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城

更新时间:2022-07-03 07:01

贺城,浙江省旧地名,也称淳安古城,原淳安县县城,位于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始建于公元208年。不仅有1000多年县城历史,也有400多年郡城历史。东汉的新都郡、西晋的新安郡隋代遂安郡,郡治都在贺城。贺城自古以来就是浙西重镇,为浙皖交界的战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旧时贺城经济富强,文化鼎盛,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1955年,由于兴建新安江水电站,全县开始移民他乡。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全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湖底。

建城史

贺城原淳安县城,贺城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

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大将贺齐讨伐山越,平定黟、歙两地,将黟、歙从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划出,建立新都郡。在歙县东面的叶乡设始新县(淳安最早县名),在歙县南面的武强乡设新定县(遂安最早县名)。孙权令贺齐为新都郡太守。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贺齐即在灵岩山(今龙山)之麓兴建新都郡城(始新县城)。所以,淳安古城又称贺城。开始,范围较小,仅在天镜山一带,贺城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五步,有城廓,分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郡府,外城为市井和兵营。因齐是具有文韬武略的将军,在当时的条件下,仅花了一年多时间,郡城就初具规模,成为当时六县之冠。

政治地位

贺城不仅有1000多年县城历史,也有400多年郡城历史。东汉的新都郡、西晋的新安郡隋代遂安郡,郡治都在贺城。

贺城自古以来就是浙西重镇,为浙皖交界的战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水运依托新安江上溯屯溪,下达杭州;陆路,古有驿站,民国时有公路三条:一至街口,通屯溪;二至芹坎,通建德杭州;三至界首,通遂安,开化

旧时贺城经济富强,文化鼎盛,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硕儒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及人文古迹。南朝文学家沈约,唐朝诗人李白、王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南宋理学家朱熹、诗人陆游等,都与该县山水结下不解之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名句,至今还在传颂。

城内建设

据传说,当时贺齐兴建的新都郡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沿天镜山墩的东南西三面用大块石砌成一丈五尺高的石磅,犹如城墙,并砌有三条石级阶梯为通道;外城沿新安江岸用大松木钉成木栅,周围约五华里,人称木栅城。内城住官府人员及眷属;外城东边为兵营,建有营门;西边为市井,设商货市场。城之周围建立许多村坊,为从事耕作农业的庶民居住。各操本行,安居乐业。

为了解决城内人们的饮水、用水,贺齐还组织兵营军士开通迈山源头的西坑,经西门村坊(西坑桥)流入西水塘(后人改名西湖),塘水满溢时,由横贯外城的水渠流入东水塘(后人名东湖),并开通龙山后珍坞源头的东渠,经星桥流入东湖。东湖水满溢时,可经布袋沙流主新安江,达到旱时不缺水,涝时无水患。

当时,郡城一带庶民,大都是“山越”遗民,“山越”人的特点是“断发文身,刀耕火种,住干栏居茅草棚)。”贺齐又从会稽一带移来庶民百姓,教会当地人农耕稻作,发展农业生产。山越人住的是草棚,时常发生火灾,贺齐又发动他们就地取材改建成泥墙石瓦房等等。

贺齐任新都郡守仅三、四年,给淳安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淳安百姓爱戴他,称他为“贺老爷”。立庙祀奉他,编成民间故事歌颂他,真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据明《嘉靖淳安县志·秩官条》,首篇记载有:“历代职官,善政善教卓著者,惟贺齐太守,立功斯土,实淳之有淳所由始,邦人至今戴其德异於他守,故特书于名宦之首。”其实,贺齐任郡守时间不长,《三国志》中有记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吴郡余杭民郎稚起贼,聚集数千人,孙叔令齐出讨之,即破稚。十八年,征豫章,讨贼平之。二十年征合肥……”但淳安民间传说中却说:“当时民间失火,火势甚大。贺齐身先士卒,带领官兵救火被火烧焦脸面,火毒攻心而亡。淳安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救火牺牲的好官,就在城东城西建了两座贺老爷庙,塑了贺老爷的神像,特意将脸涂成黑的……”(摘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淳安县卷》336页)。

街巷里弄

贺城,经过1800年沧桑变化和历代牧民官吏、有识之士的建设,至解放初期,已成为淳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锦山绣水,文献名邦”浙西大邑。

贺城十一条街、七条巷、八条弄、四条岭、四条路,简要叙述如下:

十一条街:东门街、横街、下直街、县前街、上直街、西门街、上冯公街、下冯公街、察院前街、县后街、北门街。商店店面全都集中在前面六条街上,而大商号又都集中在上直街和下直街,市面非常繁华热闹。上、下冯公街的路面好而宽,均用茶园青石板横铺成道,街上仅几家裁缝店和手工作坊外,没有商店。察院前街和县后街、北门街,根本没有商店,只因路面宽阔,是人们从市面到淳安中学以及从北门出城必走之路,因行人多,俗名也叫街。

七条巷:上官贤巷、下官贤巷、邵家祠堂巷、叶家巷、应家巷、铁井巷、府前巷。七条巷中要数上、下官贤巷最长,几乎与上、下直街差不多长。根据贺城百姓的叫法,巷的路面较阔、较平,一般在一丈左右,两边皆有住房,且屋宇高大,一般是大户人家居住。如上官贤巷,传说明代工部尚书胡拱宸曾在这里住过。下官贤巷也是宋朝一个姓郑的官家住过,那里还有古建筑“郑氏宗祠”。解放初期县文化馆曾一度设在这所祠堂里。

九条弄:利泰弄、盐店弄、恒达弄、怡丰弄、许家弄、郑家弄、方家弄、轿行弄、绣衣弄。

按贺城人的叫法,弄比巷短,路面较平,但比巷狭,一般七、八尺左右,弄的取名,一般皆以谁建的取谁的名。如:利泰弄就是上直街百年老店章利泰号出资兴建的,它为了人们去铁井挑水而兴建,做了好事,所以人们取“利泰弄”之名作为纪念。盐店弄也是清朝徽商恒和官盐栈出资兴建的,所以称“盐店弄”。其他如许家弄是集居许姓人家、方家弄集居方姓、郑家弄集居郑姓。怡丰弄和章恒达自建去晒坦的弄堂。轿行弄里原有几家轿行而得名,解放后已没有轿行了。绣衣弄是宋代几位民女曾为宋宁宗皇帝绣过锦袍而得名。

四条岭:铁井岭、中山公园岭、城皇庙前岭等。因为贺城的地形是前低后高,前临新安江,后靠县后山,高低差距二十多米。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时,测量队曾对贺城海拔高程进行测量,前面上、下直街为海拔70高程,后面方储墓平台为海拔90高程。四条岭中数铁井岭最长约七十多级石阶,中山公园岭为六十多级,城皇庙前岭最短,只有二十多级石阶。

四条路:湖滨路、西郭路、横路、高坊路。顾名思义是比街不阔的道路。如湖滨路,即人通安门到应家祠堂门口的一段公路(即淳街公路);西郭路即出西门通往西乡的大路。高坊路是出东门,经过星桥上通往东源港(即北乡临岐)的大路。最短的路是西湖边的横路,不到300米,但宽达30—40米,抗日战争时专门用来停放汽车的。

另外,还有西湖睦上,铁井边、东井边、豪坑上、文庙前、武庙前、郑家坟上等等小的巷弄很多,也很短小,这里就不多述了。

冯公街

贺城镇的冯公街,是贺城城内五横两纵的七条主要街道之一,即上直街、下直街、冯公街、东门街、县前街、横街、西门街,它也是贺城最整洁、最平坦宽阔的一条街。虽然它的建设时间很短,是1928—1929年兴建的,但贺城居民都很喜爱它。

1928年以前,冯公街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它将贺城的前半城与后半城隔成两半,其中只有三座桥,即白塔桥、太平桥、星桥,居民过往十分不便。

就在1928年8月,省里调一位名叫冯世范的大学生到淳安来当县长。当时冯县长只有二十多岁,老百姓见到都嘀咕着:“嘴上无毛,做事不牢”。可是这位冯县长一到任,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士绅、百姓,了解到他们的建议,疏理这条臭水沟,兴建街道。冯县长亲自登门拜访士绅、富商,商量办法,筹集经费。当然省里也支援了一些钱款。冯县长立即亲自主持这项工程。他到西乡六、七都招来了能工巧匠,到茶园镇去开采茶园石,再用木船装运到贺城,当时已是寒冬腊月,冯县长还亲自置酒担肉到茶园工地慰劳采石工,民工深受其德,日夜开凿不停,仅历时一年,就开凿长一丈多、阔两尺、厚五寸的石板一千五百多块,横铺在一条疏浚好的濠坑上,成了一条整齐宽阔的石板街道。贺城百姓为了感激冯县长,便取名为“冯公街”,从此得名,代代相传。每当夜深人静时,有人过此街时,叮叮咚咚,发出美妙的声音,另有一种音乐享受之感。

绣衣第

贺城西门街上,有一幢像古祠堂式样的古建筑,分前后两厅,前厅画栋雕梁,飞檐翘角,气势宏伟,厅门顶挂有“绣衣第”的匾额。后厅为二层建筑,有堂前和两厢,楼上一排栏雕花窗,像姑娘的绣房。据老辈人谈,这幢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是皇帝敕封三个姓应的绣花宫女享福的。

传说,南宋宁宗皇帝时,来淳安选美,选了四个美女入宫,其中有一个是商家源杨家人,名叫杨桂枝,她才貌双全,进宫后写了40首宫词,宁宗皇帝看了十分称赞。由宫女升为才人、婕妤,最后封为皇后。其中三人,因绣花绣得好,做了宫中绣花宫女。

有一年,宁宗皇帝为了庆贺太平,下令宫女每三人绣一件绣袍,看谁绣得好,重重有赏。三个姓应的宫女一合计,马上去告诉杨皇后,要为皇帝绣一件五龙戏珠赭黄袍,得到了杨皇后的照顾和帮助。她们三人精心设计,飞针走线,花了三个月时间。到了中秋节这一天,皇帝吩咐太监将绣衣全部挂在金銮殿上,命百官进行评选。结果百官一致评定五龙戏珠赭黄袍绣得好,都要求皇帝穿上。宁宗皇帝穿上后一看,又大方、又气派、又合身,五条金龙活灵活现,珠光宝气,光芒四射,不觉心中大喜,当即召见三个宫女,要重赏她们。哪知这三个宫女当即跪下,要求回家侍奉老父母,皇帝非常不悦。多亏杨皇后在旁劝说:“也难得她们一片孝心,请陛下开恩,放她们回家吧。”宁宗宠幸杨皇后,就每人发给一百两黄金安家,并派工部到淳安贺城为她们造一幢享福厅堂,取名“绣衣第”,表示为皇帝绣过衣的门第。

这三个姓应的姑娘回到贺城后,都将年老父母接来一同居住,三人如同亲姐妹,仍以绣花为业,因她们曾为皇帝绣过衣,四乡百舍都过来请她们绣花,都夸她们手艺高超,花绣得精细。因为这三个姑娘当过宫女,而封建时代的一般男人都不敢迎娶,她们后来也没嫁人。她们死后,她们的弟弟侄辈为了纪念她们的一生清白及冰贞玉洁精神,在绣衣第的天井里种了一株白梅花,并把她们住的地方叫作“应家勘”,由子侄后辈轮流看管“绣衣第”天井中的那株白梅花,解放时树干已有小水桶那么粗了。曾记得,解放前,贺城西门庙边、西郭村、西洲上一带,因受“绣衣第”的影响,家家都喜欢种植梅花,入冬以后,馨香四溢,连绵二十里。有位文人曾写诗颂曰:

当年走马贺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

二十里路香不断,绣衣第到锦沙溪。

发展

贺齐兴建郡城初具规模不久,因余杭民郎稚叛乱,集聚数千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齐即奉命出征。续建郡城的任务,就落在后任职官身上。据清《光绪淳安县志》载:自建安十三年新都郡起,历经晋、南朝宋齐梁陈,至唐武后神功元年(公元697),郡城迁往建德梅城止,贺城为郡址长达489年,曾四易郡名,即三国时为新都郡,晋太康元年改新安郡,隋仁寿三年改睦州郡,隋大业元年遂安郡,唐武德四年复为睦州郡。在这480多年中,贺齐的后任都为续建郡城出过大力,点缀了新安山水,孕育了新安文化。只是唐以前县无志书,省图经又不全载,仅能从《嘉靖淳安县志》中只记载晋邵坦、洪纂、唐陈明府三人,且无事迹。只能从“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去发现。 比如:民间传说贺齐是为民救火而死,临终嘱咐后任,一要搞好水利,发展稻作;二要就地取材,改干栏居为泥墙石瓦屋;三要淳化庶民,知礼循规;四要不移余力续建郡城。所以才有后来邵坦带领九子战洪水,开河筑坝,九子被洪水卷走,邵坦也劳累而亡。玉帝封他乌龙王。邵坦创造了利用新安江落差,开河引水灌溉两岸洲田,惠及邻郡富春,所以梅城也有乌龙王庙。有的野史说,西晋郡守洪纂,丹阳人,系尚书洪绍之子,在京为官多年,后任新安守,建庙筑塔,重视山川治理、人文景观,至老解职时,因恋新安山水,留居西隅。就连晋昭明太子也在虎石岩隐居,南朝宋宰相齐丘在蔗山建石室读书。梁天监间,郡守任,山东寿光人,治理山河。名士沈约就有咏新安山水诗句:“洞彻随深浅,蛟镜无冬春。千仞泻乔树,百丈见游鳞……”年老定居五龙桥任家堪,筑昌亭纪念许由,以示清高。

至唐贞观开元盛世,贺城建设更加瑰丽,新安山水名扬海内,引诗人墨客来游,裴度章八元、张旭、李贺、李白等,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乌度屏风里……”就是赞美新安山水的写照。

宋朝,是贺城建城以来的转折点。一是郡城迁往梅城,雉山县从西隅陆家埠迁入贺城;二是经过方腊起义,统治阶级感到人文教育更显重要,为加强治理,县名曾四次改名;还淳、清溪、淳化、淳安,要求淳朴安宁。皇帝推崇孔子,尊循儒学,并遣有识之士莅任牧民,培育人才。仅据《嘉靖县志》的不完全记载,宋代淳安知县26人中,就有9人兴建重修过孔庙、儒学和书院。至道三年,知县孙镗一上任即兴建孔庙,诸生渐众。淳熙五年,知县陈晔,重修孔庙,扩建大成殿,塑圣人像,建讲堂,造尊经阁,建南门浮桥,延聘名儒讲学。咸淳年间知县曾子良等,续修孔庙,增学田200余亩,至此“厨房炊烟绕绕,书院诵声洋洋,教养德行,诸邑莫向焉。”两宋经过200余年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淳安考中进士的就达144人。其中宁宗嘉定理宗的淳 度宗的咸淳,每科淳安考中进士都有5至7人,最高是咸淳4年中进士多达13人。其中“百里三状元”,使淳安成为“两浙望县,严陵首邑。”

元朝末年,贺城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重新修筑。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淳安知县海瑞为古城修建6座城门,分别是:澄清门、振德门、还淳门、环翠门、孝义门、巩安门。并建起城楼,以加强辽望。

据清康熙《淳安县志》记载贺城“东面濠上,西面临谷,南枕新安江,北连冈阜。”

但是在1953年的贺城地图上,已不见贺城的城墙。

1955年10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选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铜官,建设新安江水电站。1959年4月30日,两县29万人移民他乡。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贺城(古淳安城),狮城(古遂安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悄然沉入湖底。

2002年,对淳安古城勘测,由于狮城是在千岛湖水下20多米深处,加上又有高高的城墙,所以容易发现,容易找到。中央电视台对淳安另一淹没的古城———狮城的勘测进行了水下现场直播。而贺城是在水下四五十米深处,据说此处水流也较复杂,这给水下探摸造成了较多的困难。

相关传记

(建安)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时武强、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降,齐表言以叶乡为始新县(今淳安)。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戈拓斩山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凡斩首七千。齐复表分歙为新定;黎阳、休阳。并黟、歙凡六县。权遂割为新都郡,齐为太守,立府于始新,加偏将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