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

更新时间:2024-09-10 16:35

陆克文,英文名凯文·迈克尔·拉德(Kevin Michael Rudd),1957年9月2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楠伯镇,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第26任、28任总理,澳大利亚工党前领袖。

早年生平

凯文·迈克尔·拉德于1957年9月2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楠伯镇(Nambour),祖上为英格兰裔和爱尔兰裔混血。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镇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农场上长大。小凯文自幼体弱多病,三岁时就曾因为天生的腿部畸形需要接受手术才能学会走路。同年的农乡生活也培养了他成年后对骑马飞碟射击的爱好。少年时期的生活使得年幼的凯文在不到七岁时感染了风湿热,造成他19岁时被正式诊断患有主动脉瓣损伤,使得他成年后不得不几次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这同时也坚定了他步入政坛后对器官捐献事业的强烈支持。

凯文·拉德11岁那年,身为佃农并且是乡村党(后来的澳大利亚国家党)党员的父亲阿尔伯特·拉德(Albert Rudd)横遭车祸,入院救治后感染败血病,不久去世。不久后,原来全家租宿的房子也被地主收回,被房主扫地出门的母亲玛格丽特·拉德(Margaret Rudd,原姓DeVere)无奈带着四个孩子投奔亲戚轮换寄宿,全家还曾挤在一辆旅行车里克难安身。对于当年的那些经历,他的哥哥格雷格曾表示:“不安全感是他努力想要摆脱的。”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也同时培养了陆克文沉稳、坚韧的顽强性格,对其政治观点形成强烈影响,在他的政纲中特别强调社会福利。他于1998年当选联邦议员在国会首次发言时就曾谈及小时候的经历。他说:“和成千上万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只能依靠微薄的资助养家糊口。这让我觉得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弱者。”

年幼的凯文在1969年依靠福利组织的施舍加上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得到可以寄读教会办学的布里斯班艾诗格罗夫玛丽会(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资格,忍受着他日后形容为“坚苦、严酷、缺乏宽容的天主教会制度”。两年后,凯文的母亲终于完成再就业培训成为护士,全家也搬回了故乡楠伯镇,曾经由亲友轮流照管的陆克文得以转读公立的楠伯州立中学(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并靠着学习刻苦和成绩优秀得到了奖学金。他的中学老师菲·巴博(Fae Barber)日后接受采访时曾回忆到:“40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从来没见过凯文·拉德这样的。他就像小天使般,坐在前排只准备吸收知识。直至今日我仍然喜欢他。”在中学时代,陆克文就开始接触政治并参与澳大利亚工党的活动;15岁时即开始参加了地区的青年工党会议。同时他也对亚洲文化很向往,特别是对中国感兴趣。

1974年,17岁的陆克文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并获得了当年国际扶轮社年度“澳大利亚青年演说大赛”(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的昆士兰州第一名。高中毕业后,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简称ANU)修读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同时取“陆克文”作为他的中文姓名,中文普通话指导教师为郑通涛。为了完成学位论文,陆克文曾主要从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资料,阅读了很多中文材料,并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一级荣誉学位毕业。他当时的论文导师是ANU亚太学院的教授柯林·杰夫考特(Colin Jeffcott)和比利时裔的著名汉学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杰夫考特回忆时表示,对于陆克文强大的学习动力,他“觉得吃惊”。在攻读学位时,陆克文曾经为澳洲著名的政治评论员劳里·欧克斯(Laurie Oakes)清扫房屋以解决资金问题。大学毕业后,他于1980年赴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学习中文。

政治生涯

州政府幕僚长

1981年大学毕业后,陆克文作为公务员进入澳大利亚外交部,先被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84年转派驻北京,专责分析中国政治及经济形势。1988年陆克文回国后升任为外交部助理次长。不久,陆克文为当时的昆士兰州议会反对党领袖的韦恩·戈斯(Wayne Goss)工作,并协助他在第二年的州大选中获胜。在戈斯出任昆士兰州州长后,即任命陆克文担任自己的幕僚长兼州政府内阁办事处总监。此时陆克文基本上已经成为昆士兰州最有权力的官员,并借此机会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发展外语教育的国家计划。

1992年陆克文推行了促进亚洲语言和文化学习的计划,方案被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全票通过,并组织发表了该项方案的报告。这份报告日后也被称为“陆克文报告”(The Rudd Report)。

联邦众议员

1995年戈斯政府下台后,陆克文离开昆士兰州政府,出任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事务资深顾问。1997年他出任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系副主任。1998年的联邦大选中,陆克文竞选众议员击败澳大利亚自由党在位议员格莱姆·麦克杜格尔(Graeme McDougall),取得格里菲斯选区(Division of Griffith)的议席,进入国会众议院。2001年工党未能阻止保守派总理约翰·霍华德连任后,陆克文获提升为影子内阁外交部长,成为反对党前座议员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萨达姆的政权倒台,陆克文批评当时的霍华德政府铁杆支持美国的立场,但同时又保留了工党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场。这些在议会中的表现使得陆克文的政策经验得到增强,他也因此成为一位知名的工党议员。同年2003年底工党党首西蒙·克林(Simon Crean)受到前党首金·比兹利(Kim Beazley)的挑战时,陆克文又并未公开表态。同年12月克林辞职后,陆克文就开始被认为是一个可能的候选人,但他最终宣布不会参选,而会投票给其中一个候选人比兹利。

2005年1月,当时的工党领袖马克·莱瑟姆(Mark Latham)因为与同事不合迫于压力突然辞职,陆克文声明不参加党内竞选,前领袖比兹利则顺利当选党首。后在比兹利的影子内阁中,陆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职务,更增加了影子贸易部长一职。

第一次担任总理

2006年12月4日,陆克文在同僚的支持下,宣布挑战工党的时任领袖金·比兹利,并在党内领袖会议上以49票对39票击败了比兹利成为新一任工党的联邦领袖,并由女议员朱莉娅·吉拉德(Julia Gillard)出任副领袖。这次人事变动,对已在野11年的澳大利亚工党来说,是关乎未来前途命运的时刻——在过去的11年中,工党已经替换了四任领袖,经历了三次大选,仍然无法撼动霍华德的总理地位。而这次陆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应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开“倾听之旅”和竞选宣传攻势;这使得他在民调中的声望逐渐攀升,超过了当时已经任职11年的总理约翰·霍华德的支持率。

2007年11月24日举行的联邦大选中,陆克文带领工党增加了23个席次,得票率也增长5.44%,工党一扭之前的60:87的席位对比,以83:63的压倒性优势打败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获胜,以至于媒体界纷纷用“陆氏滑坡”(Ruddslide)来形容大选结果。这使他击败曾三次连任、号称“政治不倒翁”的总理霍华德,于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职成为澳大利亚新任总理。前任总理霍华德则因为在本次竞选当中丢失了自己坐镇33年之久的贝内朗选区(Division of Bennelong)席位而被撵出了国会,成为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二个丢掉自己选区的总理,随即宣布永远退出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

2007年12月3日,新官上任的陆克文直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彻底扭转了前任霍华德保守派政府常年以来拒绝在环境问题上做出承诺的态度。

2008年2月13日,陆克文在国会代表政府对过去白人政府实行的政策给澳大利亚土著带来的伤害——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的伤害进行正式道歉,此举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迈向种族和解关键的一步。

2008年4月9日晨,陆克文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

2008年6月5日,陆克文在出席此间一个会议时倡议,在2020年前建立“亚太同盟”,吸收澳大利亚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参加,从而在亚太地区安全、商贸、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12月15日,陆克文发表了减少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白皮书,并提出在2020年之前减排至低于2000年水平5~15%的排污交易计划(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又称碳污染削减计划(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此计划得到了当时的反对党领袖——属于温和保守派的麦肯·腾博(Malcolm Turnbull)的支持,计划于2010年推行。然而2009年12月1日,反对党自由党内部发生领导权纠纷,腾博以一票之差输给了政治上极端右翼的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t),反对党在环境问题的立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从不相信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的阿伯特带领保守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先后两次在参议院驳回了工党的减排提议,本应是工党盟友的澳大利亚绿党也突然翻卦投出了反对票——原因却是极端左翼的绿党认为陆克文的环境政策提议不够激进难以满足他们的期望。12月7日,陆克文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想要借助国际舆论推行自己在国内政坛受阻的减排政策,但是大会因中国美国印度等高碳排放国家因分歧拒绝达成一致协议而遗憾落幕,使得陆克文无功而返。恼怒的陆克文暗下爆粗口对中国代表团表示不满,结果被媒体偷录,一度引发了中澳关系的紧张。

同时,由陆克文政府出资赞助的“家庭节能一揽子计划”(Energy Efficient Home Package)由于监管有漏洞,使得一些技术能力不过关的个体户技工为了谋利纷纷跟风参与,导致许多家庭暗藏火灾隐患,同时有四名技工因为安全意识薄弱在施工时触电身亡。陆克文为此受到了媒体舆论的指责。

2010年5月,陆克文政府宣布将从2012年7月起,向暴利盈余的矿业集团征收净收入40%的资源暴利税(Resource Super Profit Tax),来取代之前仅25%的开采权使用费,用来补贴澳大利亚国内受到资源诅咒冲击的制造业。此决定触动了私营矿主和投资人的利益,遭到了矿业的强烈反对。在矿业集团联合默多克新闻集团耗资数亿的媒体攻势的鼓动下(相比之下陆克文政府的宣传费用只有100万澳元左右),引发了一些矿工担心会因此失业、以及一些中产阶级担心拥有矿业股份的养老基金会缩水的恐慌,澳大利亚多地爆发数千人的示威游行,游行者在陆克文举行演讲的场地外面拿着扩音器表达不满。高调推行资源税引发矿业强烈反弹成为陆克文执政期间主要的决策失误,导致陆克文的支持率大幅度下跌,工党在一些选区(特别是昆士兰西澳大利亚这样历来保守并且矿业占经济主体的州)的支持率甚至跌破30%,远远落后于自由党-国家党联盟的支持率。

2010年6月21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陆克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签署10项总值逾88亿美元的商业协议,其中有7项涵盖资源和能源领域。有分析家认为此举表示中澳关系已从胡士泰力拓间谍案的纠纷低谷中走出。

党内政变

2010年6月,包括澳大利亚工人工会(Australian Workers' Union,简称AWU)在内的不少组织、政治掮客和工党两院成员,表示转而支持时任联邦副总理的朱莉娅·吉拉德,开始暗中操作撤换陆克文。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七点半报告》(The 7:30 Report)报道,6月23日早上,维多利亚州众议员比尔·肖腾(Bill Shorten,AWU总书记)、参议员大卫·菲尼(David Feeney,维州工党右翼领袖)、新南威尔士州参议员马克·阿比布(Mark Arbib,新州工党掮客兼右翼大佬)和南澳大利亚州参议员唐·法雷尔(Don Farrell,南澳工党右翼大佬)在第一时间与吉拉德见面并鼓动她发起挑战。不到当天中午,阿比布和菲尼就向吉拉德做出保证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和西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右翼工党党员都会支持她成为党魁。随即在6月23号晚上10时30分,吉拉德在事先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挑战陆克文的领导地位,并公开要求陆克文尽快举行党首选举。陆克文表示将迎战,然而此时他发现他已失去大部分党内议员支持。6月24日上午在举行党内选举前夕,陆克文宣布放弃票选,随即在当天中午发表讲话宣布辞职,说自己在任联邦总理任内竭尽所能,并称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但在讲话中,陆克文最后未能忍住情感,面对镜头含泪告别。吉拉德直接当选新任工党领袖和澳大利亚总理,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财政部长韦恩·斯旺(Wayne Swan)将担任副总理。

这次工党的党内权力变动被看作是之后几年工党内部派系互斗的混乱局面的开端。由于吉拉德在深夜突然发动党内政变,因此许多选民在当晚就寝时完全不知有撤换总理的先兆,第二天早上政府首脑即已换人,因此工党对陆克文的处理手段被反对党和许多媒体评论员形容为“午夜中的政治枪决”。并且在选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人不满工党将一个人民选出来的总理用如此方法解决掉。吉拉德上任后虽然作为首位女总理享受了一段时期的民望蜜月期,但是之前的陆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党的内部不和以及被称为“无面人士”(faceless men)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现实,使得工党在大选前民意信任度再度开始下滑,特别是在昆士兰州(陆克文的家乡)有全军覆没的迹象。在后来的2010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成为后座议员的陆克文在刚刚进行过胆囊切除术后,出面声明自己会顾全大局支持吉拉德,并成功卫冕了自己的格里菲斯选区席位。

2010年8月21日的联邦大选中吉拉德政府遭遇败绩,丧失了11个席位,以72:72(之前是83:65)失去了议会多数。9月,在大选僵持了三个星期仍无结果之后,工党最终靠着澳大利亚绿党的一票和三位独立议员的支持才勉强成立了悬峙议会,保住了执政资格。在大选后许多评论人士(包括曾经败给陆克文的前总理霍华德)都指出,陆克文虽然在2010年初仍为总理时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选民(特别是年轻选民)中的声望仍然很高,工党在大选前不到四个月的时候用非常手段临阵换将是一个最大的败笔,使得其输掉了前届大选赢来的多数席位,并处于必须听命于绿党和独立议员左右的被动局面。

2010年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届内阁名单,前任外交部长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主动让位改做国防部长,由陆克文担任外交部长,并在同年9月代表吉拉德参加联合国代表大会。

2012年2月,时任外交部长的陆克文和多个前座内阁同僚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原因是忠于吉拉德的议员指控陆克文有意图夺回总理席位。在陆克文外交访问美国华盛顿期间,以西蒙·克林为首的数个吉拉德派系议员开始在媒体上同时公开攻击陆克文。2013年2月22日,身在美国的陆克文突然宣告,因为内阁同事的攻击太过火,已经属于“人格暗杀”(character assassination),而吉拉德却不加以制止,自己在不被总理支持的情况下无法继续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宣告辞职并将回国考虑下一步动作。回国后他发表讲话说,工党在吉拉德的领导下无法在下届选举中战胜由托尼·阿博特领导的反对党,因此他将挑战工党党魁一职。2013年2月27日,议会党团进行投票决定陆克文与吉拉德中谁出任党魁的职位,陆克文以31:71票不敌吉拉德,吉拉德留任党领袖和总理。之后陆克文声明将遵守承诺退居议会后座并不会再挑战吉拉德的领导地位,并呼吁吉拉德一派不要报复在党内投票中支持他的议员。他空出的外交部长一职则不久后由前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鲍勃·卡尔(Bob Carr)接替。

第二次担任总理

2012年初,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调查报导节目《四角方圆》(Four Corners)披露了朱莉娅·吉拉德在2010年党内变故中其实是蓄谋已久的阴谋的证据,吉拉德在政变前几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准备就职演说稿,并且揭露了吉拉德一派自掌权以来不断在党内排挤陆克文的报道。同时,反对党自由党利用民间右翼人士(比如悉尼2GB电台的资深保守派广播员阿兰·琼斯和草根摇滚歌手加里·“愤怒”·安德逊)和默多克媒体造势,利用非法船民偷渡碳税和AWU贪腐丑闻等话题,一方面竭力阻止吉拉德政府的所有法案通过国会,一方面不断贬低抹黑吉拉德政府的行政能力。为此吉拉德于2012年10月9日在议会里发表了著名的“厌女症讲演”(Misogyny speech),指责托尼·阿博特领导的反对党对她进行性别歧视攻击。

2013年3月,在总理吉拉德面临党内信任危机及民调低迷的情况下,党内一批议员纷纷鼓动陆克文挑战党魁位置。3月21号,时任地区发展部长的前工党领袖西蒙·克林(曾是攻击陆克文最积极的吉拉德派)宣布要求进行领导权的投票,并号召陆克文参选,吉拉德随后回应同意在当天下午召开党团会议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钟,陆克文表态称将履行之前承诺不会挑战,此举促使当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因为无人竞争自动当选领袖。事后很多支持挑战的部长均被迫辞职,提出此事的克林更是遭到严重处分,恼羞成怒的克林公开大骂陆克文是“没有脊梁”(spineless)。而陆克文称自己咨询过支持者,得知无法获得党团多数支持,挑战吉拉德不是明智之举。之后陆克文更是声称,除非党内多数人做出公开决定请他出山,否则他不会主动参与任何领导权的争执。

2013年6月10日,民意陷入低谷的吉拉德再次出现地位危机,关于她已经失去工党党内支持的传言四起。同时民意调查显示工党在即将来临的联邦大选中很可能会输得只剩下不到40个众议院席位,有后座议员暗地里将工党比喻成“泰坦尼克号”,甚至一些吉拉德过去的铁杆支持者也认为大选无望。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政治评论员认为在民间仍有人气的陆克文是工党挽回些败局的唯一希望,而《澳大利亚人报》则报道陆克文在6月7日访问吉朗市时曾被情绪激动的支持者围堵要求他出面挑战党魁位置。

2013年6月26日晚,吉拉德主动提出党内投票决定领导权问题,并放话要求输家必须永远退出政坛。陆克文随即宣布将接受提议挑战吉拉德。然而投票时,吉拉德阵营的数位内阁部长倒戈,其中包括三年前参与颠覆陆克文的主要人物、有“吉拉德禁卫队长”外号的劳资关系部长比尔·肖滕。最终陆克文以57票对45票击败吉拉德,再次当选澳大利亚执政工党党魁,并重新出任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内阁三分之一的部长辞职,她也随后宣布自己将在下次大选之后退出政坛。

退出政坛

在吉拉德辞去总理职务的次日早晨,陆克文觐见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赖斯女爵士(Hon. Dame Quentin Bryce)并获任命担任总理,组建第二次陆克文内阁。再任总理的陆克文意图力挽狂澜拯救工党的选情,大幅改变了吉拉德政府的气候变化和难民政策,并改革工党党务,提出扩大普通党员的话语权,以扭转过去数年党内派系寡头左右党政的局面。虽然在其复职初期,个人民调高起并将工党民调推到和联盟党势均力敌的高度,但不久工党支持率就停止攀升。陆克文随后宣布举行大选。许多媒体评论员都认为,陆克文的政治前途将决定于这次大选,因为如果工党落选,党内的派系大佬会将败选的责任全部怪罪在他的头上。

在2013年9月7日举行的联邦大选中,陆克文带领的工党未能取得联邦下院多数席位,虽然选举结果未如吉拉德在任时外界预计的惨烈,但其联邦国会议席仍较上次大选大幅减少,以55:90失去执政党地位。陆克文在选举当晚宣布接受选举失败的现实,并称他将承担工党败选的责任,宣布卸任工党党魁职务。新当选的托尼·阿博特在9月18日接受总督任命就任总理,陆克文的总理任期同时结束。虽然工党败选,但根据事后公布的工党内部民调,陆克文的临危受命至少为工党拯救了15个国会席位。根据吉拉德在位时的民调,这些选区都会倒向联盟党,但陆克文出山后这些选区的选局立即改善,最终保住这些席位,使得工党能够保存实力他日再战。媒体也评论陆克文是“丢了房子但保住了家具”。

陆克文辞去工党领袖一职后,党魁的人选落在了他的好友兼副手安东尼·诺曼·阿尔巴尼西(Anthony Norman Albanese)和背叛了吉拉德后得职高位的比尔·肖腾两人之间。在10月10日~13日的党内选举中,有工会支持的肖腾胜出(党团高层成员多数支持肖腾,但因为陆克文的党政改革才第一次有投票资格的普通党员多数支持阿尔巴尼西),成为新任的工党(反对党)领袖。

11月13日晚,陆克文在众议院宣布辞去联邦议员职务,正式退出政坛。陆克文提出的解释是为家人考虑,因为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家庭在他从政期间连带顶受了很大压力。他感谢选民选他成为联邦议员并出任总理,称总理职务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工作”,同时祝愿现任总理阿博特及家人一切顺利。陆克文还寄语现任工党领袖比尔·肖滕,认为“比尔为工党带来了强大的力量。我有信心他会率领工党重获胜利”,并表示“选择此时辞职是为把可能引发的混乱减到最低程度。”11月22日,陆克文正式向当时的议长布朗雯·毕晓普提交了书面辞呈,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的格里菲斯议员席位经过2014年2月8日的补选,由工党的同僚特丽·巴特勒(Terri Butler)继任。

再进政坛

2022年12月,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被任命为下一任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

施政理念

外交政策

阿富汗战争问题上,陆克文支持澳大利亚军队继续驻军并参加战斗。陆克文出任影子外交部长时提出了“三个支柱”外交政策框架,即:与联合国结合、与亚洲结合、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在执政后成为陆克文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导。在出兵伊拉克问题上,陆克文虽不同意发动伊拉克战争,但认为国家应该继续支持驻伊部队,但逐步减少驻军并对伊拉克提供军事和非军事方面的帮助确保伊拉克和平、稳定的转型。根据此政策,第一次陆克文政府当选后就开始计划从伊撤军(2007年时驻伊澳军仍有1575人)。2008年6月1日起澳大利亚部队开始撤离伊拉克(包括训练伊拉克部队的教官),2009年之后只留下一支保护澳大利亚大使馆和外交人员的部队,以及两位担任联合国职务的武官。2011年前者亦撤出伊拉克。

经济观点

陆克文相信市场竞争机制,但是批判撒切尔主义和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认为它制造了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而且称这两者对经济管制的彻底放松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陆克文提倡第三条道路,认为政府应该对竞争市场进行恰当的监管和发生金融危机时进行干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陆克文宣布“过去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大试验已经失败”,“新自由主义和由其萌生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被证明只是伪装成经济哲学的个人贪婪。讽刺的是,反而需要社会民主主义去阻止自由资本主义蚕食它自己”,同时并呼吁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和他一起建立“社会资本主义时代”,“支持一个能正当平衡私人利益和公共责任的全球金融系统”。他于2009年初以政府名义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括家庭隔温计划(Home Insulation Program)和用来升级公立学校基础建设的教育革新构建项目(Building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以及增加出口和国内消费的政策。陆克文政府的对策使得澳大利亚成为西方世界在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经济衰退的国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学者的赞扬,但是在国内却因为预算开销太大颇受争议。

2013年7月1日第二次任职澳大利亚总理后,陆克文就新内阁的阵容进行了说明时表示“中国的资源热已经终结”,并同时表示将竭尽所能强化制造业服务业等资源以外产业,称这是“实现经济多样化,保持增长”。

环境政策

2007年12月3日,陆克文刚上任总理后,随即签署《京都议定书》。在宣布这一举措时,陆克文称这是“在国内和国际社会上抵御气候变化的努力上,我们国家迈出的相当大的一步。”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陆克文支持利用排放限额交易机制减少排放,而不是反对党提出的“直接介入”政策。但排放交易政策在第一任陆克文政府执政时由于未能和参议院小党达成共识而未能实现,在吉拉德政府任内变相实现:实行的机制是先以固定排放价对排放收税,在数年后再转为交易型的市场定价机制。第二任陆克文政府上台后宣布将研究加快转向市场定价的时间表,同时他也坚决反对自由党建造核电站满足能源需求的计划

在野生动物保护上,陆克文政府采取积极政策。特别是在日本侵入澳大利亚邻海捕鲸问题上,政府对绿色和平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的反抗活动基本持支持态度,并不惜将日本告上海牙国际法庭。《南极捕鲸案(澳大利亚诉日本;新西兰介入)》已于2013年6月26日到7月16日进行公开聆讯,估计国际法庭将在数月后宣判。

对华政策

英国《卫报》2010年12月6日文章引述了美国机密外交电文披露的陆克文与希拉里在餐桌上的几段对话。文章称,希拉里首先表明,美国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获得成功,随后她又提及中国经济崛起对其它国家的“挑战”。陆克文则立即接话说,他在中国政策上“很显然是现实主义者”。他说,他主张让中国有效融入国际社会,担负更大责任,但也“准备部署武力,以应对问题的发生”。他还形容,中国大陆对台湾“非常情绪化,且不太有理性”。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2010年12月6日发表文章称,陆克文这些言论的曝光不会损害中澳关系,因为“这只是肯定了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怀疑的东西”。它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略家曾将2009年5月陆克文政府公布的国防白皮书称为一个“荒唐”和“危险”的文件,认为可能引发新的地区军备竞赛。而一些中国高级官员在私下已明确表示,他们对陆克文的对华态度“感到不满”。文章援引隶属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太平洋论坛主席拉尔夫·科萨的话说:“中国人肯定已经看透了陆克文的对华立场。”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陆克文的夫人特瑞兹·瑞恩(Thérèse Rein)是他大学时代的恋人,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陆克文决定参加大选后,她为了避嫌,出售了自己的企业。陆克文夫妇育有二子一女。长女杰西卡是位律师,2007年嫁给一位澳大利亚籍香港后裔谢若谷(Albert Tse);2004年2月至8月,大儿子尼古拉斯(中文名陆雨德)曾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获得者,来中国复旦大学做短期进修,学习中文;正在上高中的小儿子马克斯也已经开始学习中文。

据陆克文自己透露,2004年陆克文在上海时曾带自己当时还在复旦大学学中文的儿子去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一大”的会址参观。他表示,自己走上从政的道路是因为当年波罗的海三国的森林兄弟们激励了他。

流利汉语

陆克文10岁时,母亲给了陆克文一本关于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书,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对亚洲向往,特别对中国感兴趣,这也促使他在大学里选择学习中文。1976年,陆克文进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主修汉语和中国历史,成绩优异,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觉察到了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决定把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他不仅研读中国历史,也研究亚洲政治。“陆克文”一名便为他就读大学时所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担任外交官,负责分析中国政治及经济形势,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的了解远超过一般澳大利亚政治精英的水平,而他那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西方国家领导人中更是绝无仅有的。连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都称赞他“汉语讲的很流利,对中国非常了解。”2003年胡锦涛访澳在国会发表演说时,陆克文不用借助同声传译机便能全程听懂讲演。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的一次午餐会上,曾以熟练的汉语水平语惊四座,博得中国代表团的阵阵掌声。其后他用汉语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30分钟,获邀前往北京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

开通微博

澳大利亚前外长陆克文应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邀请开通了名为”陆克文议员“的新浪认证微博。他在微博中称自己“已经忘记了很多汉字”并称“你们(指中国)的语言肯定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语言”,尽管他是西方政界汉语说的最好的政治家。陆克文还特别喜欢在每条微博的最后落上自己的爱称“老陆”,而陆克文本人解释称这是自己在澳洲版twitter上添加自己的姓氏“KRudd\u201d的习惯。陆克文也以负责的态度对自己微博上的每个中文错误都进行了道歉。

参加赛事

陆克文参加2012年墨尔本杯赛马节。每年的11月初是墨尔本赛马盛会,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赛马节

,很多名人贵族都会参加墨尔本杯赛马节。陆克文也参加了此届赛马节,在赛场中被观众认出来,他十分亲和地和大家交谈,并应邀纷纷和民众合影留念。

北大中文演讲

陆克文的演讲在北大西门校长办公楼进行,能容纳千余人的演讲厅座无虚席。预定演讲时间为上午10点半,但上午10:20,陆克文就携夫人提前抵达演讲现场,并提前开始演讲。“尊敬的北京大学校长——”一开口,陆克文标准的普通话着实让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同学们惊讶不已,场内掌声不断。陆克文总理通篇用中文演讲。在演讲中,陆克文还用了一些中国土话,开玩笑,都很地道。比如,说到自己的汉语水平,他调侃道:“中国有句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说中国话。”陆克文的演讲从个人经历这个贴近学生的角度开始,讲到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发展历史,及北大和澳大利亚关系。谈得面比较广,但都比较泛泛。这与其他政治家在演讲中谈比较大的方面,比较深的话题不同。

中美桥梁

2013年,陆克文黯然退出政坛,直到2015年仍有身影。他在美国大陆上追求“第二春”。一年来,他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做访问学者。2015年1月,陆克文在纽约正式出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主席。基于他的政治背景和对亚洲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在这个位子上如鱼得水。中美关系紧张时,陆克文担起了中美之间的“密语者”,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中,陆克文为两边的决策者解读政策,成为一道沟通的桥梁,扮演着基辛格和李光耀曾经的角色。

9月,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上任以来的首次国事访问,陆克文对中美关系的走势提出了个人见解。当前中国外交手段强硬,早已触动了华盛顿决策圈的神经。当下,中美关系面临新考验。

退出政坛之后

2014年初,陆克文和妻子移居美国,并在2月正式受聘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拜尔佛中心(Belfer Center)担任资深研究员。同年9月,陆克文成为芝加哥大学保尔森基金会(Paulson Institute)的特聘研究员。10月,他成为纽约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首任院长。12月,成为美国欧亚集团的资深顾问。

2015年初,陆克文和妻子出售了自己在布里斯班内郊的老宅,并评价自己将“自觉的无限期流放”不再插手澳大利亚政治。11月,陆克文被任命为世界水理事会“人人享有环境卫生与水资源”(Sanitation and Water for All,简称SWA)项目的主任。在而关于媒体猜测他有可能会在潘基文卸任后角逐联合国秘书长一职的传闻,陆克文则声称“这次会轮到东欧人继任,我不在人选之内”。12月,陆克文作为国际关系顾问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并且在墨尔本大学的一次讲演上批评了前任悉尼总主教、现任梵蒂冈圣座经济秘书处主席乔治·佩尔(George Pell)在环境问题上雷打不动的极端保守态度。

2016年3月28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或将正式提名竞选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一旦提名下达,澳大利亚政府将决定是否对其予以支持。

2016年7月29日,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拒绝支持前总理陆克文竞选联合国秘书长一职,并称陆克文不适合出任这个职位。

2021年10月19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出席并致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