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更新时间:2024-04-26 13:50

龙舞(泸州雨坛彩龙),四川省泸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交界处,位于龙洞山上的泸县雨坛乡,因其远离河流,水资源匮乏,故常年干旱,这是一个缺水的驿站,一片视雨为神灵的地方。据《永乐大典》记载,泸县雨坛乡历来旱灾频繁,备受旱灾折磨的雨坛农人的祖辈们便想到了设坛求雨,由此,乡以坛为名,人以祈求神灵为助,雨坛乡设坛求雨耍龙,于明清时较为兴盛。一种庄重的仪式在顶礼膜拜后被神化进而演变成民间的一种排场,生活在桥边的人现代依然信奉这种流传远古的龙舞祭祀。这是一种奇特的龙舞,传说这种龙舞动之后能呼风唤雨。数百年来每逢天干,泸县当地百姓都会请龙出来祭拜求雨。而那条神秘的龙被称为雨坛彩龙。

泸县龙舞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末清初。由于泸县“十年九旱”,人们使用稻草扎制“草把龙”求雨。后来,人们开始用竹子编出龙骨,用布料作龙衣,并特别注重龙头的制作,从而形成了彩龙的雏形。

据记载,泸县雨坛彩龙从诞生之日起主要以泸县雨坛镇罗氏家族为主,大约经历了三代:

雨坛龙第一代

公元1892年的初冬,泸县籍得胜镇民间艺人王世品回到泸县,他对布衣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当时民间流行的草把龙大刀阔斧改为布衣新龙,他改变了草把龙的制作技术,同时融入了川南农耕的动作造型。这就是第一代雨坛彩龙。

雨坛龙第二代

民间艺人王世品将龙舞技艺传给以罗银坤为主的罗氏家族。罗银坤(1913—1999)为雨坛彩龙主要传人。罗银坤自14岁开始学习彩龙舞技。到这—代雨坛彩龙得到传承、发展和壮大。1985年泸县雨坛彩龙被国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书。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

雨坛龙第三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德书、罗德学跟随父亲罗银坤学习民间龙舞技艺。在继承祖辈民间龙舞的基础上,他们吸收了杂技艺术和外地龙舞技艺的精华,将雨坛彩龙进行创新和发展,系统地继承了雨坛龙舞的20多种耍技,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出“龙出洞”“龙夺宝”“龙抱蛋”“龙翻滚”等数十个生活模拟动作和造型动作。

舞蹈特色

表演技艺

雨坛彩龙的耍法着眼于龙的性格表现和人文情感的传达,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既是龙的精神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手、脚、心一齐动,龙便自然活起来,这便形成了龙“活”的特点。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端。脱衣、翻滚、叹气、擦痒,展示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被誉为“一条耍活了的龙”。

表演套路

雨坛彩龙表演套路丰富,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摒弃了原龙陈旧的套路,虚弱的表演,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做出翻、滚、卷、转、游、盘、穿、缠、跳、等高难动作,龙身随之左右翻转,逶迤如飞,活灵活现。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滚宝“等数十个生活模拟动作,造型动作有“跳龙门“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倒挂金钩”“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燕山盗宝”等,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将龙置身于与宝相呼应,相冲突的戏剧性场景中,自始至终人与龙融为一体,龙与宝纠缠连绵,八面大旗或开门列阵、或穿梭回环,使龙舞场面更宏大更活泼。

道具特征

雨坛彩龙龙体造型别具特色。它以泸县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两个主龙头为样。金银两龙着色突出民间艺术性,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形象栩栩如生。龙身从七节增加为十三节,全长三十余米,龙身可以灵活拆御,加长或缩短。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链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显示出雨坛彩龙的灵性。

音乐伴奏

雨坛彩龙的音乐设计保持了原来龙舞的川剧风格,整个表演以热烈并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增加唢呐、打击大鼓、大锣、大钵等乐器。堂鼓、司鼓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加强了旋律的可听性和恢弘场面的气势,又构成了雨坛龙灯伴奏锣鼓的灵活性和连续性风格。比如龙出洞,以音乐帽子加赶锤锣鼓,配唢呐长音转套打,耍宝设计专用锣鼓及定向音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泸县雨坛彩龙表演是泸县雨坛人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雨坛彩龙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具有民族艺术色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泸县雨坛彩龙从诞生之日起,历经几代人的追求与创造、传承与发展,通过民族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泸县雨坛彩龙有着较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其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泸州雨坛彩龙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传承人物

罗德书,男,汉族,1949年生,四川泸县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泸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泸县文化馆(泸县美术馆)获得“龙舞(泸州雨坛彩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泸州雨坛彩龙)项目保护单位泸县文化馆(泸县美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7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受到专家的称赞,被称为“四川一条耍活的龙”。

2000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首届全国龙舜艺术节,并获最高奖——“神龙腾飞奖”。

2001年,泸州雨坛彩龙参加文化部和北京市组织的“龙坛杯”优秀民间花会活动,并获金奖。

2005年,泸州雨坛彩龙获四川省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并获金奖。

2006年11月13日晚,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为“雨坛彩龙”点睛。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