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瑔

更新时间:2023-07-12 15:09

胡宝瑔(1694—1763),清朝大臣。字泰舒,江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历任户科给事中、顺天府府丞府尹、宗仁府丞、左副都御使、兵部侍郎、江西巡抚、河南巡抚等职。胡宝瑔在河南巡抚任上,对治理当地水患作出了极大贡献。乾隆皇帝对胡宝瑔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大为赞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令直隶总督方观承仿行推广,《松江县志》《松江府志》均记载其事。

历史功绩

治水原则 多为首创

黄河母亲十年九涝,河南百姓饱受其苦。胡宝瑔一生勤于政务,尤其善于治水,长期主持和参与治水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极大地减轻了水患造成的破坏,并尽最大能力防止水患的发生,为保障河南百姓的生存安全提供了保证。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下谕旨褒奖道:“河南灾区积困,宝瑔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并加胡宝瑔太子少傅衔。

胡宝瑔在治水方面功绩突出,成效明显,他所秉承的治水原则,总结出的治水经验,使用的治水措施,都具有很强的使用性。据史料记载,胡宝瑔有一套治水原则,使得他的治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多有创举。据后人考证,胡宝瑔的治水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重视勘查水患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水措施。河南境内河道纵横交错,尤其是黄河属于地上河,每当汛期,为了减少水患的发生,降低水患造成的损失,胡宝瑔组织人力对河南境内的河流,进行了全盘勘查,弄清了水患发生的原因。如河南荥泽以下各河道,“北阻大堤,南则连山横亘”,正北正南都没有泄水之处,只在正东及东南两面有出水口,泄水口少是易于发生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仅有的正东、东南的出水口,也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不利于水流畅通,存在水灾隐患。胡宝瑔对此做了仔细的勘查和分析。胡宝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水措施。如睢河一带涡河流经的怀家溜、安家溜二处,都有砂礓堵塞了河道,胡宝瑔命人将这些砂礓开凿、破碎,排除了河道中的障碍物,使得水流通畅,商丘地区的水患得到缓解。胡宝瑔对贾鲁河、惠济河两条河南境内的大河,也都治理有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乾隆帝赞为“事半功倍”。

其次是重视河流相互联通的关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理。河流水道四通八达,许多河道相连相通,形成一个整体,某一处堵塞或水流不畅,就会降低整个流域的水流速度,河水聚集过多,不是出现水流漫溢,就是出现河坝溃破,形成水患。胡宝瑔在治理时,根据河流排水的前后顺序和所起作用的轻重,确定了干河、支河、引河的位置,利用它们层层分流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治水措施。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河屡次决口,山东、河南、安徽诸州县出现积水,为了尽快宣泄积水,胡宝瑔命人对贾鲁河、惠济河、涡河、巴沟四条相互连接的河流进行勘查,了解到这四条河道高低不一,特别是上下游承接处深度不同,严重影响到河水的排泄。他派人对四条河道进行疏浚,将四条河流的河底深度加以协调和统一,方便河水层层分流,最终“总使源源之水,顺下无阻,而野潦亦有所约束,不致漫溢,则一切水道治矣!”

最后一条原则,就是讲治水工程分出轻重缓急,依据实情分级治理。胡宝瑔认为治理水患应先重下游,次及上游,只有下游通畅,上游的水流才能平稳流淌,不至于过急或过缓,从而减少灾情的发生。胡宝瑔还将河流划为干河、支河、引河,依次分为轻重,每种河流中还可以分出主次,并依此将治水工程分为要工、次工和缓工,并确定兴修次第及修浚期限,保证各类治水工程的协调统一。这种治水方式,乃是胡宝瑔的首创。

疏通河道 开设沟渠

胡宝瑔的治水措施多种多样,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治水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开挖河道,拓宽河身,清除淤泥,是加大河道水流量,保证河道畅通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防止水患发生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河南境内有四条干河,有的河身较窄,有的年久淤塞,有的河深不过四五尺,汛期极易发生水灾。

如惠济河自中牟经祥符、陈留、杞县、睢州、柘城、鹿邑,入亳州之怀家溜,然后抵达淮河,杞县以下淤阻尤甚,水患易发;发源于通许青冈的涡河,至陈州被称为燕城河,受铁里河、七里河、旧黄河诸水,亦经柘城、鹿邑、入亳州之安家溜,以达淮河,下游淤阻严重,一旦水量过大,就会冲溃堤坝,使鹿邑以上河道出现很多缺口,河水四溢,引发水灾。

胡宝瑔在勘查了这些河流的水量、流向、河道深浅及周围环境之后,找出了导致水患的重要原因。为了防范水灾的发生或者将水患带来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胡宝瑔派出大量民工对河道进行疏通,拓宽拓深,并对河道的宽度和深度都做了规定。

胡宝瑔对于沟渠的作用也十分重视,他曾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开豫省田沟路沟疏》中说道:“臣查豫省地势,在诸省中最为平衍,其恃以宣洩者,沟渠之功,实与河道相为表里”,认为沟渠具有宣泄河水的功用,与河道相辅相成,所以应当“随时讲求,不可暂废”。实际上,早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河工告竣之后,胡宝瑔即已“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数十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

同时,胡宝瑔还要求在驿路通衢两旁开浚沟渠,以方便泄水,“其路沟,除驿路加挑外,凡商旅通行之路,亦一律开沟种树”。种植树木亦可以起到加固路基的作用,防止道路被水冲溃。胡宝瑔还督促各州县“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浚加深”,“并令专司水利道厅等员,俱来督率”,他自己和两司大臣们也在“巡查各属时随处查勘”,以督促河水工程的顺利完工,保证沟渠畅通,防止水灾发生。

修浚田沟实为农田之利,老百姓对此十分清楚,不过“因勤惰不一,众力难齐,不无捍格”,沟渠的正常维护不能得到保证。胡宝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采取“各就地出夫”的办法,则“贫富自均,而就役亦便”,这样老百姓属于各挖田头沟,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积极性。胡宝瑔下令各地官员严加督促和管理,并“令渠长地保管理,不经胥吏之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水患的发生,老百姓的农田也便于灌溉,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乾隆皇帝对这种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大为赞赏,下令向其他地方推广。直隶总督方观承遵旨实行,下令“诸州县以工代赈,修堤埝,浚减河,筑叠道,凡三十二州县。”第二年,即工程完毕,他上疏报喜,奏曰:“漳,漆、滏、洺诸水疏通”,“使沥水有归,农田杜患。”事实证明,胡宝瑔疏通河道、开设沟渠,并调动老百姓积极性的防水抗灾,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疏堵结合 图碑记功

自古治水无非两条,有疏有堵,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告诉人们,治水要疏堵结合。因此,胡宝瑔也将此纳入防范水灾的工程中。而他早在短暂的江西巡抚任上(1762)时,就提出了《更定江西修堤力役之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许可。此法称:“凡修筑土堤,阖邑共摊,夫从粮征,听官按堤摊分,募夫修筑”。

他在上皇帝疏中说道:“丰城堤工最要,石堤官修,土堤民修,向设里夫,行之最久”,但因“黠者避役,贫者误工”,不能保证堤坝的维修,应该“改为折征”,“按田均堤,附漕粮征收”,这样一来,“有田始有粮,有粮始有夫,圩长无从侵冒,工程乃可永固”。百姓不会为修堤所累,也不会受地方管理者压制,可以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修堤,既可以保证修堤工程按时完成,也能保证工程质量。乾隆帝下令一切皆如胡宝瑔所请。

乾隆二十二年(1762)黄河屡决,山东、河南、安徽诸州县受灾,胡宝瑔被调到河南治水。胡宝瑔到河南后,迅速前往受灾地区,探明了水患之源同安徽巡抚高晋协商,联名上疏,“奏请兴挑”。同年七月,乾隆亲自核准了胡宝瑔等人的建议,并谕令“如议速行”,在次年“雨行前毕工”。在胡宝瑔的策划主持下,河南各府县的支河工程于当年八月开工。由于措施得力,民众齐心,仅数月之间,原办续办各工程迅速告竣,共开河六十七道,计二千五百里。

乾隆二十三年(1763)秋,胡宝瑔又做了两件事:一是于永城建“万岁亭”,亭内立《中州治河碑》。请乾隆皇帝亲撰碑文,详记此次治河之始末。二是将河南此次治理的西起密县、东至永城、北自黄河、南达新蔡的方圆五万多平方公里,大小六十七道沟河,标明其长、宽、深及位置流向,合绘一图,刊刻《水利图碑》。胡宝瑔亲撰碑文,除极力为乾隆歌功颂德之外,还说明刊刻《水利图碑》的缘由和目的,在于以后“各邑遇修治之时”,“临时详考于善后为便”。

“万岁亭”、《中州治河碑》和《水利图碑》,原来均立在巴沟南岸,永城县城西关三里道口村。现在“万岁亭”和《中州治河碑》已毁。仅《水利图碑》现存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全碑高88厘米,宽162厘米,厚20厘米,碑体基本完好。清代大规模河道治理工程,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的治理,是广大受灾人民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的一次壮举,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力量。胡宝瑔就是其中的领头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后来治理淮河、兴修水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乾隆二十七年(1767),胡宝瑔生病,屡次治疗,无有好转,因此上奏皇帝请求解任,回松江府养老。可是,乾隆帝不准,下谕旨说:“此奏甚非朕之所望,安心静摄,以慰廑念。”并派御医不远千里来到河南为胡宝瑔诊治。可是,胡宝瑔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转。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8),胡宝瑔病逝在河南巡抚任上。乾隆皇帝很是难过,特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赐祭葬,谥恪靖。

人物评价

《清史稿》论曰:“恕论救灾,宝瑔善行水,皆以民事为急”。

史籍记载

胡宝瑔,字泰舒,江南歙县人。父廷对,尝官娄县训导,因居青浦。宝瑔,雍正元年举人。乾隆二年,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六年,大学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衮清察黑龙江、吉林乌喇开垦地亩,以宝瑔从。八年,迁侍读,考选福建道御史。是岁直隶旱,上命治赈。宝瑔疏言:“直隶被旱,民多流亡,请敕总督宣示上意,使民静以待赈。流民原归耕而无力得归者,资送还里,俾及时艺麦,於来岁民食有益。”九年,上命大学士讷亲阅河南、山东、江南诸省营伍,宝瑔疏言:“营伍积玩,器械坚脆,粮马盈亏,各处不一。势必闻风修整买补,不肖营员或藉端苛派,或坐扣月粮,请敕督抚提镇严饬查察。”十年,山东、江南水灾。宝瑔疏言:“方冬水涸,应劝谕农民引流赴壑,俾田不久浸,以便春耕,尤当预防蝻子。”诸疏皆议行。十一年,转户科给事中,迁顺天府府丞。大学士傅恒视师金川,以宝瑔从。授府尹,历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擢兵部侍郎,兼府尹如故。河南民傅毓俊告张天重谋逆,遣宝瑔按治,毓俊服诬,论如律。

十七年,署山西巡抚,十八年,实授。抚饥民,理冤狱,劾贪吏,整关隘堤防,诸政并举。寻调湖南。十九年,奏言:“郴、桂二州铜铅矿委员董理,一年而代。矿为弊薮,代者必数月乃能明察。此数月中,欺蒙隐漏,已自不少。请仿台湾、琼州例,令新旧协办数月。”得旨允行。

二十年,调江西。二十一年,疏言:“广信铜塘山勘明无可垦之地,无可用之材,无可煎之矿,请永行封禁。”二十二年,疏言:“丰城堤工最要,石堤官修,土堤民修,向设里夫,行之已久。黠者避役,贫者误工,复改为折徵。请按田均堤,附漕粮徵收。有田始有粮,有粮始有夫。圩长无从侵冒,工程乃可永固。”均如所请行。

复调河南。河屡决,山东、河南、安徽诸州县多积水。上遣侍郎裘曰修会诸省督抚疏治。宝瑔与曰修会勘,疏言:“河南干河有四:贾鲁、惠济、涡河、巴沟。巴沟在商丘为丰乐河,在夏邑为响河,在永城为巴河。今拟疏濬加宽深,以最低处为率。惠济上游在中牟、祥符诸县,下游在柘城、鹿邑诸县,今亦拟加宽深,以六七丈为率。贾鲁自中牟以下有惠济分流,自朱仙镇以下,截沙湾,塞决口,拓旧堤。涡河自通许青冈为燕城河,上游应加宽,下游应加深。鹿邑以下本已宽深,当增筑月堤。支河应濬者,商丘北沙、洪沟二河为支中之干,馀大小支河,分要工、次工、缓工,次第兴修。”二十三年,上谕曰:“河南灾区积困,宝瑔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寻加太子少傅。诸工皆竟,上御制中州治河碑,褒宝瑔、曰修,语并见曰修传。

二十五年,疏言:“河北诸水,卫河为大。雍正间,河督嵇曾筠於汲、淇、濬、汤阴、内黄诸县建草坝二十六,今已渐次淤垫。臣相度疏筑,俾一律深通。请定为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上可其奏。是冬,调江西。二十六年,河决杨桥。复调还河南。疏言:“贾鲁、惠济二河在中牟境内,逼近杨桥。贾鲁受黄水南徙,至祥符时家冈仍入故道,今已成河。当将分者截之使合,浅者疏之使深,两岸多挑渠港,增筑堤堰,自成河道。惠济自两闸至冈头桥已淤断,而冈头桥至十里坡贾鲁河不过四五里。即於十里坡建滚水坝,导由冈头桥入惠济,以分贾鲁之势,而惠济亦复故道。”上褒为事半功倍。

二十七年,宝瑔疾作,请解任。上谕曰:“此奏甚非朕之所望,安心静摄,以慰廑念。”遣医驰驿诊视。疏言:“沟渠与河道相为表里,臣於二十三年河工告竣,即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十数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驿路通衢,并就道傍开濬,虽道里绵亘,而分户承挑,民易为力。自是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濬宽深。”上深嘉之,并令直隶总督方观承仿行。二十八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赐祭葬,谥恪靖。遗疏请入籍青浦,许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