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实

更新时间:2024-01-02 22:33

 陈守实(1893—1974),字准佩,号哭芸,别名漱石,江苏武进人,历史学家,在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史学史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在上海同辈历史学家中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而著称,被誉为上海十大史学家之一。

人物生平

陈守实,别名濑石,号哭芸,室名冷庵,武进人。早年就读于省立常州中学,深受吕思勉教海。中学毕业后,一度在常州任小学教员。余暇从族兄处借阅《二十四史》,废寝忘食攻读,遂产生兴趣,有志于史学,写成数万言《三国六朝史部著录考略》。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导师习明史,把梁启超所辑明末遗民、海外孤忠朱舜水语“气恒夺而不靡,志恒苦而不弛”作为座右铭,刻苦攻读。1927年毕业后,历任南开大学、大夏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三江大学等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古代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史学会理事,《学术月刊》编委等职。

陈守实长期从事元、明、清史及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年代即对《明史稿》的来龙去脉进行认真考辨,撰有《明史稿考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此书为万季野所著,是王鸿绪剽窃。梁启超对此文评价很高,说:“此公案前贤虽已略发其复,然率皆微词,得此文发奸擿伏,贞文先生可暝目于九泉矣。然此益令人切齿于原稿之湮没,其罪与杀人灭尸者同科也。”

陈守实治学涉猎面很广,除元、明、清史外,还研究哲学史、史学史、文献史、佛学、逻辑学、边疆史等。尤其对马列主义,早在30年代初,即开始学习《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老而弥坚。仅《资本论》一书即精读5遍以上,他边读边圈点句划,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考察、分析历史科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写下了近60万字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形态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土地关系史,多次与《资本论》的译者王亚南、郭大力等人研究《资本论》中关于地租部分的内容,并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开设“土地关系史”这门专史课。

陈守实治学严谨,作风朴实,指导研究生要求甚严。他常告诫学生既要虚心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又要善于独立思考,那怕是权威专家的话,也不要迷信。他在读郭沫若著的《十批判书》时,除肯定书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外,也对一些牵强附会之处提出看法,并不因为郭老是史学权威而不敢表明自己的见解。他撰文,下笔十分慎重,每成一文,反复斟酌、修改,从不轻易示人,更不轻易发表。

人物事迹

1893年,陈守实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普通家庭,祖父名翼新,是常州府学秀才;父亲是村中的私塾教师,封建宗法观念浓厚。陈守实从小接触古书,幼时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在“旧学”上下过一番功夫。

17岁时,陈守实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但因家中贫困无法支持学费而中途辍学,之后跟随屠寄专研历史。屠寄是晚清进士,长于史地之学,尤专于蒙古史,著有《蒙兀儿史记》。陈守实认为,屠寄虽然比较喜欢吸收新东西,但限于历史条件,“他所谓新东西,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所崇尚的历史考证之学。我受他的指导,依然是旧的一套。应该看些什么书,由他指定,有问题,请求他指示”。可见,初入史坛的陈守实学习的还是老一辈倡导的旧方法,将研究重点放在具体的史实考证上,技术性较强、思辨性稍差。1925年,凭借跟随屠寄学习积累的论文与读书札记,陈守实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专攻明史。1927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翻案性的学术文章《明史稿考证》,此后又撰写了多篇以考订明清基本史事为中心的文章,奠定了其在明史研究中的地位。

20世纪20年代末,目睹国事衰微,在早期革命志士与进步人士的影响下,陈守实开始关注中国的政治演变、社会局势与农村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政治环境愈发恶劣。1927年4月李大钊被军阀杀害、同年6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1929年梁启超病逝等,在陈守实心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他开始与进步同学在社会科学方面追求探索,但因新书报不易获得,常常感到落后于形势而“苦闷”。从清华毕业后,陈守实前往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这是他在思想上接受社会科学理论的启蒙期。五卅运动后,南开师生开展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校中进步力量不断壮大。而且,南开以“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宗旨,有着良好的教学风气。在这种旨趣下,学校并未推行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另外,南开图书馆藏有非常多的新式书籍,如《马克思经济学原理》《苏维埃俄罗斯》《法国革命史》等,其中尤以历史、经济两系最为丰富,可以一解陈守实之前读不到新书报的苦闷心情。恰逢此时,陈守实的旧友高饶芹也在南开工作,二人来往频繁,高氏擅长哲学与文艺学,经常向他介绍最新的社会科学著作,在陈守实心中埋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1929年暑假,陈守实返回常州。暑假结束时,因军阀混战、铁路毁坏而无法北上,于是前往无锡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在无锡的同事中有从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王寅生,他经常邀请进步学者来校讲学,前校长顾倬(从事农村教育研究)、原三师毕业的北京大学教授陈翰笙(从事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研究)等经常回校演讲。陈守实与二人交好,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对中国农村问题、农村经济产生兴趣。不久后,因在校内宣传进步思想,几人被排挤离校。1931年,陈守实南下,入职广东中山大学。令他感到惊喜的是,中山大学的同事何思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讲座”一课。受其启发,陈守实“开始注意经典著作的学习”,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著述。在这期间,陈守实还曾与革命志士陈志正共住一处,两人在“政治思想上关系深切”。陈志正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用英、日文对读《资本论》,还翻译了日文版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坚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陈守实对其十分钦佩,在他的影响下,多次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由此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才使得关心民瘼与中国现实问题的陈守实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传统考据的藩篱,迅速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之后,他更是以抗日救亡为职志,在大学课堂、进步刊物、社会演讲等公开场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