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鱼

更新时间:2023-08-31 14:54

鲐鱼,中药名。为鲭科动物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的肉。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具有滋补强壮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痨,神经衰弱。

别名

鲐、鲭、青花鱼、油胴鱼、鲐巴鱼、油筒鱼、青川、青占、花鳀、花鲱。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肺经。

功效

滋补强壮。

主治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痨,神经衰弱。

相关配伍

1、治消化不良:鲐鱼肉适量,炖服,连服数次。

2、治肺结核、神经衰弱:鲐鱼肉100-200g,清炖,常服。(1-2方出自《海味营养与药用指南》)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采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捞,去除内脏,洗净鲜用。

形态特性

鲐鱼又名:花身滚、花身鱼。体纹锤形,较壮稍侧扁,一般长35-40cm,大者达60cm。头中大,圆锥形。吻稍尖。眼大,上侧位,脂眼睑发达。口大,两颌等长,各具一列细牙,犁、腭骨亦有牙。前鳃盖骨及鳃盖骨后缘均光滑。鳃孔大,鳃耙(13-15)+(26-28)。体被细小圆鳞,胸部鳞较大。侧线完全,位偏背方。略呈波形,侧线鳞205-235。背鳍Ⅸ,Ⅰ-10-11,两背鳍相距较远,鳍棘细弱,第2棘最长。臀鳍Ⅰ-11与第2背鳍同形,均较小,后方均各有5小鳍。胸鳍短小,三角形,腹鳍约与胸鳍等长。尾鳍深叉形,基部每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头顶部黑色,体背青绿色。背侧有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尾鳍均灰褐色。

生长环境

为远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食性广,可食桡足类、虾类、头足类及小鱼等。生殖期4-7月,分批产卵,怀卵量50万-180万粒,卵浮性,径0.95-1.25mm,有油球1个。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入秋后自南而北向外海回游越冬。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滋补强壮。用于慢性胃肠道疾病,肺痨虚损,神经衰弱。”

附注

与本品功用相似的同属动物尚有狭头鲐Pneumatophorus tapeinocephalua(Bleeker)又名:圆鲐、胡麻鲐。分布于黄海、东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