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

更新时间:2024-04-28 14:00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又称谨身殿、建极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谨身殿。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谨身殿遭火灾。

明正统五年(1440年),谨身殿修缮完毕。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谨身殿遭火灾。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谨身殿,改称建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极殿遭火灾。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建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建极殿,改称保和殿。

清顺治三至十三年(1646—1656年),顺治帝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

清康熙元至八年(1661—1669年),康熙帝居住保和殿,时称清宁宫。

清乾隆年间,保和殿开始用于举行殿试。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保和殿后御路石重刻。

民国三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为举行庆典涂改保和殿外檐彩画。

1955年,保和殿被辟为故宫博物院“全国陶瓷展”,并外开放。

1958年,保和殿被辟为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以“黄河水文考古发掘展”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保和殿是故宫外朝最后的大殿,同太和殿中和殿整体建在一座“土”字形台基之上,为三层汉白玉石台基,长49.68米,宽24.97米,四周雕有上千个螭首。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卢帽。

建筑特色

保和殿内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文物遗存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江崖的御路石,称云龙石雕,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250吨,原为明代雕刻,清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

文物保护

1951年,保和殿进行修缮。

1961年3月4日,包含保和殿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宫殿用途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至十三年(1646—1656年),顺治帝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清康熙元至八年(1661—1669年),康熙帝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清代殿试

殿试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清因循前代成例。考试时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定于每年四月二十一日,后成定制。殿试地点,原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由皇帝亲简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当日交卷。试题大多在殿试前一日由读卷官密拟,以俟钦定。有时,也由皇帝亲自拟定试题。殿试时,派王、大臣监试,另有御史4人参与监试。以礼部尚书为提调,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等处派出20余人,执行受卷、弥封、收掌、印卷、填榜等具体事务。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保和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8、101、103、109、124、128、观光1线、观光2线、观光3线路公交车,在神武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5、观光1线、观光2线路公交车,在北海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保和殿约4.9千米,驾车约12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