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封县

更新时间:2024-05-16 15:18

兰封县,即现在的兰考县城关镇周围地区。清朝时期,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兰仪县,以二县首字为名。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皇帝溥仪名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1954年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名兰考县。兰封县属范围有今兰考县城关、三义寨、仪封、爪营、东坝头等地。

历史沿革

春秋时,地属鲁国。战国时称户牖邑,隶属魏国。秦称户牖乡,归属陈留郡阳武县辖。秦赢政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回塞不能进,遂改称东昏乡。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置东昏县(兰考县北二十里),属兖州陈留郡。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废东昏县为东明镇,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东明镇复名东昏县,仍属陈留郡。

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废东昏县为东昏镇,辖地南部归陈留国的外黄(故址在商丘市民权县西北),北部入济阳2县(故址在兰考东北四十里固阳镇)。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未设政区建制。

北宋建立后,改东昏镇为东明镇。建隆四年(963年)复置东明县(县城座落旧东昏城),属京畿路开封府。

金朝初年,因黄河决口改道,东明县被黄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兴定二年(1218年)为避河患,东明县城迁至黄河以北之东明集(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市东明集镇),原驻地被废为通安堡,属考城县。正大九年(1232年),于黄河南岸并设二县:一是割考城县通安堡仪封县;一是析东明县六乡,置首乡(兰阳乡)为县,曰兰阳县(县治东昏故城)。

元,东明县隶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仪封县属归德府睢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兰阳县城被黄河淹没,迁县城于韩陵(今城关镇老韩陵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兰阳县城地狭,迁县城于马村(即今治),属开封府;仪封县自归德府睢州改属开封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仪封县县城被黄河淹没,县城南迁白楼村。

清,兰阳县、仪封县仍属开封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3月,驻江墓店的考城县(今商丘市民权县李堂乡江墓店村)的县城被黄河淹没,考城县知县雷逊于堌阳(今兰考县固阳镇)重建考城县城,属卫辉府。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仪封县城被淹,仪封的东七个里并入考城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仪封县西八个里并入兰阳县,取两县首字改为“兰仪”县。光绪元年(1875年)2月,考城县复属归德府。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皇帝溥仪名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府存道,设豫东、豫西、豫南、豫北4个道,考城、兰封2县均属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为开封道,所辖未改。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开封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兰封、考城等7县属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驻开封县)。不久,废区,兰封、考城等县直属于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兰封、考城2县属第二区(驻商丘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兰封、考城2县合并为东仁县。县印已铸,并报请上级备案,决定将县城迁至小宋集,后因群众呼吁,上级慨然收回成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9日,日军攻占考城。5月24日,兰封国民党守将桂永清临阵脱逃,日军轻易占领兰封。虽然次日晚国民党军收复兰封,但5月29日商丘守将黄杰临阵脱逃,导致商丘被日军占领,蒋介石见兰封会战败局已定,于是电令各军撤退,兰封遂被日军占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河南政区调整,从第一区划出开封、通许2县,第二区划出陈留、兰封、考城、民权、睢县、杞县6县,增设第十二区,专署驻兰封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兰封、考城县仍属河南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兰封县全境解放,归属陈留专区。10月28日,考城县全境解放,县政府进驻县城,属商丘专区,翌年2月,归陈留专区。

1949年10月,考城县县城由固阳镇迁至张君墓镇。1952年6月27日,撤销陈留专区,所辖兰封、考城等县划入郑州专区。1954年1月23日,兰封、考城2县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县城仍驻原兰封县城。1955年1月17日,郑州专区驻地由荥阳县迁至开封市,并更名为开封专区,兰考县属开封专区。1977年10月28日,开封专区所属的兰考县划归商丘地区。1980年8月18日,兰考县又划归开封地区。1983年9月1日,撤销开封地区,建地级开封市,兰考县属开封市。

兰封县由兰阳县、仪封县合并而来,故名。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城被淹没,仪封县并入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避溥仪帝讳,改称兰封县。兰封县1912年属开封道,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4年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名兰考县。兰封县属范围有今兰考县城关、三义赛、仪封、爪营、东坝头等地。

名称来源

后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县兰封县。解放后,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又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社交礼仪

一、称谓

以前,社会上互相称同志、师傅。从20世纪老90年代开始,城镇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姑娘、小姐者渐多。平时的口头称谓主要有: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曾祖母为老奶;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爹、爸爸,也有称大爷、伯(音bai)、叔的,称母亲为娘妈;称伯父为大爷、大伯,称伯母为大娘,称叔父、叔母为叔、婶子(也有称爹、娘的);称姑、姑夫一般为姑、姑父,也有称姑父为叔、大大的。母系方面,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姥姥,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对岳父、岳母称大爷、大娘,也有随妻子称爸爸、妈妈的同辈人中对年长的称哥、嫂,姐、姐夫等,有称姐夫为哥的,同辈人中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也有按其在家里的排序称呼的,如排行老一称“二小ル”或“二妮儿”。社会上对年龄较大的称大爷、大娘、大叔、姨、大婶,同龄人多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妹。

二、问候

熟人见面互称“你好”。邻居或本村人在吃饭时段见面般问“吃了没(发mou音)”,回答是“没呢”或“吃了”。初次见面称“久卿”,回答“你好、久仰”。久别重逢见面称“好久不见,现在昨样?”回答“是呀,好久没见了,过得挺好的,你呢”。和客入见面称“欢迎”“请进”“屋里”。客人进屋说“请坐”,回答说“谢谢”“别客气”“麻烦你了”。陪同客人称“奉陪”、中途退出说“对不起,失了回称“你忙吧”“请便”,客人去自称“告幕了“我走了”回答“照顾不周,请多担待”。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回称“打状了”“回去吧”。与客人握手告别称“有空再来”“再见”,回称“再见”“有空再来”等。

三、聚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朋友、师生、同学、战友、老乡、邻里、同事等在重要节日定期聚会。常见的是家庭聚会,多在节假日或星期天,约好时间、地点,主人备好茶、瓜子、烟、酒、糖果菜肴等在家接待客人。赴家聚会者也多带些礼物。20世90年代前,一般客人带的礼物比较随意,如酒、食品或小孩玩具、糖果类等。之后,礼品档次发展到名烟,名酒、茶叶、高档滋补营养品等贵重礼品。进入21世纪后,聚会名堂越来越多,除乡友、同学、战友聚会外,还有欢送参军,升学,招工,晋级、升职等聚会,从外地学习,参观等回来接风聚会等。聚会一般在宾馆、饭店举行。

四、酒宴

宴席在座次上比较讲究,有上、中、下之分。民间多用“八仙方桌”,以正对门口的座位为上首,两个上座以左为上,右为次,一般由长、年长或职位高的坐。两旁四坐依次排下,小辈坐下首(与上首对面)。主人敬酒,从上到下,依次进行。新娘“回门”例外,由新郎坐上首,女方同族长辈坐新郎左边座位相陪,敬酒仍然从首座开始,依次进行。20世纪90年代后,宴席多用圆桌,正对门口的仍为上首,上首的左边座位为上、右边为下,主客按照辈分、年龄、职位等顺序入座。敬酒时,平辈或长辈举杯与客人同饮,晚辈则离席将客人的酒杯端起奉上,叫做“敬酒”。一般长辈不给晚辈敬酒。酒宴离不开鱼和酒,叫无鱼无酒不成宴席,鱼头一般朝向主客,要先喝鱼头酒后再吃鱼。主客先吃,然后其他人再吃。兰考人十分重视敬酒,敬酒法多种多样,酒文化很丰富。21世纪后,酒风有转变,人们开始注意身体健康,饮酒以适量为好,很多聚会开始用啤酒、红酒代替白酒。一般宴席结东或吃主食前时要共饮门前杯,称“全家福”酒,农村多称“各扫门前雪”。吃饭不多谦让,各随各便。

悠久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兰考县流经母亲河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很久以前史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和活动。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古时候史前时期,今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东周王朝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即为:盟葵丘强齐称霸,其中葵丘即在今兰考县境内。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

陋习禁忌

历史上兰考县的百姓生活中迷信,禁忌很多。20世纪90年代,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少习、禁忌已被破除,尚科学、文明礼亲、讲究美德成为社会主流。但一些不好习俗仍有一定影响。

一、陋习

信神县境内人们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已久,多表现在建寺庙、树灵牌上。在当地最受崇拜的神有关爷、龙王爷、财神。在民间常做的神如“喜神”“财神”等。

占ト俗称“算卦”,是县境内长期流行的种封建迷信活动。当地称算卦者为先生。久病不愈或遇疑难事,常请算卦先生占ト吉凶福祸,男女青年多测婚烟前程等。有人以此为业,在集市、街道摆推设点或走街串巷,为人占ト、算命、相面、査“八字”,骗取钱财。

看风水民间修房建屋和选择、迁移坟地等,要请阴阳先生择地、看风水,以求今后富贵吉样、人丁兴旺。20世纪90年代以后,请风水先生指点迷津的还大有人在。

择吉日县境内居民在婚嫁、建房、乔迁、出远门之前,有人选择黄道吉日,以求平安无事婚嫁多选择农历双日“二、六、十”及“九”日,但双日逢“八”及“二十”日一般不选。回家多选“二、五”日,出门多选择“三、六九”日,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初一、十五出嫁的国女一般不回娘家。实无道理,但不少人相信。

招魂有人因病昏迷,说胡话,说是“遇见了”“死去的人魂魄上身了”,有人会请邓婆、神汉为其驱鬼送崇。孩子因受惊吓精神萎库不振,便认为是“丢了魂”,便请神婆、神汉为他“叫魂”。20世纪90年代后,这类迷信活动仍存在。

婚丧事大操大办人死后,披麻戴孝,雇吹手,搞纸扎,磕头跪拜,焚香烧纸。婚嫁时女方索要彩礼,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结婚讲排场,比阔气,动用很多车辆。婚丧事大办酒席,多则几十桌上百桌,成百上千人参加,酒宴标准越来越高。21世纪后,这种现象在城乡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禁忌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逐渐被摒弃,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禁忌。

房屋院落禁忌建院盖房忌宅基地前宽后窄,说是“刀把地”,俗称是“住沟住洼,不住刀把,后窄前宽地,坟院都不利”。忌留西门,多不留北门,北方属阴,大门向阴也不好。忌盖四间主房,如需要,屋脊要显示分开。屋墙、院墙和路口相交处,要在墙上刻“泰山石取当”或“姜太公在此”字样,可防不测。院子里栽种树木花草也有禁忌,一般“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里不栽鬼拍手(杨树)”。这些禁忌对民众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待客禁忌吃饭时把客让上座,把新上的菜放在客人面前,以示尊敬。不能用“丸子”当饭,俗有“滚蛋丸子”之说。宴客时茶壶、酒壶的嘴要朝外,起码不能对着人放。家常饭第一碗一定要盛给老人用。吃饭时,家里人不齐一般不吃。吃饭前禁忌用筷子敲碗。用的一双筷子要一样长,筷子不能直插或斜插在碗里。饭能吃多少要盛多少,不能剩“饭根儿”。还有“杯不出磔几ル,筷不出沿儿”“茶浅酒满”之俗。

产妇禁忌产妇一月之内,一忌烧干锅,如制作烙馍等;二忌生孩子不过三天,外人来家借东西;三忌产妇不出满月,到别人家串门。春节禁忌一忌出了嫁的女人回娘家,更不能吃娘家饭:二忌太阳不出(或不吃过年饭)打扫庭院、倒垃圾,免得扫倒了财气;三忌打碎器物;四忌说“破”“坏”“没”“了”“死”伤”“光”“病”“鬼”“系”“输”“穷等不吉利的话。

婚姻禁忌订婚先査年庚(属相)、看“八字”,看大相合不合,如不合是大忌。兰考人婚配禁忌的歌谣有:“青龙不配白玉免”,“鸡配猴,泪交流”,“狗掐鸡,满天飞”,“一槽不喂二马”,“自古白马怕青牛,蛇鼠相逢一旦休。猿猴最怕黑面猪,羊遇猛虎不到头。玉兔逢龙如气断,金鸡配犬泪交流”。结婚前忌服丧期间的、儿女不双全的、婚姻不幸的、身体不健全的妇女“套被子”,结婚当天忌看见孕妇,忌服丧期间的人上前等。

年龄禁忌45岁忌直说,应说“四十半”。传说是晋代石敬瑭45岁当了儿皇帝,不雅。又传说是因为包公45岁时去陈州放粮途中遇盗,不吉。老人73、84岁时要多说或少说一岁。因有“百年之后”(指去世后)之说。百岁以上的老人皆称99岁。

号码禁忌选择电话手机、车牌号码忌选4(谐音“死”)、7(谐音“凄”),多选择6(六六大顺)、8(发)、9(长久)等

其他禁忌探望病人忌下午,但晚上可以:借中药锅一般不送,由物主或他人用时自己来取等

现在,人们对上述禁忌意识已很淡薄,但在民间仍有老年人忌讳。

名称演变及属地变迁

兰考县地处中原腹地,是由历史上的谷县东昏(东明)、兰阳仪封考城诸县分合演变而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境西部,春秋时称户牖,战国时称户诵邑。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置东昏县。秦时,嬴政东游至户牖,“霾雾四塞,不能进”,故名其地为东昏。属三川郡阳武县。故址在今兰考县的仪封。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40年)在户牖邑置东昏县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称东明县。曹魏黄初四年(223年)废县,宋乾德元年(963年)重建东明县。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将县域分成南北两部分。金天兴元年(1232年)县治迁河北岸冤句故地,遂将南岸地域析置兰阳仪封2县。兰阳县治仍在原东明县城。元至正十七年( 1357年) ,兰阳县城迁于韩陵 (今城关乡老韩陵村西)。明洪武元年(1368年) ,再迁于马村(今县城)仪封在金末建县,县治在通安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迁白楼村(今仪封乡政府所在地)。清道光五年( 1825年)并于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兰封县。

县境东部,古称戴国。春秋时,改为谷城县,秦置谷县。秦楚之际称甾县。东汉建初二年(82年),改为考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封考城2县均归陈留专署领导; 1952年6月, 改归郑州专署领导.1954年6月,兰封、考城2县合并,称兰考县。县政府驻原兰封县城,隶属关系不变。

生产习俗

一、农业

县境人以农业为本,惯于施肥浇灌,养猪,喂牛耕田。农村家庭大多男耕女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一年中以夏、秋两季最忙,民间有“争秋夺麦”和“一麦顶三秋”之说。境内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西瓜等。小麦小麦是兰考县主要的粮作物,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20世纪90年代,因为气候变暖,播种时间一般推退一个节气。播种小麦前要先撒底肥,然后进行犁、耙地、播种。20世纪80年代,种地多用畜耕。90年代,畜耕逐步被农业机械代替。21世纪,多用旋耕机犁、耙地,播种机播种,有的用联合播种机播种。

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大多习惯用镰刀收麦,然后运至麦场,用三轮车、四轮车带动石磙轧碾或用脱粒机打麦。90年代中期以后,多用机械或联合收割机收麦。

玉米县内玉米生产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种,春玉米一般在谷雨之后播种,夏玉米在麦收后播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多,玉米种植开始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用除草剂除草,收获时人工用手掰。进入21世纪,农村多使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碎秆、犁耕和播种,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收获玉米穗当地称“掰玉米棒儿”。玉米棵大多用撅头砍,一般砍至根部以下,便下茬种。习惯上是先掰棒子再整秆。玉米穗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剥去外面厚皮,编成长辫,有的用长绳绑成挂,或悬挂在房前屋下或摆于院墙之顶,或集结在平房之上,有的盘挂在院落树枝上,待冬闲时脱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有的人家将玉米秸秆打碎,或加工成青饲料,或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等。

花生花生是主要油料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兰考县花生的种植面积比玉米大,花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大多采用与小麦套种的方式种植,也有较早盖地膜种植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开始减少,收获花生习惯上是先用抓钩把花生棵连带果从地里拔出,然后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摔花生或者晒干后用木叉打下来。花生秧可喂家畜或晒干打成饲料或作薪柴做饭及取暖。

棉花棉花一般在谷雨时播种,农谚有“清明秫秫(高粱)谷雨花”、“枣芽发,种棉花”。20世纪90年代初,境内植棉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栽种后用地膜覆盖,直至壮苗拔出地膜。之后,直接在地里播种,然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使用较多。治虫仍多用背负式人工喷雾器打药。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使用抗虫棉种,打药次数有所减少。棉花整枝修剪主要包括打定心、打边心、打拧条、去累芽。农谚有“棉花立了秋,便把头来揪”之说。收获棉花很费时费力,花絮一般随开随摘。

西瓜境内西瓜生产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之后开始引进西瓜良种,采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技术,西瓜品质得到改善,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期种植西瓜一般采用麦田套种。从浸种、打钵,下籽、育苗、栽培到地膜覆盖,各个环节都有专用的生产工具。瓜田浇水、整枝、施肥、除虫、预防病害等均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西瓜扬花期大多采用药物人工授粉,当地俗称“对花”。21世纪初,部分乡村农民开始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西瓜、早熟西瓜及富硒西瓜,西瓜品质提高,上市时间提前。

蔬菜,县内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种菜比种田收入多,但也比较费工。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棚蔬菜开始种植。90年代中后期,大棚蔬菜渐成规模,成为部分乡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大棚蔬菜主要有芹菜、非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西葫芦、显角、青菜、蒜苗等。大棚蔬菜的推广应用使人们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果树县内的果树种植多为宅院、村边、菜园。地零星栽种,也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主要有桃、苹果、杏、李子、枣、葡萄、核桃等。20世纪90年代,部分乡镇开始引进优良苹果、葡萄、柿子、山楂、桃等品种,县内苹果种植面积增加,并采用嫁接、套袋装、合理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水果的品质。

二、养殖业

境内一直有“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之说,乡村农户都有喂养鸡、鸭、猪、牛、羊的习惯。大多是用剩饭菜和糠皮作饲料,也有加工植物秸秆做青饲料喂养的。90年代逐渐发展成规模饲养,出现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大的产业。

养鸡、鸭、鹅农民家庭养鸡的多,养鸭、鹅的相对较少。一般农户饲养几只或几十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养鸡专业户、专业村,进行规模喂养,形成一项发家致富的产业。

养猪农村一般人家用猎圈喂养1头,多者几头,既养猪又攒粪。猪长成后卖钱或宰杀过年办事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养猪专业户专业村,并搞起大规模的养猪场,养殖几十头、几百头,成了发家门路。

养羊县内有养羊的习惯,一般饲养一只或多只山羊、绵羊,有的家庭喂养奶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的家庭饲养百只、几百只,成为养羊专业户,并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羊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养牛、马、驴、骡以前喂养牛、马、驴骡,主要用于耕地、运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饲养大牲畜开始转为食用或卖钱,养牛用户增多,一般饲养一头或几头,俗称肉牛或菜牛;养马、驴、累的很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散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出现养牛专业户、专业村、养牛场,品种有黄牛、优良杂交牛和奶牛等。

养鱼兰考县紧靠黄河,县内河、沟、注地多,有丰富的水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前,水产养殖以粗放粗养或人工天养为主,多为鲤鱼、草鱼、花白鲢、鲫鱼等,品种少、产量低。之后进行大面积水产开发,引进各种名优品种,采用先进养殖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商业

20世纪90年代,境内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县城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等;集镇、农村有供销社、代销点、小卖部等,称商店领导为主任经理,称营业员为服务员。90年代中后期,随着物业企业的全面改革,国营商业逐渐退出市场个体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建起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称店主为老板、经理、董事长。付款方式也发生变化,由现金发展到刷卡消费。商家开始讲究售后服务,大件商品一般送货到门,并设专门维修点或上门维修。

商店开始营业的第一天,俗称“开业”或“开张”,门面贴大红喜联,鸣放鞭炮,宴请宾朋。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个体商户还请来“财神”供奉店中,逢阴历初一、十五烧香祷告,中秋节、春节虔诚叩拜;有的还敬奉“关公”,将其仁义视为经商之道。商店、宾馆、饭店等开业之日宴请有关人士,赴宴者一般都送匾额、花篮等礼品,也有送礼金的。有的还请来歌舞团、剧团演出,以招徕顾客、聚集人气。

四、手工业

手工业者俗称“手艺人”或“匠人”。各行各业各有各自的习俗。做木工的称“本匠”,建筑拿瓦刀全墙的称“泥瓦匠”,他们都尊鲁班为祖师。铁、铜、银各匠都尊李耳为祖师。鞋匠奉孙膑为老祖。染纺业的尊梅福、葛洪为染布神和染色神。这些工匠逢年过节供奉即拜祖师。县境内另有厨匠、剃头匠、戗磨匠及扎纸匠、补鞋匠、印染匠等。本匠最忌讳别人乱动其工具箱子。铁匠特别珍惜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一般都打上自己的姓氏或名字。

方言特点

兰考县地处中原,紧靠黄河,历史上战争频察,屡遭河患,人民多有迁徙移居,人口成分复,且然经过多年融合,方言口音情况仍比较复杂。兰考县主要分为西南、西北、东北三个语言片区,发音区别较大,但总体上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平翘不分,尖团不分。

一、主要特点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开封市。在方言分区上,兰考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一个方言点。在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平翘不分,尖团不分,“拳、传”合流,“张、蒸、”读“江、经、虚”,“红、房”读“风、黄”等。兰考方言共有声母24个,韵母42个,声调4个。声母方面主要包括尖团音、知系字、见晓组以及日母字的演变等特征:韵母方面主要包括古果摄、蟹摄、山摄等一些韵摄的演变特征,比普通话多了三个复元音韵母一(yo)、(iai)(u);声调方面,兰考方言接近于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古入声字根据清浊的不同而归属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数量上来说,兰考方言跟普通话差别不大,但具体的运用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内部差异

在兰考的16个乡镇中,多数都和城关镇的音系大体相同。但各乡镇的口音有些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内部差异。这些差异又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地理界限,几乎任何一个特点都不能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不过大体可分为三个音系区:

(-)西南片

以城关为代表的西南部语音区,包括城关镇、城关乡、三义赛乡等,其特点是舌尖前音与

本舌尖后音不分城关镇及其附近的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声母中,舌尖后音(zh、ch、sh)发音时翘度不及当通话高,实际发成了舌尖前音(z、c、s)。舌尖前音一般不和舌尖后音相混,但由于其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的靠后,在与的母i相拼时,实际发音便会与舌尖后音相混,例如:“资”和“只”不分,都读(tsi)“瓷”和“吃”不分,都读(tsi):“丝”和“诗”不分,都读(si)值得一提的是,此语音区还存在声母f和h相混的情况。例如“黄的”读( fan to),“刮风”读(kua2"xun2)。

(二)西北片

以谷营为代表的西北部语音区,包括谷营乡、枣营乡、东坝头乡等,其特点是音后加奥。例如,“鸡子”读作( ti tel),“筷子”读作(krao"),跟“裤腰”的读音相混。

(三)东北片

以张君墓为代表的东北语音区,包括张君墓镇南彰镇堌阳镇、阎楼乡、孟察乡等,其特点是舌尖后音zh、ch、sh一律读作j、q、x,这就导致韵母由(u)变为(y),“洪音”韵母变成“细音”韵母。例如,“猪”读作(tFr),“除”读作(tsy)。

上面的划分只是就主要走向说的,并非每个乡镇都具有本片的全部特点,也并非某个片的每一个特点都是该片独有而在其他片内绝对找不到的。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发展,兰考方言正日益向普通话靠拢。

灿烂文化

兰考为“中原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虽然大都不复存在但至今仍为人们怀念和称颂。

重文资教、蔚然承传。兰考县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中原列国求学,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元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历史上,市内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

昔日胜迹,二十四景。勤劳智慧的兰考人民不但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胜古迹被河水淹没,昔日的巍巍壮观荡然无存,只有空名或美谈流传下来,被后人称颂和怀念。最有名的是三景区二十四景:兰阳八景是秦台烟柳、马蹄渔唱、白山樵歌、韩陵晓月、黄河旧迹、东昏废城、留侯遗冢、陈平古庙;仪封八景是景文故宅、琉璃圣井、金花女营、归城晓月、楝宛春花、挖泥落雁、青陵樵唱、黄渡渔歌;考城八景是盟台夕照、仙观飞霞、江墓秋风、李祠雨露、傅塔明檐、梁村曲水、古道柳烟、沁河桃浪。

遗迹难觅、典故长存。兰考市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姓氏起源

夏商周春秋中原百国,也是中华历史上百家姓形成的主要时期。戴,戴国,戴氏,古代西周和东周春秋时代的戴国,为古代周朝分封在中原地区的王室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

历史名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