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

更新时间:2023-06-27 11:12

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青浦区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福泉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的各时期文化叠压遗存,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

历史记载

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福泉山在干山北,下皆黄土,隆然而起,仅土余亩,殆古渭息壤也……。初因形似覆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

1962年上海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山坡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与红烧土等文化堆积,确定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1977年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宣布为文物保护地点。同年当地重固中学师生在福泉山下田间劳动,又发现数件崧泽文化的陶器。

为了开展太湖地区的古文化研究,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79年,1982—1988年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现崧泽文化的居址1处、墓葬19座,良渚文化墓葬30座,以及战国墓6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2座,共出土各类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玉琮。现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其中有些珍品还远赴美国最闻名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德国汉堡展出。

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这样完整的古文化土层堆积,是田野考古不可多得的地层遗留,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证明了重固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业已成陆,并已有我们的祖先在福泉山附近劳动生息,更用他们的勤劳及智慧改善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福泉山人通过艰苦的生活磨练为当地古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重固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有西汉前期的骆驼墩古文化遗址,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任仁发墓志、西晋名将陆机墓、城隍庙、法会庵等等。这些遗址,都即将被整理、修复、完善、开放。福泉山古文化群将向社会展示重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让世界再次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古代文明,丰富着上海的文化、历史内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