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

更新时间:2024-08-16 21:24

猪瘟(Infection with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简称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发生在猪上的一种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之分。该病以发病急、发生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为特征。

病害学史

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猪瘟,1903年证明猪瘟的病原体是病毒,猪瘟在世界养猪国家有不同程度流行。1984年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列入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并规定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

中国于1945年首次分离到猪瘟石门系强毒株。1954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制成功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该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和免疫原性优良的特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从1956年起在中国广泛使用,为控制和消灭猪瘟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疫苗在中国以外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罗马尼亚、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应用中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消灭了猪瘟。

但是全世界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的流行,甚至一些已经宣布消灭了猪瘟的欧洲国家(如荷兰、比利时、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猪瘟又相继复发。中国虽然控制了猪瘟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但在一些养猪密集地区的猪瘟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并且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变化也是世界性的)。

病原特征

猪瘟病原为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粒子直径为34-50纳米,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内部核心直径约30纳米,病毒粒子略呈圆形,具有脂蛋白囊膜,病毒粒子表面有脆弱的纤突结构。病毒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15-1.16克,可以通过各种除菌滤器。猪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为12.3千碱基。根据猪瘟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的差异及毒株的毒力、抗原性、致病性,可将猪瘟病毒分为2个血清型(群),其中1群主要包括猪瘟病毒的强毒株和绝大多数用作疫苗的弱毒株;2群主要包括引起慢性猪瘟的低毒力毒株。按照猪瘟病毒流行株基因结构的多样性,将其分为2个基因组6个基因亚组。

猪瘟病毒在细胞培养液中经60℃10分钟或56℃60分钟可失去感染性,但在脱纤血中经68℃处理30分钟或64℃60分钟仍不能灭活。存在于畜圈及粪便中的猪瘟病毒能存活几天,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的猪瘟病毒则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猪瘟病毒在pH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过低或过高均可使猪瘟病毒的感染性迅速丧失。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以及多种去污剂和常用的消毒剂均能使猪瘟病毒迅速灭活,2%氢氧化钠溶液是最适宜的消毒剂。

为害症状

根据发病程度和病程长短,在临床上可将猪瘟划分为5种病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持续感染型。

流行情况

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猪(包括野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易感性差别不大。但一般认为优良纯种、改良种以及仔猪易感性较强。

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病后带毒猪、潜伏期带毒猪和隐性感染猪均可成为传染源。屠宰病猪的血液、脏器、肌肉和废料、废水不经灭毒处理,也可大量散播病毒,造成猪瘟的发生和流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以及管理人员服装也都可以成为传播猪瘟的媒介。易感猪主要是经消化道,或经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感染,也可经皮肤破伤引起感染。

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然而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易感猪群初次受到猪瘟病毒侵袭时,常引起急性暴发,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呈最急性经过,突然死亡。继之病猪不断增加,1-3周达到流行高潮,多数病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此后逐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猪瘟病毒感染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免疫抑制和血细胞减少,猪瘟病毒对猪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导致急性致死性猪瘟的一个重要原因。猪瘟病毒感染并损害淋巴组织的发生中心,阻碍B淋巴细胞的成熟,从而使在循环系统及淋巴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缺失、病猪胸腺萎缩、白细胞减少,病猪的骨髓也遭到了破坏。原位杂交显示,作为病毒复制及入侵淋巴结位点的滤泡在晚期结构已遭到破坏。

第一,在急性或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常出现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颌下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肺部梗死和出血,可形成卡他性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炎,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心脏病变主要是心肌松弛和心肌充血。胃底部经常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和大肠瘀血和弥漫性出血。

第二,在慢性猪瘟和迟发性猪瘟中,出血和梗死病变不太明显或缺乏。持续性感染猪只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还常看到组织细胞增生,同时伴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吞噬现象。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猪,在盲肠和结肠可见坏死和纽扣状溃疡。成熟软骨发生钙化沉积,导致肋骨损伤。慢性猪瘟有肾小球肾炎病变,在迟发性猪瘟中没有出现。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猪瘟的发生不受年龄、性别和品种限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免疫猪群中可呈散发,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食欲废绝或减少、结膜炎和急性肠炎等,四肢末梢、腹下、耳尖、尾尖等处有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肾有点状出血。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脾脏不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或边缘楔状梗死区,心脏、喉头膀胱、胆囊有点状出血,以及回盲瓣、回肠、结肠形成“纽扣状”溃疡等可作初诊。同时,当仔猪出现衰弱、寒战、痉挛、发育不良等现象时,可怀疑母猪为猪瘟病毒携带者,确诊该病还需要依据实验室诊断。另外,由于目前猪瘟常以非典型形式出现,并可与其他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弓形体病等混淆,因此实验室检测是猪瘟诊断必不可少的确诊方法。

病原学诊断

常用免疫荧光、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来检测切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猪瘟病毒抗原,也可从组织病料或病猪血样中提取病毒基因组,通过RT-PCR检测病毒抗原,同时可以进行测序分析。

鉴别诊断

当猪发病时,除注意与其他可导致繁殖障碍型的病毒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相区别外,还应注意与败血型沙门菌病、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等进行鉴别。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已知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猪注射后,3-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根据疫苗的这一特性,在已发生猪瘟疫情的猪群或地区,对假定未感染猪群进行紧急接种,可使一部分猪或大部分获得保护。可逐头测量体温,对正常的和尚未出现症状的猪做紧急接种,常可控制疫情。此外,对疫区周围的猪群,立即一头不漏地注射疫苗,形成安全带,防止疫区扩大和猪瘟蔓延。但应注意对注射针头等的清毒,以防人为传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