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

更新时间:2024-09-15 10:01

登泰山而小天下(拼音:dēng tài shān ér xiǎo tiān xi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

成语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登泰山而小天下”。

成语典故

孟子(约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本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但他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孟于学孔子,历游齐、宋、膝、魏等国。他一度为齐宜王客卿,但其主张不被采纳他不远千里赶到梁国,梁惠王却没有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反嫌孟子的见解陈迁而对行事无实际效力。当时,秦国重用商鞅,楚魏重用吴起,齐国重用孙子、田忌。天下政务以合纵连横为总体局势,以相互攻伐为主体方略。而孟子仍在大谈特谈上古之德,显然难合时宜。所以,孟子只能隐退,给诗书作序,转述孔子学说的深意,写下了《孟子》。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小;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也小了。所以看到了大海的人就感到江河的水难以算得上水了。在圣人门下游历过的人就感到一般的言辞难以算得上言辞了。观赏水要有门道,必定要观赏水的波澜壮阔的场面。日月有光芒,很小的缝隙也能照射进去。流水作为一种液体,不灌满坑洼就不能流向前方;君子的志向是追求正道,不到一定的成度就不能通达。”

成语寓意

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开阔的眼界。在眼界狭窄、目光短浅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高度的认识能力。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眼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开阔的。登上泰山居高远眺,所见很广,会产生天下万物渺小的感觉。学习的知识越多,眼界越广,心胸越宽阔,就不会去计较琐碎小事,而致力于关注重大问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一种规律性的因果结局。因此,要想使自己树立远大的志向,拥有宽广的胸怀,必须从书本上吸取更多的知识,从社会上领略更多的智慧,争取卓越人才的指导和帮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登泰山而小天下”意谓登高望远而以足下之处为小。后用“登泰山而小天下”比喻站得高才能眼界开阔,才能有博大的胸怀。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分句。

运用示例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一八回:“吃饭已毕,领到庙后一望,迷迷蒙蒙,千百里都在目中,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传》第一百回:“专说龙族之中遭此浩劫,只剩敖广一身逃出性命,前至玉帝前泣诉去了。八仙仍把泰山收回,安置原处。按古人书中,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古时泰山之高,可称天下第一高山。”

李卫星《从战略角度看机遇》:“唯有从宏观和全局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而不是仅仅看到眼皮底下的一时一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