辖各县青年学生仍到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读书。永平府中学堂首届校友、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费荫棠和张延锐二位先生相继任校长。

开枝散叶

1922年冬,适逢直奉战争,校舍屡遭破坏,损失严重,而卢龙城山路崎岖,远地学生上学困难。这时京奉铁路通车,许多学生到铁路沿线中学就读,校长石占元在滦州唐山镇(今唐山市)设立分校。

1928年,白崇禧部队开进卢龙县城,占用学校为兵营,大部分师生迁往唐山分校。10月,直隶易名河北省,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改成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校,校址位于马家屯。

1933年10月,改成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校。

1942年10月,在吉祥路东北侧新校舍落成,易名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习惯称“省中”。

1949年5月11日,省中和丰滦中学合并,仍称河北省立唐山中学。

1969年,改称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1931年,在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旧址建卢龙乡村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4年,改为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

1938年,改为卢龙县初级中学,后发展成为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校园环境

学校正门庄重威严,两侧各有一尊石狮;门有三个,中为大门,东、西两个侧门各镶有一块石碑,分别镌有“整齐”“严肃”四个颜体大字。正门往西数十步远,即为正对南门和西门的十字街口,街口正中,耸立着一座金大定年间重修的石幢。前院建有一座雄伟高大的殿宇,俗称“龙厅”,为迎接和存放圣旨之处。教室和宿舍建在龙厅之后,与街道相隔有一段距离,极少有喧哗之音传进。

建校伊始,校园内只有房舍三所,分作讲堂、监督室、教习室、账房、伙房和学生宿舍。

1914年,因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于是购建民间地基房产,添置校舍百余间,主要建筑有讲堂、礼堂、养病室和师生宿舍等。

办学条件

经费来源

学校经费开支从府署随用随领,实报实销,监督和教习等人员薪金以及学生的书籍纸笔、伙食、操衣等均系官费。

师资力量

学堂严格聘用教师,中文教员多为举人,亦有贡生;西文教员多为大学堂毕业生,也曾延聘社会贤达任教。

授班生源

永平府中学面向永平府所属七州县(滦州、卢龙、昌黎、迁安、抚宁、临榆、乐亭)招生,学制五年,共开设五个班,1905年开始招生,第一届招新生50余名,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于中下层,家庭生活比较贫困,校方每年发给学生每人补助银7两和1套校服。

1909年(清宣统元年)傅曾烈任学堂监督,有教员7人,在堂学生达108人。

1914年,学校在校学生共五个班,112人,并改为秋季入学,修业四年,尚无初高中之分。

永平府中学的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达250余人。

课程类别

永平府中学堂像那时的大多数新改办的学堂一样,并没有完全脱离旧有的教育轨道,在课程安排上采取新旧结合的办法,主要教授两类课程:一类是中学,共四科,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和“通考”之类的政治学;一类是西学,包括英文、数学、外国地理和历史、格致学、外国近代政治学和体操等等。

学校教科书虽由朝廷学部统一规定,但实际多为自定。

学校领导

学校初期设校监督1人,校长1人、庶务主任1人,王哲、张鸿鑫、石占元曾先后担任该校校长。

学生运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侵略的尖兵——传教士,大批地涌进中国,法国、荷兰天主教传教士率先闯入永平府。1909年,帝国主义传教士强征土地,修建了天主教永平主教府修道院,传教士利用其合法身份,与官府相互勾结,胡作非为,欺压百姓。

永平府学生目睹此种状况,愤懑情绪常常流露于言表。但校方总是采取压制的办法,防止学生闹事,规定学生不准到教堂区域活动,强制学生不准随意上街。虽然如此,仍有部分学生出校劝说人民群众不要给洋人修教堂。

1913年9月,日本侵略者在昌黎杀死5名中国铁路警察,激起了人民的公愤。昌黎各界人士为死难者举行追悼会,并为死难家属募捐抚恤金。永平府中学也举行了长达15天的罢课,以声援昌黎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上街游行,举行演讲会,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强烈要求袁世凯政府严惩杀人凶手。在学生运动的影响下,永平府城内开展抵制日货,以表示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抗议。

1916年5月,永平府中学学生为了抗议官府校监克扣学生的补助银两,反对扣发学粮,又举行了罢课,校方劝阻无济于事,津海道命令卢龙县知事派警察镇压,并挂牌将带头罢课的学生会主席李桂林所在的第八班学生全部开除。官府原想杀一儆百,反而更进一步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愤怒,大家一致坚持合理要求,表示不答应要求,就坚决不复课。这时,直隶省派要员到学校视察,津海道命令卢龙县知事撤去挂牌,答应如数发给学生补助银,供足助学粮,让学生复课。最后,在省府要员的调解下,学生才复课。

1918年秋,校监白子明出于崇洋媚外,在校广设英语、日语课,学生反对,要求只设一门外语课,但校方强令执行,并规定凡是外语课不及格者,留级或开除学籍。当时有一名学生期终考试两门外语不及格,校监白子明就勒令该生退学回家,这个学生被逼无奈自杀(未遂),又引起学生的愤慨,举行罢课。有的还手持棍棒追打校监。最后在广大师生的要求下,津海道只得把白子明撤职才算了事。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卢龙后,直隶四中沸腾了,学生们奔走相告,他们串联了“永七师范”和高等小学堂等学校的学生,于6月4日在鼓楼前召开了大会,声援北京学生。会上高呼口号:“严惩卖国赋”“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支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城内不少市民和城外不少农民也自动加入游行队伍。永平府各主要街道都济满了游行的人群。接着学生们又带头在全县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各界人士也组织了“请愿团”,准备去北京、天津清远。最后,由于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宇,这场学生运动才渐渐停止。

知名校友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5年秋天,十六岁的李大钊离开故土和家人,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为第二班学生,学名为李耆年。李大钊生性简易、聪爽绝伦,进入中学堂后,更加勤奋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学堂出名的好学生。学堂内设有藏书室,李大钊在课余时间经常去那里阅览宣传新思想的书刊,尤其喜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在潜心研读、独立思考之余,他还非常注意寻觅知心同道,共同切磋学问、评议国事、探求救国救民的良策。

白眉初(1876年10月2日—1940年),又名月恒,满族,卢龙县人。15岁进入永平府敬胜学院(后改名为校史馆,又改名为永平府立中学堂)读书。两年以后,考入北洋师范学堂史地专修科。1913年起受聘于天津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任地理和国文教师。南海“九段线”雏形的提出者,近代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的承前启后者之一。

李书田(1900年2月10日—1988年3月28日),永平府中学堂1918届毕业生,原北洋工学院院长,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位拓荒者、奠基者。

郭友三(1893年—1919年9月),名蛟,字文会,号友三,唐山市郭大里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永平府中学学习时,由于在同学中倡导投笔从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被开除学籍。冀东现代革命史上牺牲的第一人。

后世纪念

1994年9月13日,卢龙县中学筹资6万余元建立了“李大钊生平事迹展览馆”,时任卢龙县委书记杨文波参加开馆仪式并致词。

1999年3月11日,李大钊次子李光华之女、中共中央党校副研究员李虹来到卢龙县中学,参观了“李大钊纪念馆”。

在唐山一中校园内,有永平府中学堂旧牌楼、大钊像、大钊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