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贝母

更新时间:2024-04-11 16:18

湖北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北贝母全株光滑无毛;茎单一,直立;鳞茎肥厚,肉质色白,卵球形或扁球形;叶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的,矩圆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紫色,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种子多为淡棕色,扁平,呈不规则四边形;花期4月;果期5-6月。湖北贝母形态特征。湖北贝母因主产区在湖北鹤峰、建始、宣恩、利川等地区,故名。

植物学史

湖北贝母因主产区在湖北鹤峰、建始、宣恩、利川等地区,故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植株长26-50厘米。茎单一,直立;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肉质色白,卵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厘米。叶3-7-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的,矩圆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

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极少为4枚,多花时顶端的花具3枚苞片,下面的具1-2枚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花被片长4.2-4.5厘米,宽1.5-1.8厘米,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常稍具小乳突; 柱头裂片长2-3毫米。蒴果长2-2.5厘米,宽2.5-3厘米,棱上的翅宽4-7毫米。种子多为淡棕色,扁平,呈不规则四边形;花期4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

湖北贝母与天目贝母(Fritillaria monantha Migo)很近,区别点在于湖北贝母叶状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叶通常3-7枚轮生。产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带有栽培。

分布范围

湖北贝母主产于中国湖北鄂西地区,分布于湖北、重庆、湖南等地区,生于山坡。

生长习性

湖北贝母喜阳光充足而又凉爽、润湿的气候,怕高温、干旱和积水,宜选择疏松、富含腐殖质、微酸性的砂质壤土种植。

繁殖方法

采种处理

当天目贝母植株叶子枯萎、茎杆变黄,即可采收。采收过早种子不饱满,过迟茎杆倒伏易靏烂。采果时间应选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用枝剪剪断茎杆,理齐扎成小把,悬吊在室内通风干燥处晾干,不得烟火熏烤。在9月份,把蒴果搓碎,脱粒挑选出饱满的种子,并及时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起后与湿砂拌匀(用砂比例为1:2-3),再用净棕片包扎好。在田间挖个深约15厘米左右的土窝,放下棕包,盖土3-5厘米。为保持土壤湿润,需经常观察,并视情况浇水保湿。每隔15天解开棕包搅拌1次,以便包内种子受到的温、湿度均勾。12月中旬开始就要经常观察种子是否萌动,当有8-10%的种子胚根突破种皮即可播种。注意种子的根芽不能超过种壳的长度,否则易断,不易成活。

选地播种

选择排灌方便、坡度不大、土壤肥沃的地块做苗床。将土块深翻20-25厘米,整细土块,除去杂草,施足底肥,并将地块做成宽1.3-1.5米的厢面,为播种做准备。先将厢面湿润的细土剖在两旁作盖土用,盖土不能太厚,以2厘米为宜。也可盖肥土,即将事先准备好的陈火土、细渣土肥作盖土盖在种子上。用种量300千克/公顷,以种子不重垒为好。

栽培技术

苗床管理

播种后要搭棚遮荫,表土干燥时要洒水。追肥可用农家肥、浠粪水、陈水土等,用量不宜过大,也可将尿素、硫铵(1-2千克/亩)配成5-10%的浓度喷酒。移栽地的选择及整地选择疏松阴坡或半阴半阳的早阳坡,含腐殖质多的肥沃地最好。天目贝母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只要不是过于板结的粘土、漏砂地便可。由于其鳞茎怕积水,所以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坡地,坡度以15-20度为宜。由于天目贝母主根粗壮,根须相当发达,根毛旺盛,所以要求深翻土地(以30厘米为宜)。土地深耕后把土块整细、耖匀,并将杂草及前茬作物的根蔸除净。此外,筑箱开沟是栽培天目贝母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厢面筑成瓦背状,以免渍水,并顺山坡开成长厢;根据坡度的不同开沟,沟深10-20厘米;在田块顶端开一条30厘米深的拦水沟,并在厢的中部开若干条腰沟。

栽植管理

小鳞茎移栽:由于当年苗小,只有一片真叶,不便移栽。第2年5月至6月当小鳞茎长至玉米粒或黄豆粒大时即可移栽。

田间管理:既可在地里预留一行包谷地,种包谷(不能种得太密)遮荫,也可在地块搭棚遮荫,还可在地里盖上一层包谷杆(削去枝叶,一根一根摆平),上面再盖一层薄土,这样既可通气,又可降温。

收获管理

移栽到大田的天目贝母,2年后当倒苗时即可起挖,这时的基最饱满充实。收获的贝母茎应及时加工,否则影响其折干率。

病虫防治

线虫病和尾足螨,夏秋季发生,引起鳞茎腐烂。采取精选无病种茎,栽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泡种40min,间种荫蔽作物等综合防治措施。立枯病猝倒病,多在苗期为害,引起地上植株枯死。苗期喷1:1:100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窝。

湖北贝母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锈病。其中,菌核病为地下病害,锈病为地上病害。

菌核病

菌核病又称黑腐病,是湖北贝母毁灭性病害,尤其是老贝母产区和多年连作地块发病严重。

症状。地下部鳞茎上出现红色小斑点,然后产生黑斑,病斑下组织变灰色,严重时整个鳞茎变黑十腐,鳞茎表皮下形成米粒大小的黑色菌粒。发病地块常出现大面积缺苗。

发病规律。此病大多在老贝母产区和连作地块发生严重,低洼积水和施用未腐熟的粪肥时造成病害迅速蔓延,栽种带有病菌的种子,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每年的4-9月均可发生,一般以土壤解冻到展叶期(3-4月)和湖北贝母夏季体眠后期到入冬前(7-9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建立无留种田;外地引种,做好检疫工作,种植后还要经常检查;换新土和轮作。对零星发病地块应立即剔除病株后换新土,对重发病地块则应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几年后再利用;应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地块种植,如果地下水位高。则应采用高畦种植;密度要合理,下种最要适宜;⑥一旦发病,呵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800-l000倍液灌根防治。

锈病

锈病又称“黄疽”,也是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窄为40%-70%,严重年份达90%以上。

症状。主要危害地上部茎叶、叶背和摹部,出现黄色圆形病斑,形成孢子群,成熟后随风传播,并可多次浸染。患病植株影响光合作用,严重者地上部植株提前枯萎死亡,影响地下鳞茎产量。病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潜伏越冬,第2年可继续传染危害。

发病规律。多在4月下旬至5月初发生。一般在管理粗放及老贝母地、肥力低的地块发病较重。杂草多或施用未腐熟粪肥的地块也较重。在久旱后骤降1-2次小雨,锈病发病较快,而连续降雨、空气土壤湿度大时病害较轻。

防治方法。入冬和早春严格做好清理田园工作;生育期做好除草工作;干旱时做好灌水工作;在每年湖北贝母展叶期或发病初期,可选用25%粉锈宁粉剂300-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主要价值

湖北贝母的鳞茎。味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痰咳嗽、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病症。湖北贝母已由过去的伪品成为法定中药材,已收载入部颁中药材标准,即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不仅在国内流通使用,还有大量出口,其产量在中国仅次于浙贝母,居第2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