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锯鹱

更新时间:2024-01-25 11:50

细嘴锯鹱(学名:Pachyptila belcheri)是鹱科、锯鹱属海洋鸟类。翼展约56厘米,体重约150克。雌雄相似。眼睛黑褐色。喙细长。上体呈珍珠灰色至蓝灰色,在展开的翅膀上有黑色或棕色的“M”形图案,尾巴与身体上部相同,呈蓝灰色,边缘颜色较浅,中央有一条相对较窄的黑色带子。下体白色,胸部两侧有灰色区域从上部溢出,形成宽阔而明显的半领。头顶从喙到颈背都是灰色的。有清晰的白色眼眉,下颏、喉咙和脸颊都是白色的。

动物学史

Heteroprion belcherPachyptila

维多利亚州

该物种被认为是单一型的:没有识别出任何亚种。细嘴锯鹱是锯鹱属的成员,该属与蓝鹱属(其单一物种是蓝鹱)一起组成了多系的传统锯鹱族群。锯鹱是属于鹱形目的小海鸟,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的识别特征。首先,它们的鼻腔附着在上喙上,称为“naricorns”(鼻管),尽管它们的鼻孔位于上喙的顶部。鹱形目的喙也很独特,因为它们被分成7到9个角质板;该目中的锯鹱这个名称意味着喙上有锯齿状的边缘。锯鹱产生一种由蜡酯和甘油三酯组成的胃油,储存在腺胃中,它们用它来对抗捕食者,并为雏鸟和成年鸟在长途飞行中提供丰富的能量食物来源。最后,它们还有一个盐腺,位于鼻道上方,通过从鼻子中排出高盐溶液来帮助淡化身体的盐分,当它们吸收大量咸海水时,可以缓解新陈代谢中过多的盐分。

形态特征

头顶从喙到颈背都是灰色的。灰色的冠突显出浓密、清晰的白色眼眉,眼睛前面有一条灰色的小带子。下颏、喉咙和脸颊都是白色的。与这些白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灰色带子穿过眼睛下方并继续向后延伸,加宽以加入颈部的灰色。眼睛黑褐色。喙细:长23-27.3毫米,宽9.3-12.5毫米,从上面看,喙的略呈圆形的边缘不太突出。从侧面看,没有可见的板条。该物种的颜色各不相同,范围从灰色到蓝灰色。腿呈蓝色或略带粉红色。

雏鸟身上覆盖着浅灰色的绒毛,并有一个与成鸟形状相似的灰黑色喙。大约50天大时,在长出羽毛之前不久,它们的幼年羽毛就已经完成。

近种区别

细嘴锯鹱与其他锯鹱种类很接近,包括小锯鹱鸽锯鹱阔嘴锯鹱。然而,细嘴锯鹱的体型更小,羽毛颜色较浅,头部颜色较浅,翅膀上的M标记较少,尾巴中央有较窄的黑色末端条。该物种的喙较窄,没有可见的叶片。鸽锯鹱和小锯鹱稍大一些,但外观仍然非常相似。它们的喙通常较宽,鸽锯鹱为11-15.5毫米,小锯鹱为13.5-17.5毫米。从上方观察时,喙的侧面更加圆拱,合上时可以看到薄片。顶部的斑纹(“M”和尾尖)更明显,头部颜色更深。在飞行中,鸽锯鹱和小锯鹱的翅膀也不太直。阔嘴锯鹱体型较大,对比度也更高,因为顶部的黑色斑纹(“M”和尾尖)更加明显。它的喙完全是黑色的,外观有点“鸭嘴”。

区分锯鹱种类并不容易。特征因个体而异,因群体而异。因此,通常需要有几个标准来确认一个物种的身份。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并且在良好的观察条件下,有时也很难准确识别锯鹱的种类。此外,细嘴锯鹱和鸽锯鹱之间存在杂交体,这使得鉴定变得复杂。

在海上,可以区分细嘴锯鹱和仙锯鹱厚嘴锯鹱是体型相似的鸟类。尾巴上的黑色带子更窄,头部对比度更高,喙更长但稍细且颜色更深。蓝鹱体型较大。它的灰色尾巴和白色尖端是主要的甄别特征,然后是深色的头部。它的飞行也不那么曲折。

栖息环境

栖息地既有海洋也有陆地。细嘴锯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进食和度过,只有在繁殖时才上岸。在海上,它是一种远洋鸟类。在大陆架和斜坡上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在繁殖季节,它们在大陆架上的栖息地附近进食。冬季,经常出没于亚热带水域。在各种但通常是岩石环境中挖掘的洞穴中繁殖:泥土、沙子、砾石、茂密的草本植被甚至岩石碎石中。细嘴锯鹱的筑巢高度可达海拔300米。

细嘴锯鹱广泛分布于南极和亚南极水域,主要在极地锋面和副热带锋面之间。它们是南美洲南端最丰富的锯鹱种类。在南部群岛的两个不同地区繁殖:南美大陆以南的岛屿和大西洋以南的福克兰群岛以及印度洋以南的克罗泽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据信它们不会在西南太平洋的岛屿上筑巢,但在麦格理岛的洞穴中发现了个体,因此细嘴锯鹱可以在那里筑巢,但这仍有待证实。冬季,细嘴锯鹱到达南纬30°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和南美洲附近的亚热带水域,很少到达南非。例如,来自印度洋的繁殖种群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水域。来自福克兰群岛的鸟类分布在太平洋以南,但不会飞到新西兰那么远。

生活习性

行为

细嘴锯鹱具有典型的锯鹱飞行特征,快速而有力,沿着水面飞行。它们会交替滑行,顺风时滑翔时间较长,而拍打飞行序列则较短,伴随着双翼的摆动,节奏快速。海况对飞行的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温和的风中,飞行会更加平静。

细嘴锯鹱是一种群居物种,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上。在海上,会聚集几十到一百只个体的群体。并经常与同属的不同物种以及蓝鹱混合。跟随船只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很少见。细嘴锯鹱在夜间返回或离开栖息地,特别是为了躲避其主要捕食者——福克兰群岛火地岛的捕食者大贼鸥红腿巨隼。为了找到自己的洞穴,细嘴锯鹱使用嗅觉。在晴朗的满月之夜,返回洞穴的鸟类较少,栖息地也更加安静。细嘴锯鹱是一种领地意识很强的物种,愿意为保卫自己的洞穴而战。

声音

细嘴锯鹱在海上可能保持沉默。在群落中,它们在洞穴中或在飞行中鸣叫,发出低沉而粗暴的呻吟声,其中的一些音符可以让人想起鸽子的咕咕声“uc coo u-u-u-u-uc cuc coo o-o-o-o”。雄性和雌性的声音相似,但经过训练的耳朵可以区分。它们的声音与小锯鹱的声音非常接近。细嘴锯鹱在晚上鸣叫,有时在白天受到干扰时也会鸣叫。当交配、战斗或在上空集群飞行时,它还会发出其他叫声。

细嘴锯鹱的雏鸟到30天大时都会发出叫声,随着它们的成长,它们开始发出与成鸟相似的叫声,但没有那么大声。

食性

主要以甲壳类动物(尤其是磷虾)为食,占其饮食量的95%以上。也吃头足类、腹足类和非常小的鱼类。细嘴锯鹱最常在飞行中捕捉猎物,张开翅膀迎风“滑水”,或摆出姿势。然后将头浸入水中。细嘴锯鹱能够潜水到7.5米深。为了定位猎物,会利用高度发达的嗅觉。

分布范围

繁殖地:法属南部领地;

非繁殖地:南极洲、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秘鲁、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乌拉圭;

留鸟:阿根廷、智利、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

游荡:肯尼亚、毛里求斯、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来源不确定(季节性不确定):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诺福克岛。

繁殖方式

细嘴锯鹱是亲巢性的鸟类,这意味着它们每年都会忠实地返回它们的筑巢地点,在同一个洞穴或附近的洞穴中。它们实行一雄一雌制,并形成稳定的长期伴侣。然而,伙伴的“交换”是可能的,特别是在洞穴问题上。这种地下筑巢物种定居在碎石中,或挖掘一个曲折的、有时有分支的洞穴,其长度在0.6-1.5米之间,最长可达3.5米。入口直径约10厘米。它们把巢安在一个有植被和羽毛的房间里。只要状况良好,洞穴一年又一年可以重复使用。

成体在8月下旬开始返回繁殖地。到9月中旬,所有的繁殖鸟都已到达繁殖地点。成对和交配发生在10月中旬。交配后,成体会返回大海3周以养肥。雌性通常在11月上半月返回后不久产下一枚卵,卵呈白色,平均长48毫米,宽35毫米,重约30克。孵化期持续46-47天。由雄性先孵化,然后由两个成鸟交替进行,连续4-7天。变化发生在晚上。如果伴侣没有回来,孵化者可能会在卵上再停留几天,然后被迫放弃卵去海上进食。该物种不进行替代产卵。

孵化结束后,卵有时会被放置24小时。雏鸟在孵化前两到三天会鸣叫。12月底到翌年1月初之间孵化后,成鸟会交替进行短期(1-3天)和长期(5-9天)的喂食。雏鸡平均每两天通过不完全反流饲喂一次。短途食物旅行后的配给量约为28克食物,长途食物旅行后的配给量约为37克。雏鸡出生时体重为10-15克,在34天生长末期达到最大体重270克,大于成鸟体重。孵化后43-54天,2月底至3月初,羽毛重量将下降至约155-160克。繁殖季节后,成鸟在海上换毛。幼体也会四处分散,通常比成鸟离繁殖地更远。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2004年细嘴锯鹱的全球总量估计至少有7,000,000只。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