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氏

更新时间:2023-05-25 17:21

沁水古称端氏,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末年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基本概况

端氏是沁水的古称,端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远在夏商之前,端氏就有先民居住生存。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曾迁晋君于端氏聚,西汉始设端氏县,隶属河东郡。三国、西晋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天会五年,泽州改南泽州,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天德三年复改泽州,端氏、沁水县属之。金元光二年,以泽州升忠昌军节度,端氏、沁水属忠昌军节度。元中统元年(1260),置泽州司侯司,端氏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民国十七年属山西省。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为了纪念著名抗战将领武士敏,端氏设士敏县,1947年士敏、沁水二县又合并为沁水县。可见,端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沁水县分设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7个镇和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7个乡。全县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

历史沉淀

古端氏治所,在山西沁水东行45公里的端氏古镇,是沁河流域最大的古镇。该镇东以巍山为依,西有榼山为屏,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

源远流长的历史,使端氏古镇才有着千年历史的端氏古镇,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向前发展。那建筑精美、文韵丰厚的坪上张家大院,古朴沧桑、风格别具的阁楼古寨,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无不显示着它的厚重。如何在发展中珍惜它、保护它、使古建的美和人类同存,是我们当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问题。丰蔚,古迹辉煌,文化灿烂。自唐时,端氏曾调集大批民工修筑城墙,改修河道,从东部的南寨到西边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长二华里多的宏伟县城。城内开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东街连为一体。并在城的东、西、南修有三座城门。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耸立高岗,独成格局。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早在唐代,在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成为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繁华古镇。

法门寺

端氏最早的古建筑是寨上的庙院和法门寺,传说隋、唐就有之。明、清两代,又修有汤王庙、城隍庙、端阳祠、文庙、南佛堂、铁佛寺、关帝庙、黑虎庙等八大寺庙,分别坐落于镇内的东、西、南、北、中。而且还在镇的东街,修有大、小两座阁楼,分别矗立于古街的南北。由于古镇寺庙的不断修建,使城内街道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丁字形布局。但因数百年的岁月流逝和村镇的发展,大部分庙宇和阁楼已不复存在,有的成了残墙断壁,有的仅存部分建筑,只有镇南的南佛堂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历史人物

古镇历史上曾出过多位才子名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代的刘东星和民国时期的贾景德

刘东星

刘东星(公元1538一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本镇坪上人。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年后,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学副使、湖广右布政史、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在立法平粜、解救灾民、治理黄河、开河围湖、修筑桥梁等重大工程中,与国与民作了不少好事。明万历二十八年,在开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积劳成疾死于治河任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东星一生酷爱文学,曾撰有《明灯道古隶》、《晋川集》等著作。

贾景德

贾景德(公元1880—1960年),字煜如,号韬园。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先后任招远、郯县知县。辛亥革命后,回山西任阎锡山都督府监职,1917年任省政府政务厅长。1927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一直在阎锡山身边担任秘书长。从1942年始,历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长,中央检委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南京解放后,随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和重庆,委任行政院副院长和秘书长。不久,又逃往台湾。1951年后,分别任考试院院长、国民大会代表、中央检察委员等职,并获得国民党政府颁发的一等金星勋章。1960年10月,因心脏病发作死于台湾。贾景德在从政之余,喜欢著文写诗,出版有《韬园诗集》和《韬园文集》。

贾景德故居坐落在镇内东西老街之北隅。由于其父辈在清朝为官,属于当地有钱有势的大户。1934年,贾景德任太原绥靖公署秘书长时,回家乡大兴土木建筑“贾府”,同时整修祖茔并亲撰墓志铭。贾景德故居坐北朝南,原建为三进院,由于战争及历史原因,临街的豪华大牌楼和许多建筑已被毁。现仅存一院三排古式砖木结构的房子,以及人称“贾谷洞”以北的一座门楼。房子均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青砖砌墙,屋顶复素板瓦,从外表看显得古朴大方。院东南仅存的门楼,为歇山式屋顶,上置琉璃青瓦,斗拱相叠,美观精致。虽门两侧的石鼓、石狮子早已不存,但仍能显示出当年官宦人家的威严和气势。

保护和发展

端氏古镇还存有多处古寨。镇的东、北,为南北二寨,隔河相望的坪上村,有坪上寨和花沟寨。这些寨大部分为土坯砌筑,或有少量的砖石结构。现镇内的南北二寨城墙已毁,只有北寨(即寨上)还留有残墙和清末修筑的西寨门。而坪上村的坪寨和花沟寨保存相对完好。坪上寨坐落在坪上的村东,南北寨门分别为二层、三层的砖砌阁楼,周围寨墙尚存,寨内有横贯南北和纵向东西的小胡同,两帝全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漫步其间,古风犹存,只有当你不经意看到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器时,才恍知时光已到了二十一世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