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39

杖(读作zhàng)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本义指手持木棍。后引申泛指棍,木棍。又特指拐杖。

字源演变

“杖”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其左边是“木”的篆体书写,右边上方是个“十”字,下方的形状像是向左倾斜的“山”字且中间一横稍向下弯曲两部分组成。随后到了汉代文字中(图2),其左边的“木”字书写接近现代汉语的书写,右边像是一个“支”字但是下方的“又”字没有闭合。汉代时期,为了避免与“支”相混淆,就将“十”的竖笔与“又”相连,从而变成了字形3。随后发展就没有变化了,直至发展到现代汉语。

“杖”字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手持棍棒。《说文》中说:“杖,持也,从木丈声。”“杖”字是由“”字和“”字构成。“木”表义,篆书形体像棵树,表示“杖”是树木制成的,“丈”读zhàng,表声。“丈”有扶、倚之义。表示“杖”是扶着走路的长棍。后引申泛指棍。也指古代的一种刑法。用作动词时,又引申泛指拿持。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 直两切

持也。从木丈声。

说文解字注

持也。

杖持曡韵。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丧杖、齿杖、兵杖皆是也。兵杖字俗作仗,非。斗下云:兵杖在后。欑下云:积竹杖。可证。

从木丈声。

直两切。十部。

宋本广韵

直两切,上养定 ‖丈声阳部

杖,《说文》曰:“持也。”《大戴礼》曰:“武王践阼,为杖之铭曰:‘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吕氏春秋》曰:“孔子见弟子,抱杖而问其父母,柱杖而问其兄弟,曵杖而问其妻子:尊卑之差也。”《礼》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韵》直两切。《集韵》《韵会》雉两切。《正韵》呈两切。𠀤音杖。《说文》:所以扶行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又《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鄕,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又《礼·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又木梃也。《家语》:舜事瞽瞍,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又《方言》:矜谓之杖,谓戈戟柄也。《吕览·贵已篇》:操杖以战。

又《尔雅·释草》:蒤,虎杖。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直亮切。丈去声。持也。与仗同。《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又凭倚也。《左传·襄八年》:杖信以待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杖”字由“木”字和“丈”字构成。首先在左方书写“木”字,第一笔一横,第四笔一点结束“木”字书写。随后在其正左方书写“丈”字,第七笔一捺结束“杖”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